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东击西


   迷惑敌人的一种战术;虚张声势说攻击东边;实际进攻西边。声:声张;击:打击。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shēng dōng jī xī
成语注音 ㄕㄥ ㄉㄨㄥ ㄐ一 ㄒ一
成语简拼 sdjx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聲東撃西
成语英文 look one way and row another
成语法文 feindre d'attaquer l'est pour frapper l'ouest(diversion)
成语俄文 применять обмáнный манёвр
成语日文 敵 (てき)が本能寺 (ほんのうじ)にあり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迷惑敌人的一种战术;虚张声势说攻击东边;实际进攻西边。声:声张;击:打击。



反义词



成语示例


蜀人或声东击西,指南攻北,吾兵必须分头守把。(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一回)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唐 杜佑《通典 兵六》说:“声言击东,其实击西。”


成语典故

指故作姿态,给人以假象,借以迷惑对方,从而出奇制胜的一种军事策略。秦康公三年之中连续滥用民力,修筑高台。这时,楚国调动军队,声称要攻打齐国。秦国大夫任妄对秦康公说,一个国家如果出现饥馑,疾疫,内乱或者滥用民力,都容易招致战争。您三年之中连续征用民力,修造高台,而现在楚国调兵,声称攻齐,我恐怕他们的真实目的是来攻打秦国,不如及早作准备。秦康公采纳他的意见,派兵戍守东方边境,楚国果然停止了军事行动。 【出典】: 《韩非子·说林上》:“秦康公筑台三年,荆人起兵,将欲以兵攻齐。任妄曰:‘饥召兵,疾召兵,劳召兵,乱召兵。君筑台三年,今荆人起兵,将攻齐,臣恐其攻齐为声,而以袭秦为实也,不如备之。’戍东边,荆人辍行。” 【例句】: 唐·杜佑《通典》153《兵》六:“声言击东,其实击西。” 宋·张纲《华阳集》15《乞修战船札子》:“况虏情难测,左实右伪、声东击西。” 并列 声,声张。表面上装着打东方,实际上却击打西方。军事上给对方造成错觉而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语本《淮南子·兵略训》:“故用兵之道……将欲西而示之以东。”唐·杜佑《通典·兵典六》:“声言击东,其实击西。”△用于泛指一虚一实转移对方注意的手段与策略。→指东打西先声后实。也作“声西击东”、“东声西击”。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物体振动时所产生的能引起听觉的波:~音。~带。 消息,音讯:~息。不通~气。 说出来让人知道,扬言,宣称:~明。~辩(公开辩白)。~泪俱下。~嘶力竭。 名誉:名~。 音乐歌舞:~伎(女乐,古代的歌姬舞女)。~色。

敲打,或做类似敲打的动作:~打。~鼓。~中(zhòng)。~破。~毙。~水(a.拍打水面;b.指游泳)。旁敲侧~。 攻打:~败。~毁。打~。声东~西。 碰,接触:撞~。目~。肩摩毂(gǔ)~(亦作“摩肩击毂”)。

方向,太阳落下的一边,与“东”相对:~面。~晒。~域。~方。~席(旧时对幕友或家塾教师的敬称。古代主位在东,宾位在西。亦称“西宾”)。~宫(借指妃嫔)。 事物的样式或方法属于西方的(多指欧美各国):~学。~画。~餐。~医。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声』

《字彙》同𡔝。 《正字通》俗聲字。 《唐韻》《集韻》《韻會》書盈切《正韻》書征切,𠀤聖平聲。 《說文》音也。 《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 《傳》聲謂五聲,宮商角徵羽也。 《禮·月令》仲夏之月,止聲色。 《註》聲謂樂也。  又凡響曰聲。 《張載·正蒙》聲者,形氣相軋而成。兩氣者,谷響雷聲之類。兩形者,桴鼓叩擊之類。形軋氣,羽扇敲矢之類。氣軋形,人聲笙簧之類。皆物感之良能,人習而不察耳。 《韻會》韻書平上去入爲四聲。  又聲敎。 《書·禹貢》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曁聲敎,訖于四海。 《左傳·文六年》樹之風聲。 《註》因土地風俗,爲立聲敎之法。  又聲譽。 《孟子》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 《註》聲聞,名譽也。  又宣也。 《孟子》金聲而玉振之也。 《註》聲,宣也。  又《諡法》不生其國曰聲。 《註》生于外家。 《春秋·經傳集解》繼室以聲子,生隱公。 《註》聲,諡也。  又姓。  又《韻補》叶尸羊切,音商。 《韓愈·贈張籍詩》嬌兒未絕乳,念之不能忘。忽如在其側,耳若聞啼聲。

『西』

《唐韻》先稽切《集韻》《韻會》《正韻》先齊切,𠀤音粞。 《類篇》金方也。 《說文》鳥在巢上也。日在西方而鳥栖,故因以爲東西之西篆。文作㢴,象形也。 《前漢·律歷志》少隂者西方,西遷也。隂氣遷落物,於時爲秋。 《尚書·大傳》西方者何,鮮方也。或曰鮮方,訊訊之方也。訊者,訊人之貌。  又地名。 《晉書·地理志》西郡。 《韻會》唐置西州。  又姓。 《通志·氏族略》西氏。 《姓苑》西門豹之後,改爲西。  又《集韻》相咨切,音私。義同。  又《篇海》蘇前切,音先。 《前漢·郊祀歌》象載瑜,白集西,食甘露,飮榮泉。 《後漢·趙壹傳·窮鳥賦》幸賴大賢,我矜我憐。昔濟我南,今振我西。  又《韻補》斯人切,叶音辛。 《王延壽·魯靈光殿賦》𤣥醴騰湧於隂溝,甘露被宇而下臻。朱桂黝鯈於南北,芝蘭阿那於東西。  又《類篇》乙却切,音約。平量也。  又《廣韻》籀文作𠧧。○按《玉篇》等書西字另一部。今从《字彙》《正字通》附入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