菩萨名。佛经说他受 释迦 佛嘱托,在 弥勒 出生前,自誓渡尽六道众生,始愿成佛。常现身于地狱之中以救苦难。 唐 李白 《地藏菩萨赞序》:“惟佛知慧大而光生死雪,赖假普慈力,能救无边苦。独出旷劫,导开横流,则 地藏菩萨 为当仁矣。”
菩萨名。佛经说他受 释迦 佛嘱托,在 弥勒 出生前,自誓渡尽六道众生,始愿成佛。常现身于地狱之中以救苦难。 唐 李白 《地藏菩萨赞序》:“惟佛知慧大而光生死雪,赖假普慈力,能救无边苦。独出旷劫,导开横流,则 地藏菩萨 为当仁矣。”
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心说。 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质。~壳。 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陆~。~下。 地球表面的土壤:土~。田~。~政。~主。 地球上的一个区域:~区。此~。 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板。~毯。 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点。目的~。 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易~以处。 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见~。境~。心~。 底子:质~。
结构助词,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慢慢~走。
隐避起来:埋~。包~。~奸。~匿。隐~。蕴~。~污纳垢。 收存起来:收~。~品。~书。储~。
储放东西的地方:~府。宝~。 道教、佛教经典的总称:道~。大~经。三~(佛教经典“经”、“律”、“论”三部分)。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四川等省:~族。 中国西藏自治区的简称。 古同“臟”。
〔~提〕a.佛教指豁然开朗的彻悟境界,又指觉悟的智慧和途径;b.常绿乔木,树上的汁液可制硬性橡胶。原产于印度。 〔~萨〕a.佛教指释迦牟尼修行尚未成佛时的称号,后指修行到一定程度,地位仅次于佛的人;b.泛指佛和某些神;c.喻慈善的人。
〔菩~〕见“菩”。 〔~满〕跳神作法的男巫。 姓。
《廣韻》徒四切《集韻》大計切《韻會》徒二切《正韻》徒利切,𠀤音弟。 《說文》元氣初分,重濁隂爲地,萬物所𨻰列也。 《白虎通》地者,易也。言養萬物懷任交易變化也。 《釋名》地,底也,其體底下,載萬物也。 《易·說卦傳》坤爲地。 《內經》岐伯曰:地爲人之下,太虛之中。黃帝曰:馮乎。曰:大氣舉之。 《周禮·地官》土訓掌道地圖,以詔地事,道地慝,以辨地物,而原其生,以詔地求。 《博物志》地以名山爲輔佐,石爲之骨,川爲之脈,艸木爲之毛,土爲之肉。 又第也,但也。 《前漢·丙吉傳》西曹地忍之。 又叶徒何切,音沱。 《屈原·橘頌》閉目自愼,終不失過兮。秉德無私,參天地兮。 《揚雄·羽獵賦》鳥不及飛,獸不得過,軍驚師駭,刮野埽地。○按吳棫收地入箇韻,音隋,則過可如字讀,沱隋亦平去閒耳。本作坔。
『藏』《唐韻》昨郞切《正韻》徂郞切,𠀤音鑶。 《說文》匿也。 《易·乾·文言》潛龍勿用,陽氣潛藏。 又蓄也。 《易·繫辭》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 又兹郞切,音臧。草名。 《司馬相如·子虛賦》其埤濕,則生藏莨、蒹葭。 《註》藏莨,草中牛馬芻。 又才浪切,音臓。 《禮·月令》謹蓋藏。 《晉語》文公之出也,豎頭須,守藏者也,不從。 又與臓通。 《周禮·天官·疾醫》參之以九藏之動。 《註》正藏五,又有胃、膀胱、大腸、小腸。 《疏》正藏五者,謂心、肝、脾、肺、腎,𠀤氣之所藏。 《白虎通》人有五藏六府,何法,法五行六合也。 《說文》《漢書》通用臧。
『菩』《唐韻》薄亥切,音倍。 《說文》草也。 《齊民要術》凡榖田,二月上旬及麻菩楊生種者爲上時。 又《九經考異》《易》豐其蔀。鄭𦵮作菩,小席也。 又《廣韻》蒲北切,音匐。義同。 又房久切,音阜。香草。 《周禮·夏官·大馭註》以菩芻棘柏爲神主。 又《玉篇》薄胡切,音蒲。菩提,樹名。 《酉陽雜俎》樹出摩伽陀國。 又《柳宗元·無姓和尚𥓓註》佛書云:菩提薩埵,言覺有情也,從𥳑稱菩薩。 《綱目集覽》《釋典》:菩之爲言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