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虫疑冰


   比喻人囿于见闻,知识短浅。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xià chóng yí bīng
成语注音 ㄒ一ㄚˋ ㄔㄨㄥˊ 一ˊ ㄅ一ㄥ
成语简拼 xcyb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夏蟲疑冰
成语英文 One who talks of what he knows nothing about.
成语结构  主谓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比喻人囿于见闻,知识短浅。



成语示例


哂夏虫之疑冰,整轻翮而思矫。《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语出《庄子 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成语典故

同“夏虫语冰”。《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哂夏虫之疑冰,整轻翮而思矫。”李善注:“言浅近小智,同乎夏虫,今既哂之,故整翮思矫也。” 见“夏虫不可语冰”。晋·孙绰《游天台山赋》:“哂夏虫之疑冰,整轻翮而思矫。”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一年的第二季:~季。~天。~令。~播。~熟。~粮。 中国朝代名:~代。~历。 指中国:华~。 姓。

不信,猜度(duó):~惑。~问。~心。~团。~虑。~窦。~点。~端。猜~。怀~。半信半~。 不能解决的,不能断定的:~案。~难。~义。存~。

安定,止息。 古同“拟”,比拟。

水因冷凝结成的固体:~块。~凌。~箱。~窖。~雕。~封。~球。~镇。~释(像冰一样融化,喻嫌隙、怀疑、误会等完全消除)。~淇淋。 结晶成固体,呈结晶形的:~糖。~晶石。 使人感到寒冷:~手~脚。 用冰贴近东西使其变凉:把汽水~上。 洁白明彻:~绡。~心。~清玉洁。~肌玉骨(a.形容妇女的皮肤;b.形容梅花的高洁)。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夏』

《唐韻》《正韻》胡駕切《集韻》《韻會》亥駕切,𠀤音暇。四時,二曰夏。 《釋名》假也。寬假萬物,使生長也。 《前漢·魏相傳》南方之神炎帝,秉禮,執衡,司夏。  又《廣韻》胡雅切《集韻》《韻會》《正韻》亥雅切,𠀤音下。中國曰華夏。 《書·康誥》用肇造我區夏。 《詩·周頌》肆于時夏。  又國號。禹受舜禪,易虞爲夏。  又國名。 《史記·大宛傳》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餘里。 《晉史》赫連勃勃。 《宋史》李元昊,𠀤僭國號曰夏,屬今寧夏。  又澤名。 《書·禹貢》雷夏旣澤。  又大夏,禹樂名。 《周禮·春官》大司樂舞大夏,以祭山川。鍾師掌金奏,凡樂事,以鐘鼓奏九夏。 《杜子春曰》王出入奏王夏,尸出入奏肆夏,牲出入奏昭夏,賔客至奏納夏,臣有功奏章夏,夫人祭奏齊夏,族人侍奏族夏,客醉而出奏裓夏,公出入奏驁夏。齊音齋,裓音陔,驁音遨。○按九夏,有聲無辭,註疏以《雅》《頌》諸篇强分配之,非。  又大屋曰夏。 《宋玉·招魂》冬有穾夏。  又大俎曰夏。 《詩·秦風》於我乎,夏屋渠渠。 《禮·檀弓》見若覆夏屋者矣。 《註》大俎,一名大房,半體之俎,足下有跗,如堂房也。  又五色曰夏。 《書·禹貢》羽畎夏翟。 《註》羽畎,羽山之谷。夏翟,雉具五色中旌旄之飾。 《周禮·春官·𣑱人之職》秋𣑱夏。服車五乘,孤乘夏篆,卿乘夏縵,蓋取諸此。  又《集韻》舉下切,音賈。地名。負夏,衞地。 《禮·檀弓》曾子弔于負夏。  又陽夏,在開封。 《史記·高祖紀》追項王至陽夏。  又木名。 《禮·學記》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註》夏,榎也。楚,荆也。 《詩·大雅》不長夏以革。 《王博士云》夏用木,革用皮,皆鞭扑之𠛬。  又,胡可切,音荷。 《𨻰琳·瑪瑙勒賦》四賔之筵,播以淳夏。色奪丹烏,明照烈火。  又叶創舉切,音楚。 《揚雄·城門校尉箴》昔在先世,有殷有夏。癸辛不德,而設夫險阻。  又叶胡故切,音互。 《賈誼·鵩賦》單閼之歲,四月維夏。庚子日斜,鵩集余舍。 《春秋釋例》除春夏之夏,餘皆戸雅切。 《正字通》按古先有四時之夏,餘義皆假借。○按《正字通》此字下有畟字,重田部,今刪。

