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于涂炭


   涂炭:比喻污浊的地方。坐在泥涂、炭灰上。比喻处于不干净的环境,自身也被玷污。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zuò yú tú tàn
成语注音 ㄗㄨㄛˋ ㄩˊ ㄊㄨˊ ㄊㄢˋ
成语简拼 zytt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坐於塗炭
成语结构  动宾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涂炭:比喻污浊的地方。坐在泥涂、炭灰上。比喻处于不干净的环境,自身也被玷污。


近义词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战国 邹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上》:“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


成语典故

涂;烂泥。炭:炭火。坐在烂泥里或炭土之上。比喻处于艰难困苦的境地。语本《孟子.公孙丑上》:“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 述补 涂炭,泥淖和炭灰,比喻污浊之地。比喻处于污浊之中。语出《孟子·公孙丑上》:“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例]环境影响人,~,如何保证身心健康? △贬义。多用于描写处境方面。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古人双膝跪地,把臀部靠在脚后跟上,这是其本义,后泛指以臀部着物而止息:席地而~。~待。~垫。~骨。~化(佛教指和尚盘膝坐着死去)。~禅。~功。~骑。 乘,搭:~车。~船。 坚守,引申为常驻,不动:“楚人~其北门,而覆诸山下”。~庄。 建筑物的位置或背对着某一方向:~落。~北朝南。 把锅、壶等放在火上:~锅。 物体向后施压力:房顶往后~。 介词,因,由于,为着:“停车~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副词(➊空,徒然,如“胡为~自苦,吞悲仍抚膺”;➋无故,自然而然,如“如若此,则盐必~长十倍”;➌遂,即将,如“寒英~销落,何用慰远客”;➍深,如“感此伤妾心,~愁红颜老”;➎正,恰好,如“西村渡口人烟晚,~见渔舟两两归”)。 定罪:连~。反~。~赃(犯贪赃罪)。 瓜果等植物结实:~瓜。~果。 同“座”。

介词(➊在,如“生~北京”;➋到,如“荣誉归~老师”;➌对,如“勤~学习”;➍向,如“出~自愿”;➎给,如“问道~盲”;➏自,从,如“取之~民”;➐表比较,如“重~泰山”;➑表被动,如“限~水平”)。 后缀(➊在形容词后,如“疏~防范”;➋在动词后,如“属~未来)。 姓。

使颜色或油漆等附着在上面:~饰。~漆。~抹。 乱写:~鸦。 用笔抹上或抹去:~改。~窜。~乙。 泥泞:~炭。 河流或海流夹杂的泥沙在地势较平的河流入海处或海岸附近沉积而成的浅海滩:海~。滩~。 同“途”。 姓。

把木材和空气隔绝,加高热烧成的一种黑色燃料:木~。~素。~笔。~画。 像炭的东西:山楂~。 煤:石~。焦~。泥~。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坐』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徂臥切,音座。行之對也。 《禮·曲禮》坐如尸。 《又》虛坐盡後,食坐盡前。  又便坐,別坐之處。 《前漢·文翁傳》在便坐受事。  又《後漢·宣秉傳》秉修高節,光武特拜御史中丞,詔與司隸校尉中書令同專席而坐,京師謂之三獨坐。  又猶守也。 《左傳·桓十二年》楚伐絞,軍其南門。絞人爭出,驅楚役徒于山中。楚人坐其北門,而覆諸山下,大敗之。  又古者謂跪爲坐。 《禮·曲禮》先生琴瑟書策在前,坐而遷之。 《註》坐,跪也。  又《律》有罪坐。 《前漢·文帝紀》除收帑相坐律令。  又罪人對理曰坐。 《左傳·僖二十八年》鍼莊子爲坐。  又釋氏大坐曰跏趺。 《蓮華經》結跏趺坐。  又與座通。 《前漢·梅福傳》當戸牖之法坐。 《註》正座也。  又姓。見《姓苑》。  又《集韻》徂果切,音睉。義同。○按坐有上去二音,字韻諸書訓註皆同,惟《轉註古音》坐註引《史記》高帝紀,遂坐上坐。《正義》云:前坐字,在果反,後坐字,在臥反。《字彙》行坐之坐讀上聲,非。《正字通》謂坐字在上聲者,叶音也,亦非。 本作𡋲。 《說文》从土,从畱省,土所止也。隷作坐。

