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撒巴掌


   (1).方言。完全撒手。比喻对事情放手不管。《北京晚报》1986.2.15:“这件事你别大撒巴掌!你还要多管点,多操点心。”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dà sā bā zhǎng
成语简拼 dsbz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1).方言。完全撒手。比喻对事情放手不管。《北京晚报》1986.2.15:“这件事你别大撒巴掌!你还要多管点,多操点心。”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厅。~政。~气候。夜郎自~。~腹便便。 指大小的对比:这间房有那间两个~。 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局。~众。 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不~高兴。 年长,排行第一:老~。 敬辞:~作。~名。~手笔。 时间更远:~前年。 〔~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 超过事物一半,不很详细,不很准确:~概。~凡。

〔~夫〕医生(“夫”读轻声)。 〔~王〕戏曲、旧小说中对强盗首领的称呼(“王”读轻声)。

古通“太”。 古通“泰”。

放开,发出:~手。~网。~谎(说谎)。~气。 尽量施展或表现出来:~刁。~奸。~娇。~欢儿。~野。~酒疯。 姓。

散播,散布,散落:~种(zhǒng)。~播。把酒端平,别~了。 姓。

粘结着的东西:泥~。锅~。 粘贴,依附在别的东西上:饭~锅了。~结别人。 贴近:前不~村,后不~店。 盼,期望:~望。 张开:~着眼睛。 古国名,在今中国四川省东部。 中国四川省东部,泛指四川:~蜀。~山蜀水。 词尾,读轻声:尾~。嘴~。 大蛇:~蛇(传说中能吞大象的蛇)。 气压的压强单位。 压强单位。 姓。

手心,脚心:~心。手~。脚~。鼓~。易如反~。 用巴掌打:~嘴。 把握,主持,主管:~管。~权。~勺。~柜。 鞋底或牲口蹄子底下的东西:鞋~。马~儿。 〔~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大』

《唐韻》《集韻》《韻會》徒蓋切。 《正韻》度柰切,𠀤音汏。小之對。 《易·乾卦》大哉乾元。 《老子·道德經》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莊子·天地篇》不同同之謂大。 《則陽篇》天地者,形之大。隂陽者,氣之大。  又初也。 《禮·文王世子》天子視學,大昕鼓徵。 《註》日初明,擊鼓徵召學士,使早至也。  又徧也。 《禮·郊特牲》大報天而主日。  又肥美也。 《儀禮·公食大夫禮》士羞,庶羞皆有大,贊者辨取庶羞之大,以授賓。 《註》大,以肥美者特爲臠,所以祭也。  又過也。 《戰國策》無大大王。  又長也。 《爾雅·釋器》珪大尺二寸謂之玠。 《疏》大,長也。  又都大,官名。宋制有兩都大,一提舉茶馬,一提點坑冶鑄錢與提𠛬序官。  又措大,士也。 《書·言故事》窮措大,眼孔小,與錢十萬貫,塞破屋子矣。  又唐大,弓名,見《周禮·夏官》。  又四大,地、水、火、風也,見《梵書·圓覺經》。  又姓大。廷氏之後,見《風俗通》。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他蓋切,音忲。易:大和大極。書、詩:大王大師。禮:大羹大牢。𠀤音泰。  又《廣韻》《集韻》《韻會》𠀤唐佐切,音䭾。 《杜甫·天狗賦》不愛力以許人兮,能絕目以爲大。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吐臥切,音拕。猛也,甚也。 《禮·童子不衣裘裳註》鄭康成爲大溫也。徐邈大音唾。  又叶徒計切,音第。 《詩·大雅》戎雖小子,而式弘大,叶厲泄愒敗。 《正字通》楊愼曰:大無音一駕切者,韻書二十二禡不收。考淮南子,宋康王世,有雀生鸇。占曰:小而生大,必霸天下。大叶下,古亦有一駕切之音。 《說文》天大,地大,人亦大。象人形。 《徐曰》本古文人字。一曰他達切,經史大太泰通。

『撒』

《集韻》《韻會》𠀤桑葛切,音薩。散之也。一曰放也。 《吳志·潘濬傳註》孫權數射雉,濬諫之,出見雉翳,手自撒壞。 《正字通》今俗云撒手,撒潑,皆用撒。  又姓。洪武中舉人撒仲謙。  又《六書故》本作𢴻。山戛切,音煞。擲也。互見𢲳字註。 《集韻》或作攃。 《韻會》《正韻》俗攃字。

『巴』

《廣韻》伯加切《集韻》《正韻》邦加切,𠀤音芭。 《廣韻》巴蜀。 《書·牧誓疏》巴在蜀之東偏。 《三巴記》閬苑白水東南流,曲折三迴如巴字,故名三巴。  又《玉篇》國名。 《左傳·桓九年》巴子使韓服告于楚。 《註》巴國,在巴郡江州縣。  又郡名。 《前漢·地理志》巴郡,秦置,屬益州。 《譙周巴記》初平六年,趙穎分巴爲二郡,巴郡以墊江爲治,安漢以下爲永寧郡。建安六年,劉綽分巴,以永寧爲巴東郡,墊江爲巴西郡。  又州名。 《唐書·地理志》山南道有巴州。  又縣名。 《唐書·地理志》歸州有巴東,壁州有東巴,通州有巴渠,合州有巴川。  又《說文》蟲也。或曰食象蛇。 《山海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其爲蛇,靑黃赤黑。一曰黑蛇靑首。 《潯江記》羿屠巴蛇于洞庭,其骨爲陵,世稱巴陵。  又巴蕉,草名。 《司馬相如·子虛賦》諸柘巴且。 《註》且草,一名巴蕉。  又《正韻》尾也。  又姓。 《後漢·黨錮傳》巴肅,勃海高城人。

『掌』

《唐韻》諸兩切《集韻》《韻會》《正韻》止兩切,𠀤章上聲。 《說文》手中也。 《增韻》手心也,謂指本也。 《論語》指其掌。 《禮·中庸》治國其如示諸掌乎。 《註》示讀如寘。 《疏》如置物掌中也。  又職掌,主也。 《書·周官》冢宰掌邦治。 《禮·樂記》禮之末節也,故有司掌之。  又鞅掌,失容也。 《詩·小雅》或王事鞅掌。 《箋》鞅,猶荷也。掌,謂捧之也。負荷捧持以趨走。言促遽也。 《疏》言事煩,不暇爲容儀也。  又姓。晉琅邪掌同,前凉燉煌掌據。  又《本》《草》水蛭。一名至掌。 《爾雅·釋蟲》蛭蝚,至掌。 《正字通》古作𤓯。覆手爲爪,反爪爲𤓯。後譌作仉。孟子母仉氏,今作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