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大河。
高山大河。
《管子?乘马》:“凡立国都,非于大山广川之上,高毋近水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者。”
并列 大山与大河。《管子·乘马》:“凡立国都,非于~之下,必于~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不毋近水而沟防省。”△多用于地理方面。
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厅。~政。~气候。夜郎自~。~腹便便。 指大小的对比:这间房有那间两个~。 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局。~众。 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不~高兴。 年长,排行第一:老~。 敬辞:~作。~名。~手笔。 时间更远:~前年。 〔~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 超过事物一半,不很详细,不很准确:~概。~凡。
〔~夫〕医生(“夫”读轻声)。 〔~王〕戏曲、旧小说中对强盗首领的称呼(“王”读轻声)。
古通“太”。 古通“泰”。
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土~。~崖。~峦。~川。~路。~头。~明水秀。~雨欲来风满楼(喻冲突或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气氛)。 形状像山的:~墙(人字形房屋两侧的墙壁。亦称“房山”)。 形容大声:~响。~呼万岁。 姓。
同“庵”。草屋。清桂馥《説文解字義證•广部》:“馥謂广即庵字,隸嫌其空,故加奄,變象形為諧聲。”元袁桷《次韻瑾子過梁山濼》:“土屋危可緣,草广突如峙。”
河流:名山大~。~流不息。 平原,平地:平~。米粮~。 〔~资〕旅费。 特指中国四川省:~剧。~菜。~贝。
《唐韻》《集韻》《韻會》徒蓋切。 《正韻》度柰切,𠀤音汏。小之對。 《易·乾卦》大哉乾元。 《老子·道德經》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莊子·天地篇》不同同之謂大。 《則陽篇》天地者,形之大。隂陽者,氣之大。 又初也。 《禮·文王世子》天子視學,大昕鼓徵。 《註》日初明,擊鼓徵召學士,使早至也。 又徧也。 《禮·郊特牲》大報天而主日。 又肥美也。 《儀禮·公食大夫禮》士羞,庶羞皆有大,贊者辨取庶羞之大,以授賓。 《註》大,以肥美者特爲臠,所以祭也。 又過也。 《戰國策》無大大王。 又長也。 《爾雅·釋器》珪大尺二寸謂之玠。 《疏》大,長也。 又都大,官名。宋制有兩都大,一提舉茶馬,一提點坑冶鑄錢與提𠛬序官。 又措大,士也。 《書·言故事》窮措大,眼孔小,與錢十萬貫,塞破屋子矣。 又唐大,弓名,見《周禮·夏官》。 又四大,地、水、火、風也,見《梵書·圓覺經》。 又姓大。廷氏之後,見《風俗通》。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他蓋切,音忲。易:大和大極。書、詩:大王大師。禮:大羹大牢。𠀤音泰。 又《廣韻》《集韻》《韻會》𠀤唐佐切,音䭾。 《杜甫·天狗賦》不愛力以許人兮,能絕目以爲大。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吐臥切,音拕。猛也,甚也。 《禮·童子不衣裘裳註》鄭康成爲大溫也。徐邈大音唾。 又叶徒計切,音第。 《詩·大雅》戎雖小子,而式弘大,叶厲泄愒敗。 《正字通》楊愼曰:大無音一駕切者,韻書二十二禡不收。考淮南子,宋康王世,有雀生鸇。占曰:小而生大,必霸天下。大叶下,古亦有一駕切之音。 《說文》天大,地大,人亦大。象人形。 《徐曰》本古文人字。一曰他達切,經史大太泰通。
