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涕而道


   涕:眼泪,鼻涕;道:讲。流着眼泪说话。形容十分沉痛地恳切陈词。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chuí tì ér dào
成语注音 ㄔㄨㄟˊ ㄊ一ˋ ㄦˊ ㄉㄠˋ
成语简拼 cted
感情色彩 贬义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当代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涕:眼泪,鼻涕;道:讲。流着眼泪说话。形容十分沉痛地恳切陈词。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邹韬奋《患难余生记》第二章:“他们垂涕而道,能这样安有不愿之理?”


成语典故

涕:眼泪。流着眼泪说话。形容十分沉痛地恳切陈词。鲁迅《“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运命》:“这是宋人的笔记里垂涕而道的,正如现在常见于报章上的流泪文章一样。”韬奋《患难余生记》第二章:“我说你们中途只须侦察真正妨碍抗战的汉奸……于抗战也是有益的。他们垂涕而道,能这样安有不愿之理?最痛苦处就在被迫残害所谓‘异党分子’。” 偏正 流着眼泪说话。形容说话时极其沉痛恳切。邹韬奋《患难余生记》2章:“我说你们中途只须侦察真正妨碍抗战的汉奸……于抗战也是有益的。他们~,能这样安有不愿之理?”△多用于描写人内心痛苦。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东西一头挂下:~杨柳。~钓。~直。~线。~手(➊表示容易;➋表示恭敬)。~泪。~髫(头发下垂,指儿童)。~头丧气。 敬辞,用于别人(多是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行动:~爱。~怜。~询。 传下去,传留后世:~范。永~不朽。 接近,快要:~危。~老。~成。功败~成。

眼泪:痛哭流~。感激~零。~泣。 鼻子里分泌的液体:鼻~。~泪(鼻涕和眼泪)。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连词(a.表平列,如“多~杂”。b.表相承,如“取~代之”。c.表递进,如“~且”。d.表转折,如“似是~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无信,不知其可”)。 表(从……到……):从上~下。

路,方向,途径:~路。铁~。志同~合。 指法则、规律:~理。~德。~义。得~多助,失~寡助。 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学。传~。修~。 方法,办法,技术:门~。医~。 指“道家”(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老聃和庄周) 指“道教”(中国主要宗教之一,创立于东汉):~观(guàn )。~士。~姑。~行(háng )(僧道修行的功夫,喻技能和本领)。 指某些反动迷信组织:会~门。一贯~。 说,讲:~白。常言~。能说会~。 用语言表示情意:~喜。~歉。~谢。 线条:铅笔~儿。 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域的名称。唐代相当于现在的省,清代和民国初年在省以下设“道”。 某些国家行政区域的名称。 量词:一~大河。两~门。上三~漆。 计量单位,“忽米”的通称。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垂』

《唐韻》《集韻》𠀤是爲切,音甀。自上縋下。 《易·大傳》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詩·小雅》垂帶而厲。  又布也。 《後漢·鄧禹傳》垂功名於竹帛。  又同陲。堂之盡處近階者。 《書·顧命》一人冕執戣,立于東垂。一人冕執瞿,立于西垂。 《史記·袁盎傳》臣閒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又邊垂。 《左傳·成十三年》虔劉我邊垂。 《前漢·谷永傳》方今四垂宴然。  又地名。 《春秋·隱八年》宋公衞侯遇于垂。 《註》垂,衞地,濟隂句陽縣東北有垂亭。 《宣八年》仲遂卒于垂。 《註》齊地。  又《集韻》馳僞切,音縋。鄉名。在縣。  又《集韻》樹僞切《正韻》殊僞切,𠀤音瑞。 《書·舜典》垂共工。陸德明讀。  又將及也。杜甫有垂老別詩。

『涕』

《唐韻》《正韻》他禮切《集韻》《韻會》土禮切,𠀤音體。 《說文》泣也。 《玉篇》目汁出曰涕。 《詩·邶風》泣涕如雨。  又竹名。 《東方朔·神異經》南方荒中有涕竹。  又兆卦之名。 《史記·宋世家》乃命卜筮曰涕。 《索隱》涕音亦,尚書作驛。孔安國曰:氣絡繹連續。  又《集韻》待禮切,音弟。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他計切,音替。義𠀤同。

『而』

《廣韻》如之切《集韻》《韻會》人之切,𠀤音栭。 《正韻》如支切,音兒。 《說文》頰毛也。 《註》臣鉉等曰:今俗別作髵,非是。 《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作其鱗之而。 《註》之而,頰𩑔也。  又《玉篇》語助也。 《詩·齊風》俟我於著乎而。  又《書·洪範》而康而色。 《傳》汝當安汝顏色。  又《詩·小雅》垂帶而厲。 《箋》而亦如也。  又《詩·大雅》子豈不知而作。 《箋》而,猶與也。  又《禮·檀弓》而曰然。 《註》而,猶乃也。  又《韻會》因辭,因是之謂也。 《論語》學而時習之。  又《韻會》抑辭,抑又之辭也。 《論語》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  又《韻會》發端之辭也。  又《集韻》奴登切,音能。 《易·屯卦》宜建侯而不寧。 《釋文》鄭讀而曰能,能猶安也。

『道』

《唐韻》徒皓切《集韻》《韻會》《正韻》杜皓切,𠀤陶上聲。 《說文》所行道也。 《爾雅·釋宮》一達謂之道路。 《詩·小雅》周道如砥。 《前漢·董仲舒傳》道者所由適于治之路也。  又《廣韻》理也,衆妙皆道也,合三才萬物共由者也。 《易·繫辭》一隂一陽之謂道。 《又》立天之道,曰隂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書·大禹謨》道心惟微。  又順也。 《書·禹貢》九河旣道。 《註》順其道也。  又國名。 《左傳·僖五年》江黃道柏。 《註》道國,在汝南安陽縣南。  又《韻會》州名。漢屬零陵郡,唐營州,攺道州。  又當道,草名。 《博雅》當道,馬舄也。  又《集韻》《韻會》大到切《正韻》杜到切,𠀤陶去聲。 《正韻》言也。 《孝經》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 《大學》如切如磋者,道學也。  又由也。 《禮·禮器》苟無忠信之人,則理不虛道。 《中庸》尊德性而道問學。  又治也。與導同。 《論語》道千乗之國。 《史記·文帝紀》道民之略,在于務本。  又引也。 《左傳·隱五年》請君釋憾于宋,敝邑爲道。  又從也。 《前漢·淮南王傳》諸使者道長安來。 《山海經》風道北來。 《註》道,從也。  又《字彙補》動五切,音覩。 《易林》冬藪枯腐,當風于道。蒙蔽塵埃,左氏勞苦。  又叶徒厚切,頭上聲。 《詩·衞風》牆有茨,不可道也。叶下醜。 《集韻》道古作𡬹。註見辵部九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