『虫』

《唐韻》許偉切《集韻》詡鬼切,𠀤音卉。 《廣韻》鱗介總名。 《說文》一名蝮,博三寸,首大如擘指,象其臥形,物之微細,或行、或毛、或蠃、或介、或鱗,以虫爲象。凡虫之屬皆从虫。 《玉篇》古文虺字。註見三畫。 《佩觿集》蛇虫之虫爲蟲豸,非是。○按《說文》《玉篇》《類篇》等書,虫䖵蟲皆分作三部,虫吁鬼切,䖵古䰟切,蟲持中切,截然三音,義亦各別。《字彙》《正字通》合䖵蟲二部倂入虫部,雖失古人分部之意,而披覽者易于查考,故姑仍其舊。若《六書正譌》以爲虫卽蟲省文,則大謬也。 《唐韻》《正韻》許偉切《韻會》詡鬼切,𠀤音卉。 《廣韻》蛇虺。 《詩·小雅》維虺維蛇,女子之祥。 《爾雅·釋魚》蝮虺。詳蝮字註。  又王虺。 《楚辭·大招》王虺騫只。 《註》王虺,大蛇。  又水虺。 《述異記》水虺,五百年爲蛟。  又姓。 《潛夫論》虺氏,皆子姓也。 《唐書·則天本紀》削越王貞及琅琊郡王沖屬籍,攺其姓爲虺氏。  又人名。 《書·仲虺之誥疏》仲虺居薛以爲湯左相。  又《博雅》虺虺,聲也。 《詩·邶風》虺虺其雷。 《傳》暴若震雷之聲虺虺然。  又《正韻》呼回切,音灰。喧虺。詩虺虺其雷,亦讀平聲。  又《爾雅》虺隤,病也。 《詩·周南》我馬虺隤。  又與螝通。 《顏氏家訓》《韓非子》曰:蟲有螝者,一身兩口,爭食相齕,遂相殺也。茫然不識此字何音,後見《古今字譜》是虺字。○按螝當作虺。 《唐韻》直弓切《集韻》《韻會》《正韻》持中切,𠀤音种。 《說文》从三虫,象形。凡蟲之屬皆从蟲。 《大戴禮》有羽之蟲三百六十,而鳳凰爲之長。有毛之蟲三百六十,而麒麟爲之長。有甲之蟲三百六十,而神龜爲之長。有鱗之蟲三百六十,而蛟龍爲之長。有倮之蟲三百六十,而聖人爲之長。 《爾雅·釋蟲》有足謂之蟲,無足謂之豸。 《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外骨內骨,郤行仄行,連行紆行,以脰鳴者,以注鳴者,以旁鳴者,以翼鳴者,以股鳴者,以胷鳴者,謂之小蟲之屬,以爲雕琢。 《大戴禮》二九十八,八主風,風主蟲。故蟲八月化也。 《荀子·勸學篇》肉腐出蟲。  又《詩·大雅》蘊隆蟲蟲。 《傳》蟲蟲而熱也。  又桃蟲,鳥名。 《詩·周頌》肇允彼桃蟲。 《傳》桃蟲,鷦也,鳥之始小終大者。  又《書·益稷》華蟲作繪。 《孔註》雉也。  又地名。 《左傳·昭十九年》宋公伐邾,圍蟲三月。 《註》蟲,邾邑。  又書名。 《魏志·裴松之註》邯鄲淳善蒼雅蟲篆。  又姓。 《前漢·功臣表》曲成侯蟲達。  又直衆切,音仲。與蚛同,蟲食物也。  又《集韻》徒冬切,音彤。 《爾雅·釋訓》爞爞,薰也。爞或作蟲。 《羣經音辨》蘊隆蟲蟲,蟲字又音徒冬切。 《韻會》俗作虫,非。