『山』《廣韻》所閒切《集韻》《韻會》師閒切《正韻》師姦切,𠀤與刪音同。 《說文》山宣也。宣氣散生萬物,有石而高也。 《徐曰》象山峰𠀤起之形。 《釋名》山,產也。產萬物者也。 《易·說卦》天地定位,山澤通氣。 《書·禹貢》奠高山大川。 《爾雅·釋山》河南華,河西嶽,河東岱,河北恆,江南衡,《周禮》謂之鎮。 《鄭註》鎮名山安地德者也。 又《山海經》山分東西南北中五經。南則自蜀中西南至吳越諸山界。西則自華隂嶓冢以至崑崙積石諸山,今隴西甘肅玉門外,其地也。北則自狐岐大行以至王屋孟門諸山,是禹貢冀雍兩州之境也。東則自泰岱姑射沿海諸境,則禹貢靑州齊魯之地也。見《讀山海經語》。 又連山,古易名。 《周禮·春官》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 《註》似山之出內氣也。 又姓。古烈山氏之後。 又公山,複姓。 又《集韻》《韻會》𠀤所旃切,音仙《詩·小雅》幽幽南山。叶上干,干音堅。 又《孔子·丘陵歌》喟然迴慮,題彼泰山。鬱確其高,梁甫迴連。○按山在刪韻,古轉聲寒刪先通,則非止叶音矣。 又叶疏臻切,音甡。 《班固·東都賦》吐燄生風,欱野歕山。叶下振。 《正字通》本部與土阜石三部通者,𠀤互見。
『广』《唐韻》《集韻》魚檢切《韻會》疑檢切,𠀤醃上聲。 《說文》因广爲屋。象對刺高屋之形。 《徐鉉曰》因广爲屋,故但一邊下。 《增韻》棟頭曰广。 《韓愈·遊湘西寺詩》剖竹走泉源,開廊架屋广。 又《釋名》衾,广也。其下廣大,如广受人也。 又《廣韻》魚掩切,音隒。義同。 《唐韻》《集韻》《韻會》𠀤古晃切,光上聲。 《說文》殿之大屋也。 又《玉篇》廣,大也。 《廣韻》廣,闊也。 《易·繫辭》廣大配天地。 《疏》大以配天,廣以配地。 又州名。 《唐書·地理志》嶺南道有廣州。 又姓。 《姓譜》出丹陽,廣成子之後,宋有廣漢。 又《玉篇》古曠切,光去聲。 《周禮·地官·大司徒》周知九州之地域廣輪之數。 《疏》馬融云:東西爲廣,南北爲輪。 《釋文》廣,古曠反。 又車名。 《周禮·春官·車僕》廣車之萃。 《註》廣車,橫𨻰之車也。 《釋文》廣,古曠反。 《左傳·僖二十八年》西廣東宮。 《疏》楚有左右廣,蓋兵車之名。 《宣二年》分爲二廣。 《註》十五乗爲一廣。 又《正字通》音曠。 《荀子·王霸篇》人主胡不廣焉。 《註》廣,開泰貌。 又與曠通。 《前漢·五行志》師出過時之謂廣。 又姑黃切,音光。 《爾雅·釋獸》回毛在背,闋廣。 《疏》伯樂相馬法,旋毛在背者名闋廣。 《音義》廣,音光。 又《韻補》叶果五切,音古。 《禮·樂記》今夫古樂,進旅退旅,和正以廣,弦匏笙簧,會守拊鼓,始奏以文,復亂以武。
『川』《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昌緣切,音穿。 《釋名》穿也。穿地而流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凡天下之地埶,兩山之閒,必有川焉。 《爾雅·釋水》湀闢流川。 《註》通流。 《疏》湀闢者,通流大川之別名也。 《又》過辨回川。 《註》旋流。 《疏》言川中之水有回旋而流者。 《蔡邕·月令章句》衆流注海曰川。 《書·益稷》予決九川,距四海。 《傳》決九州名川,通之至海。 又《禹貢》奠高山大川。 《傳》大川四瀆。 《疏》川之大者,莫大於瀆。四瀆,謂江,河,淮,漢也。 《呂氏春秋》何謂六川:河水、赤水、遼水、黑水、江水、淮水。 《潘岳·關中記》涇、渭、灞、滻、鄷、鎬、潦、潏,凡八川。 《司馬相如·上林賦》蕩蕩乎八川。 又三川,郡名。 《史記·秦始皇紀》滅二周,置三川郡。 《前漢·高祖紀》斬三川守李由。 《註》應劭曰:今河南郡也。韋昭曰:有河洛伊,故曰三川也。 又四川,省名。 《韻會》今成都府,潼州,利州,夔州四路,取氓江,沱江,黑水,白水四大川以立名也。 又口川。 《周語》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朱子詩》口川失自防。 又川衡,官名。 《周禮·地官》川衡掌巡川澤之禁令。 又竅也。 《山海經》倫山有獸如麋,其川在尾上。 《註》川,竅也。 又叶樞倫切,音春。 《詩·大雅》旱旣大甚,滌滌山川。早魃爲虐,如惔如焚。 《前漢·敘傳》昔在上聖,昭事百神。類帝禋宗,望秩山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