攘:排除。原就药的疗效而言。后多指排除外患,安定内部。
攘:排除。原就药的疗效而言。后多指排除外患,安定内部。
汉·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上》:“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
并列 攘,抵御、排除。抵御外侮,安定内政。清·李慈铭《越缦堂诗话》卷下之上:“而(李)德裕前不小用于节使,后不摧折于贬窜,并一生之精神才智,尽致于政府之区画,将藩镇尽革,~,不难复贞观、开元之盛。”△多用来写抗御外来侵略。→安内攘外
与“内”、“里”相对:~边。~因。里应(yìng )~合。~行(háng )。 不是自己这方面的:~国。~路(同“外地”)。~族。~省。~星人。 指“外国”:~域。~宾。~商。 称母亲、姐妹或女儿方面的亲戚:~公。~婆。~甥。 称岳父母:~父。~姑(岳母)。 称丈夫:~子(亦指非婚生之子)。 关系疏远的:~人。 对正式的而言,指非正式的:~号(绰号)。~史(指正史以外的野史、杂史和以叙述人物为主的旧小说)。~传(zhuàn )。 传统戏剧角色名:~旦。~末。~净。
侵夺,偷窃:~羊(指暴露亲人的过失,语出《论语·子路》中的“其父~羊,而子证之”)。~夺。~窃。~善(掠人之美)。 推,排斥:~斥。~除。~夷(抵御外国侵略)。 烦乱:~~(纷乱)。扰~。 捋:~袂。~臂。
里面,与“外”相对:~部。~外。~定。~地。~阁。~行(háng )。~涵。 称妻子或妻子家的亲戚:~人。~亲。~弟。 亲近:~君子而外小人。
同“纳”,收入;接受。
平静,稳定:~定。~心。~宁。~稳。~闲。~身立命。~邦定国。 使平静,使安定(多指心情):~民。~慰。~抚。 对生活工作等感觉满足合适:心~。~之若素(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 没有危险,不受威协:平~。转危为~。 装设:~置。~家立业。 存着,怀着(某种念头,多指不好的):他~的什么心? 疑问词,哪里:~能如此? 姓。
《廣韻》《集韻》五會切《韻會》魚會切,𠀤歪去聲。內之對,表也。 《易·坤卦文言》義以方外。 《家人彖傳》男正位乎外。 《禮·祭義》禮也者,動於外者也。 《莊子·齊物論》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 《列子·仲尼篇》遠在八荒之外。 又疏斥也。 《易·泰卦彖傳》內君子,而外小人。 《前漢·霍光傳》盡外我家。 又度外,置之也。 《後漢·光武紀》暫置此兩子于度外。 又方外,散人也。 《淮南子·道應訓》吾與汗漫期于九垓之外。 又《集韻》五活切,音杌。 《黃庭經》洞視得見無內外,存嗽五牙不飢渴,神華執中六丁謁。 又叶征例切,音制。 《詩·魏風》十畝之外兮。叶下泄逝。 《說文》外,遠也。卜尚平旦,今若夕卜,于事外矣。會意。
『攘』《唐韻》汝羊切《集韻》《韻會》《正韻》如陽切,𠀤音穰。 《說文》推也。 又竊也。 《書·呂𠛬》奪攘矯虔。 《禮·禮器》匹士太牢而祭,謂之攘。 又因其自來而取曰攘。 《論語》其父攘羊。 又卻也。 《禮·曲禮》左右攘辟。 《周禮·秋官·禁殺戮》掌司攘獄者,遏訟者,以告而誅之。 《註》攘,猶卻也。 《疏》謂人有罪過,官有文書。追攝不肯受者。 《齊語》西征攘白翟之地。 《前漢·鄒陽傳》攘袂而正議。 《註》攘袂,猶今人云捋臂。 又除也。 《詩·大雅》攘之剔之。 《疏》攘除翦剔。 又《揚子·方言》止也。 又《唐韻》如兩切《集韻》《韻會》《正韻》汝兩切,𠀤音壤。擾也。 《前漢·𨻰平傳贊》傾側擾攘楚魏之閒。 又《唐韻》《集韻》《韻會》人漾切《正韻》人尚切,𠀤與讓通。遜也。 《前漢·禮樂志》隆雅頌之聲,盛揖攘之容。 《註》攘,古讓字。 又《藝文志》道家者流,合於堯之克攘,易之嗛嗛。 又《集韻》式亮切,賞去聲。與饟同。 《詩·小雅》攘其左右。 《箋》攘讀爲饟。 又《集韻》《韻會》𠀤泥庚切,音獰。搶攘,亂貌。 《前漢·賈誼傳》國制搶攘。 《註》攘,女庚反。師古讀搶攘爲傖獰。
『安』《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於寒切,案平聲。 《說文》靜也,从女,在宀下。 《廣韻》徐也,止也。 《書·堯典》欽明文思安安。 《註》安安,自然性之也。 《益稷》安汝止。 《註》謂止於至善也。 又寧也,定也。 《書·臯陶謨》在知人,在安民。 《齊語》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 又危之對也。 《前漢·賈誼傳》置之安處則安,置之危處則危。 又佚樂也。 《禮·表記》君子莊敬日强,安肆日偸。 《左傳·僖二十三年》懷與安實敗名。 又《諡法》和好不爭曰安。 又何也。 《禮·檀弓》吾將安仰。 《楚辭·天問》九天之際,安放安屬。 又與焉同。 《正字通》安之於焉,猶何之於曷,音別義通。 又姓。 《風俗通》漢太守安成,唐安金藏。 又安期,安平,俱複姓。 又州名,春秋時鄖國,漢屬江夏郡,宋改爲安州。 又叶烏前切,音煙。 《詩·大雅》執訊連連,攸馘安安。 又叶於眞切,音因。 《蘇軾·李仲蒙哀辭》矯矯犖犖,自貴珍兮。欺世幻俗。內弗安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