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治:平安。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使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尚书·武成》:“谆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
《书.武城》:“惇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治天下。” 《战国策.齐策五》:“当是时,秦王垂拱授西河之外,而不德魏王。” 垂拱,谓垂衣拱手,形容无所事事,不费气力。后多用为颂扬帝王无为而治。 《文选》卷四七王褒(子渊)《圣主得贤臣颂》:“雍雍垂拱,永永万年。” 偏正 不做什么而使天下太平。语本《尚书·武成》:“惇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元史·成宗纪四》:“成宗承天下混一之后,~,可谓善于守成者矣。”△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也作“垂拱南面”。
东西一头挂下:~杨柳。~钓。~直。~线。~手(➊表示容易;➋表示恭敬)。~泪。~髫(头发下垂,指儿童)。~头丧气。 敬辞,用于别人(多是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行动:~爱。~怜。~询。 传下去,传留后世:~范。永~不朽。 接近,快要:~危。~老。~成。功败~成。
两手抱拳上举,以表敬意:~手。~揖。 两手合围:~抱。~木。~璧。 环绕:~卫。~护。~北(众星环卫北极星)。 耸起,隆起,弯曲成弧形:~肩缩背。~顶。~门。~桥。 向上或向前推,顶动:~芽。虫子~土。 姓。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连词(a.表平列,如“多~杂”。b.表相承,如“取~代之”。c.表递进,如“~且”。d.表转折,如“似是~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无信,不知其可”)。 表(从……到……):从上~下。
管理,处理:~理。~家。~丧。~标。~本。~国安邦。自~。统~(a.管理;b.分配)。 整理:~河。~水。 惩办:~罪。处(chǔ)~。 医疗:~病。~疗。医~。 消灭农作物的病虫害:~蝗。~蚜虫。 从事研究:~学。~史。 安定:~世。~安(社会的秩序)。天下大~。 旧称地方政府所在地:府~。~所。 姓。
《唐韻》《集韻》𠀤是爲切,音甀。自上縋下。 《易·大傳》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詩·小雅》垂帶而厲。 又布也。 《後漢·鄧禹傳》垂功名於竹帛。 又同陲。堂之盡處近階者。 《書·顧命》一人冕執戣,立于東垂。一人冕執瞿,立于西垂。 《史記·袁盎傳》臣閒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又邊垂。 《左傳·成十三年》虔劉我邊垂。 《前漢·谷永傳》方今四垂宴然。 又地名。 《春秋·隱八年》宋公衞侯遇于垂。 《註》垂,衞地,濟隂句陽縣東北有垂亭。 《宣八年》仲遂卒于垂。 《註》齊地。 又《集韻》馳僞切,音縋。鄉名。在縣。 又《集韻》樹僞切《正韻》殊僞切,𠀤音瑞。 《書·舜典》垂共工。陸德明讀。 又將及也。杜甫有垂老別詩。
『拱』《唐韻》《正韻》居竦切《集韻》《韻會》古勇切,𠀤音鞏。 《說文》斂手也。 《徐曰》兩手大指相拄也。 《書·武成》垂拱而天下治。 《註》垂衣拱手也。 《禮·玉藻》凡侍於君垂拱。 《疏》沓手也。身俯則宜手沓而下垂也。 又《爾雅·釋詁》執也。 《註》兩手合持爲拱。 《左傳·僖三十二年》爾墓之木拱矣。 又拱翊,環衞也。 又與珙通。大璧也。 《左傳·襄二十八年》與我其拱璧。 又州名。漢𨻰留郡,宋置拱州。 又姓。明景泰進士拱廷臣。 又《集韻》居容切,音恭。左傳,拱璧。徐邈讀。 又居用切,供去聲。亦斂手也。 又渠竹切,音𩣽。 《廣雅》法也。◎按屋韻渠竹切,與沃韻渠玉切相近,讀者宜細分。 或省作共。
『而』《廣韻》如之切《集韻》《韻會》人之切,𠀤音栭。 《正韻》如支切,音兒。 《說文》頰毛也。 《註》臣鉉等曰:今俗別作髵,非是。 《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作其鱗之而。 《註》之而,頰𩑔也。 又《玉篇》語助也。 《詩·齊風》俟我於著乎而。 又《書·洪範》而康而色。 《傳》汝當安汝顏色。 又《詩·小雅》垂帶而厲。 《箋》而亦如也。 又《詩·大雅》子豈不知而作。 《箋》而,猶與也。 又《禮·檀弓》而曰然。 《註》而,猶乃也。 又《韻會》因辭,因是之謂也。 《論語》學而時習之。 又《韻會》抑辭,抑又之辭也。 《論語》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 又《韻會》發端之辭也。 又《集韻》奴登切,音能。 《易·屯卦》宜建侯而不寧。 《釋文》鄭讀而曰能,能猶安也。
『治』《唐韻》直之切《集韻》《韻會》澄之切《正韻》陳知切,𠀤音持。水名。 《說文》水,出東萊曲城陽丘山,南入海。 又水,出泰山。 《前漢·地理志》泰山郡南武陽冠石山,治水所出,南至下邳入泗。 又《集韻》湯來切,音胎。水名。水出鴈門郡。 《前漢·地理志》鴈門郡隂館累頭山,治水所出,東至泉州入海。 又理也。 《周禮·天官》大宰以九職任萬民,七日嬪婦,化治絲枲。 又盈之切,音怡。義同。 又《廣韻》《集韻》《韻會》直利切《正韻》直意切,𠀤音穉。亦理也。 《荀子·修身篇》少而理曰治。 又𥳑習也。 《周禮·春官·大宗伯》治其大禮。 又校也。 《戰國策》皆無敢與趙治。 又有所求乞也。 《周禮·地官·旅師》凡新甿之治,皆聽之。 又監督也。 《周禮·地官·鄕師》用役則帥其民而至,遂治之。 又聽獄之成辭亦曰治。 《周禮·秋官·方士》凡都家之士所上治,則主之。 《註》所上治,謂獄訟之小事,不附罪者也。 又才多亦曰治。 《左傳·莊九年》鮑叔曰:管夷吾治于高傒,使相可也。 《註》言管仲治理政事之才多于敬仲。 又道家靜室曰治。 《六朝詩話》送謝靈運於杜治,猶今之宮觀也。 又所都之處曰治。 《前漢·田儋傳》更王膠東,治卽墨。 《註》治,謂都之也。 又州郡所駐曰治,如蜀刺史曰治成都,揚刺史曰治會稽。 《毛氏韻增》治字本平聲,脩治字借爲去聲,經典釋文治字平聲皆無音,假借治道平治字,𠀤直吏切。 《集韻》治古作乿。註詳水部五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