『疑』

《唐韻》語其切《集韻》魚其切《韻會》凝其切,𠀤音宜。惑也。 《廣韻》不定也。 《易·乾卦》或之者,疑之也。 《禮·坊記》夫禮者所以章疑別微。以爲民坊者也。 《疏》疑謂是非不決,當用禮以章明之。  又度也。 《儀禮·士相見禮》凡燕見于君,必辨君之南面,若不得,則正方不疑君。 《註》疑,度也,不可預度君之面位,邪立嚮之。  又《廣韻》恐也。  又《增韻》似也,嫌也。  又《爾雅·釋言》戾也。  又山名。 《淮南子·原道訓》九疑之南,陸事寡而水事衆。 《註》九疑,山名也。在蒼梧。  又神名。 《山海經》符惕之山,其上多椶柟,下多金玉,神江疑居之。  又官名。 《禮·文王世子》虞夏商周有師保,有疑丞。 《疏》古者天子必有四鄰,前曰疑,後曰丞,左曰輔,右曰弼。  又《韻會》疑陵切《正韻》魚陵切,𠀤音凝,定也。 《詩·大雅》靡所止疑,云徂何往。 《傳》疑,定也。 《疏》正義曰:疑,音凝。疑者,安靜之義,故爲定也。 《莊子·達生篇》用志不分,乃疑于神。  又《集韻》魚乙切《韻會》《正韻》魚乞切,𠀤銀入聲。 《儀禮·鄕射禮》賓升西階,上疑立。 《註》疑,止也。有矜莊之色。 《釋文》疑,魚乙切。  又《士昏禮》婦疑立于席西。 《註》疑,正立自定之貌。  又《集韻》《韻會》𠀤偶起切,同擬。 《易·文言》隂疑于陽。 《禮·射義》不以公卿爲賓,而以大夫爲賓,爲疑也。 《註》疑,自下上至之辭也。 《疏》疑,擬也。是在下比擬於上,故云自下上至之辭也。  又《韻補》叶魚記切,音義。 《易·升卦》升虛邑無所疑也。  又叶魚求切,音牛。 《賈誼·鵩賦》德人無累,知命不憂。細故芥蔕,何足以疑。

『冰』

《唐韻》筆陵切《集韻》《韻會》悲陵切,𠀤逼平聲。 《說文》本作仌。 《徐曰》今文作冰。 《韓詩》說冰者,窮谷隂氣所聚,不洩,則結而爲伏隂。 《禮·月令》孟冬水始冰,仲冬冰益壯,季冬冰方盛。水澤腹堅,命取冰,冰以入。 《周禮·天官》淩人共冰。秋刷冰室,冬藏春啓,夏頒冰。  又《爾雅·釋器》冰,脂也。 《註》莊子云:肌膚若冰雪。冰雪,脂膏也。 《疏》脂膏一名冰脂。  又矢筩蓋曰冰。 《左傳·昭二十五年》公徒釋甲執冰而踞。 《註》冰,櫝丸蓋。 《疏》盛弓者也。或云:櫝丸是箭筩,其蓋可以取飮。  又《集韻》《正韻》𠀤魚陵切,音凝。同凝。 《正韻》古文冰作仌,凝作冰。後人以冰代仌,以凝代冰。  又《集韻》讀去聲,逋孕切。 《唐書·韋思謙傳》涕泗冰須。 《註》謂涕著須而凝也。 《李商隱詩》碧玉冰寒漿。  又《韻補》叶筆良切,音近浜。 《𨻰琳·大荒賦》心慇懃以伊感兮,愵永思以增傷。悵太息而攬涕,乃揮雹而淚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