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怯内勇


   外表显得怯懦,实际却很勇敢。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wài qiè nèi yǒng
成语简拼 wqny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外表显得怯懦,实际却很勇敢。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三国志?魏志·荀攸传》:“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


成语典故

并列 外表显示得怯懦,实际却很勇敢。《三国志·魏书·荀攸传》:“太祖每称曰:‘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褒义。多用于描写人的性格。 →外柔内刚 ?外刚内柔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与“内”、“里”相对:~边。~因。里应(yìng )~合。~行(háng )。 不是自己这方面的:~国。~路(同“外地”)。~族。~省。~星人。 指“外国”:~域。~宾。~商。 称母亲、姐妹或女儿方面的亲戚:~公。~婆。~甥。 称岳父母:~父。~姑(岳母)。 称丈夫:~子(亦指非婚生之子)。 关系疏远的:~人。 对正式的而言,指非正式的:~号(绰号)。~史(指正史以外的野史、杂史和以叙述人物为主的旧小说)。~传(zhuàn )。 传统戏剧角色名:~旦。~末。~净。

胆小,没勇气:~场。~懦。~弱。~步。~阵。羞~。 俗气,见识不广,不合时宜:露~。

里面,与“外”相对:~部。~外。~定。~地。~阁。~行(háng )。~涵。 称妻子或妻子家的亲戚:~人。~亲。~弟。 亲近:~君子而外小人。

同“纳”,收入;接受。

有胆量,敢做:~敢。~毅。~气。~士。英~。奋~。 中国清代称战争时期临时招募的兵士:兵~。劲~。募~。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外』

《廣韻》《集韻》五會切《韻會》魚會切,𠀤歪去聲。內之對,表也。 《易·坤卦文言》義以方外。 《家人彖傳》男正位乎外。 《禮·祭義》禮也者,動於外者也。 《莊子·齊物論》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 《列子·仲尼篇》遠在八荒之外。  又疏斥也。 《易·泰卦彖傳》內君子,而外小人。 《前漢·霍光傳》盡外我家。  又度外,置之也。 《後漢·光武紀》暫置此兩子于度外。  又方外,散人也。 《淮南子·道應訓》吾與汗漫期于九垓之外。  又《集韻》五活切,音杌。 《黃庭經》洞視得見無內外,存嗽五牙不飢渴,神華執中六丁謁。  又叶征例切,音制。 《詩·魏風》十畝之外兮。叶下泄逝。 《說文》外,遠也。卜尚平旦,今若夕卜,于事外矣。會意。

『怯』

《唐韻》去劫切《集韻》《韻會》乞業切,𠀤音㾀。 《說文》多畏也。本作㹤,从犬去聲。犬性易㹤。今作怯。杜林說:从心,怯主於心也。 《釋名》怯,脅也。見敵恐脅也。 《後漢·光武帝紀》見小敵怯。  又《增韻》懦也,懾也。  又《集韻》去陟切,音𤷾。弱也。  又叶乞約切,音却。 《易林》駑孱遌怯,如猬見鵲。偃示怒腹,不敢拒格。格,音各。

『勇』

《唐韻》余隴切《集韻》《韻會》《正韻》尹竦切,𠀤音涌。 《說文》氣也。一曰健也。从力,甬聲。 《玉篇》果決也。 《廣韻》猛也。 《增韻》銳也,果敢也。《左傳·文二年》共用之謂勇。 《論語》勇者不懼。 《老子·道德經》慈故能勇,儉故能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