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一人歌唱,三人应和。
《礼记 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
谓一人歌唱,三人应和。《礼记.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参见“一倡三叹”。 见“一倡三叹”。《礼记·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
“一”的大写。
发动,首先提出:~言,~始。~议。~导。提~。首~(首先提倡)。 古同“唱”,唱和(hè)。
古代称唱戏的人:~优。 古同“娼”,妓女。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维空间。~部曲。~国(中国朝代名)。 表示多次或多数:~思而行。~缄其口。
因忧闷悲痛而呼出长气:~气。~息。悲~。~惋。长吁短~。 因高兴、兴奋、激动而发出长声:~赏。~服。赞~。~观止矣(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 吟咏:咏~。一唱三~。
《廣韻》於悉切《集韻》《韻會》《正韻》益悉切,𠀤音一。專一也。 《孟子》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 《左傳·昭二十年》若琴瑟之專壹,誰能聽之。 又合也。 《前漢·董仲舒傳》有所統壹,爲羣儒首。 又《元后傳》莽旣外壹羣臣,令稱己功德。 又誠也,醇也。 《禮·緇衣》從容有常,以齊其民,則民德壹。 《史記·曹參世家》載其淸淨,民以寧壹。 又《增韻》閉塞也。 《管子·形勢篇》臣下賦斂競得,使民偸壹。 又與一同。 《周禮·天官》公之士壹命。 又姓。漢壹元。見《印藪》。 又三字姓。後魏壹斗眷氏。 又《類編》於眞切,音慇。與絪氤𠀤通。
『倡』《廣韻》尺良切《集韻》《韻會》蚩良切《正韻》齒良切,𠀤音昌。倡優,女樂。 《春秋元命包》翼星爲樂庫,爲天倡,主俳倡。別作娼。 又倡狂。 《莊子·山木篇》倡狂妄行。亦作猖。 又《唐韻》《集韻》《正韻》𠀤尺亮切,音唱。倡和也。 《詩·鄭風》倡予和汝。 《周禮·春官·樂師》凡軍大獻,敎凱歌,遂倡之。 又《禮·樂記》壹倡而三歎。 《註》倡,發歌句也。三歎,三人從歎之耳。𠀤與唱通。
『三』《唐韻》《集韻》《韻會》蘇甘切《正韻》蘇監切,𡘋颯平聲。 《說文》三,天地人之道也。謂以陽之一合隂之二,次第重之,其數三也。 《老子·道德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史記·律書》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凡兵無過三其身。 又《左傳·昭七年》士文伯曰:政不可不愼,務三而已。一擇人,二因民,三從時。 又《晉語》民生於三,事之如一。 又《周語》人三爲衆,女三爲粲,獸三爲羣。 又姓。明三成志。 又漢複姓。屈原之後有三閭氏,三飯尞之後有三飯氏,三州孝子之後有三州氏。 又去聲。 《韻會》蘇暫切。 《論語》三思而後行。 又本作參。 《博雅》參,三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參分其股圍。 《前漢·𠛬法志》秦造參夷之誅。𡘋與三同。 又《韻補》叶疏簪切,音森。 《詩·召南》摽有梅,其實三兮。下叶今。叁。
『叹』《龍龕》音以。 又《川韻》作又字。 《唐韻》《集韻》他案切《正韻》他晏切,𠀤音炭。 《說文》吞歎也。一曰太息也。與歎同。 又《廣韻》《集韻》他干切《正韻》他丹切,𠀤音灘。義同。 《詩·王風》嘅其嘆矣,遇人之艱難矣。 《釋文》嘆,本亦作歎,吐丹反,協韻也。 又《大雅》而無永嘆。 《釋文》歎,他安反,字或作嘆。 又叶他絹切,音𤩴。 《曹植賦》入空室而獨倚,對牀幃而切歎。歎叶上見。 又叶他涓切,音天。 《曹大家·東征賦》陟封丘而踐路兮,慕京師而竊嘆。小人性之懷土兮,自書傳而有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