『于』

《唐韻》羽俱切《集韻》《韻會》《正韻》雲俱切,𠀤音迂。 《爾雅·釋詁》于,曰也。  又往也。 《書·大誥》民獻有十夫,予翼以于。 《詩·小雅》王于出征。  又《儀禮·士冠禮》宜之于假。 《註》于,猶爲也。宜之見爲大矣。  又《聘禮》賄在聘于賄。 《註》于讀曰爲。言當視賓之禮,而爲之財也。  又《司馬相如·長門賦敘》因于解悲愁之辭。  又未定之辭。 《公羊傳·僖二十八年》歸于者何。歸于者,罪未定也。  又行貌。 《韓愈·上宰相書》于于焉而來矣。  又于于,自足貌。 《莊子·應帝王》其臥徐徐,其覺于于。  又鐘兩口之閒曰于。 《周禮·冬官考工記》鳧氏爲鐘,兩欒謂之銑,銑閒謂之于。  又《前漢·元后傳》衣絳緣諸于。 《註》大掖衣也。  又《唐書·元德秀傳》明皇命三百里內刺史縣令,以聲樂集,德秀惟樂工十人,聮袂歌于蔿于。  又草名。 《爾雅·釋草》茜,蔓于。 《註》生水中。一名軒于。 《司馬相如·子虛賦》菴閭軒于。  又木名。 《爾雅·釋木》棧木,于木。 《註》僵木也。江東呼木觡。  又淳于,縣名。今密州安丘縣,古淳于國。  又姓。周武王第二子邘叔之後,以國爲氏,後因去邑爲于。  又淳于,宣于,鮮于,多于,𨷖于,皆複姓。  又三氏姓。勿忸于,阿伏于,見《魏書·官氏志》。  又助語辭。 《詩·召南》于沼于沚。 《朱傳》于,於也。 《周易》《毛詩》於皆作于。于於古通用。  又《集韻》邕俱切,音紆。廣大貌。 《禮·檀弓》邾婁考公之喪,徐君使容居來弔含。有司曰:諸侯之來辱敝邑者,易則易,于則于,易于雜者,未之有也。  又《文王世子》仲尼曰:周公抗世子法于伯禽,所以善成王也。聞之曰:爲人臣者,殺其身有益於君,則爲之,况于其身以善其君乎。俱與迂通。  又《正韻》休居切,與吁通。歎辭。 《詩·周南》于嗟麟兮。 《唐韻》哀都切《集韻》《韻會》《正韻》汪胡切,𠀤同烏。 《韻會》隷變作於。古文本象烏形,今但以爲歎辭及語辭字,遂無以爲鴉烏字者矣。  又《爾雅·釋詁註》於乎皆語之韻絕。 《疏》歎辭也。 《書·堯典》僉曰:於,鯀哉。 《詩·周頌》於穆淸廟。  又《周頌》於乎不顯。○按或作嗚烏,音義皆同。  又《廣韻》央居切《集韻》《韻會》《正韻》衣虛切,𠀤音淤。語辭也。 《博雅》於,于也。○按《說文》于訓於也,蓋于於古通用。凡經典語辭皆作于。  又《廣韻》居也。 《韓愈·示兒詩》前榮饌賓親,冠昏之所於。 《朱子·考異》所,或作依。○按所於作依於,則是依之以居也。孔融書,舉杯相於。曹植樂府,心相於。杜甫詩:良友幸相於。卽相依以居之意。  又《揚子·太𤣥經》白舌於於。 《註》多難貌。  又《廣韻》代也。 《集韻》往也。  又地名。 《戰國策》商於之地六百里。  又姓。 《姓氏急就篇》黃帝臣於則造履。 《前漢·功臣表》涉安侯於單。

『涂』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同都切,音徒。水名。 《說文》水出益州牧靡南山。西北入澠。  又水名。 《水經注》涂水,出陽邑東北大嵰山。  又溝涂也。 《周禮·地官·遂人》百夫有洫,洫上有涂。 《註》涂容乗車一軌。  又同塗。 《周禮·夏官·司險》設國之五溝五涂。 《註》五涂徑畛。涂,道路也。  又堂涂也。 《爾雅·釋宮》堂涂謂之陳。 《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堂涂十有二分。 《註》謂階前。若今令甓祴也。 《疏》令甓。塼也。祴,塼道也。  又《玉篇》涂涂,露厚貌。  又《爾雅·釋天》十二月爲涂月。  又石名。 《山海經》箕尾之山多涂石。  又《廣韻》直魚切《集韻》陳如切,𠀤音除。水名。與滁同。 《晉書·宣帝紀》王淩詐言吳人塞涂水。涂水卽滁水。  又《集韻》《韻會》𠀤直加切,音秅。沮洳也。一曰飾也。  又《集韻》余遮切,音耶。涿涂,山名,見《史記·匈奴傳》。  又與余同。涂吾,水名。 《山海經註》漢元狩二年,馬出涂吾水中。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同都切,音徒。泥也。 《書·禹貢》塗泥。見土字註。  又《爾雅·釋詁》路旅,塗也。 《張衡·西京賦》參塗夷庭。 《註》參塗,郭門之三道。 《潘岳·藉田賦》啓四塗之廣阡。  又杜也,杜塞孔穴也。 《書·梓材》惟其塗墍茨。 《詩·小雅》如塗塗附。  又污也。 《莊子·讓王篇》夷齊曰:周以塗吾身。不如避之以潔吾行。  又厚貌。 《楚辭·九歎》白露紛以塗塗。 《謝朓·酬王晉詩》塗塗晚露稀。  又《禮·檀弓》菆塗龍輴以椁。  又塗車,明器也。 《禮·檀弓》塗車芻靈。自古有之。  又糊塗,不分曉也。 《宋史·呂端傳》太宗欲相端,或言端爲人糊塗。帝曰: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  又塗乙,攺竄也。 《隋百官志》給事中掌侍左右分判省事,詔敕有不便者,塗竄奏還,謂之塗歸。 《李義山韓𥓓詩》點竄堯典舜典字,塗攺淸廟生民詩。  又塗山,國名。在壽春界巢縣東北。 《書·益稷》娶于塗山。 《連山易》禹娶塗山氏女,名攸。 《史記·夏本紀》禹會諸侯塗山,今山前有禹會村。 《蘇軾·有禹會村詩》。俗謂塗山在會稽,渝州,濠州,當塗,九江,及三巴之江州,𠀤非。  又山名。 《山海經》天帝山之西南曰臯塗之山。  又三塗,太行轘轅崤澠也。 《馬融·廣成頌》右矕三塗。左槩嵩嶽。矕視也。  又姓。見《統譜》。  又《集韻》徒故切,音渡。 《張衡·思玄賦》雲師𩅾以交集兮,凍雨沛其灑塗。𨏢琱輿而樹葩兮,擾應龍以服路。  又《廣韻》宅加切《集韻》直加切,𠀤音茶。沮洳也。一曰飾也。 《前漢·東方朔傳》諧語曰:老柏塗。 《柳宗元詩》善幻迷冰火,齊諧笑柏塗。東門牛屢飯,中散蝨空爬。  又叶他魯切,音土。 《史記·龜筴傳》周流天下,還復其所。上至蒼天,下薄泥塗。

『炭』

《唐韻》《集韻》《韻會》他案切《正韻》他晏切,𠀤音歎。 《說文》燒木餘也。从火,岸省聲。 《玉篇》灺也,火也。 《禮·月令》草木黃落,乃伐薪爲炭。  又塗炭,塗泥也。炭,火也。 《書·仲虺之誥》民墜塗炭。  又蜃炭。 《周禮·秋官·赤犮氏》掌除牆屋,以蜃炭攻之。  又《正字通》石炭,卽今西北所燒之煤。 《前漢·地理志》豫章郡出石,可燃爲薪。 《徐陵春情詩》石炭擣輕紈。  又烰炭,俗作麩炭。 《白居易詩》日暮半爐麩炭火。 《本草》煎藥焙火宜用麩炭。  又懸炭,古𠋫氣法也。 《後漢·律曆志》權土炭放隂陽。日冬至陽氣應則景長極,黃鐘通土炭,輕而衡仰。日夏至隂氣應,則景短極,蕤賔通土炭,重而衡低。 《淮南子·天文訓》水勝,故夏至濕。火勝,故冬至燥。燥,故炭輕,濕,故炭重。 《梁𥳑文帝詩》月暈蘆灰缺,秋還縣炭枯。  又姓。 《西京雜記》炭虯,長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