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汗淋漓


   形容因运动或体力劳动等导致浑身出了很多汗。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dà hàn lín lí
成语简拼 dhll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形容因运动或体力劳动等导致浑身出了很多汗。



反义词



成语示例


只见明珠身后跟着二十来个大胡子军官,有的黑胡子,有的白胡子,有的花白胡子,个个尘沙被面,大汗淋漓。 ★金庸《鹿鼎记》第三十七回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厅。~政。~气候。夜郎自~。~腹便便。 指大小的对比:这间房有那间两个~。 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局。~众。 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不~高兴。 年长,排行第一:老~。 敬辞:~作。~名。~手笔。 时间更远:~前年。 〔~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 超过事物一半,不很详细,不很准确:~概。~凡。

〔~夫〕医生(“夫”读轻声)。 〔~王〕戏曲、旧小说中对强盗首领的称呼(“王”读轻声)。

古通“太”。 古通“泰”。

由身体的毛孔排泄出来的液体:~水。~流浃背。 出汗,使出汗:~颜(因羞惭而出汗;泛指惭愧)。~马功劳。~牛充栋。

〔可(kè)~〕见“可2”。

〔~漓〕a.沾湿或流滴,如“大汗~~”;b.畅快,如“~~尽致。” 浇:~浴。~湿。日晒雨~。

过滤:过~。 一种性病,病原体是淋病球菌。病人尿道红肿溃烂,尿有浓血。通称“淋病”;亦称“白浊”。

〔~江〕水名,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亦称“漓水”。 (灕)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大』

《唐韻》《集韻》《韻會》徒蓋切。 《正韻》度柰切,𠀤音汏。小之對。 《易·乾卦》大哉乾元。 《老子·道德經》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莊子·天地篇》不同同之謂大。 《則陽篇》天地者,形之大。隂陽者,氣之大。  又初也。 《禮·文王世子》天子視學,大昕鼓徵。 《註》日初明,擊鼓徵召學士,使早至也。  又徧也。 《禮·郊特牲》大報天而主日。  又肥美也。 《儀禮·公食大夫禮》士羞,庶羞皆有大,贊者辨取庶羞之大,以授賓。 《註》大,以肥美者特爲臠,所以祭也。  又過也。 《戰國策》無大大王。  又長也。 《爾雅·釋器》珪大尺二寸謂之玠。 《疏》大,長也。  又都大,官名。宋制有兩都大,一提舉茶馬,一提點坑冶鑄錢與提𠛬序官。  又措大,士也。 《書·言故事》窮措大,眼孔小,與錢十萬貫,塞破屋子矣。  又唐大,弓名,見《周禮·夏官》。  又四大,地、水、火、風也,見《梵書·圓覺經》。  又姓大。廷氏之後,見《風俗通》。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他蓋切,音忲。易:大和大極。書、詩:大王大師。禮:大羹大牢。𠀤音泰。  又《廣韻》《集韻》《韻會》𠀤唐佐切,音䭾。 《杜甫·天狗賦》不愛力以許人兮,能絕目以爲大。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吐臥切,音拕。猛也,甚也。 《禮·童子不衣裘裳註》鄭康成爲大溫也。徐邈大音唾。  又叶徒計切,音第。 《詩·大雅》戎雖小子,而式弘大,叶厲泄愒敗。 《正字通》楊愼曰:大無音一駕切者,韻書二十二禡不收。考淮南子,宋康王世,有雀生鸇。占曰:小而生大,必霸天下。大叶下,古亦有一駕切之音。 《說文》天大,地大,人亦大。象人形。 《徐曰》本古文人字。一曰他達切,經史大太泰通。

『汗』

《廣韻》《集韻》《韻會》侯旰切《正韻》侯幹切,𠀤音翰。 《說文》人液也。 《關尹子·八籌篇》心悲物淚出,心愧物汗出。 《本草》李時珍曰:汗出於心,在內爲血,在外爲汗。故曰奪汗者無血,奪血者無汗。 《易·渙卦》渙汗其大號。 《史記·蘇秦傳》揮汗成雨。 《前漢·劉向傳》出令如出汗。汗,出而不反者也。出而反之,是反汗也。 《文心雕龍》其出如綍,不反若汗。  又泮汗,水無涯貌。 《左思·吳都賦》潰渱泮汗。  又澔汗,符采映耀貌。 《司馬相如·上林賦》采色澔汗。  又瀾汗,長貌。 《木華·海賦》洪濤瀾汗。  又汗汗,水廣大無際貌。 《郭璞·江賦》汗汗沺沺。  又質汗,藥名。  又《唐韻》胡安切《集韻》《韻會》《正韻》河干切,𠀤音寒。可汗,酋長之稱。讀若克韓。  又番汗,漢縣名。音盤寒,屬遼東郡。  又《唐韻》古寒切《集韻》居寒切,𠀤音干。餘汗,縣名。 《前漢·地理志》屬豫章郡。 《應劭註》汗音干。  又《韻補》叶彤甸切,音莧。 《蘇轍·夏夜詩》老人氣如縷,枕簟亦流汗。褰帷竟不寐,夜氣淨如練。

『淋』

《唐韻》力尋切《集韻》《韻會》犁針切《正韻》犁沈切,𠀤音林。 《說文》以水沃也。一曰淋淋,山下水貌。  又淋漓,渥貌。亦作淋離。 《揚雄·羽獵賦》淋離廓落。  又池名。卽太液池。 《王子年·拾遺記》昭帝元始元年,穿淋池廣千步。  又與霖通。  又《集韻》力鴆切,臨去聲。亦水沃也。 《集韻》或作𩱬。

『漓』

《廣韻》呂支切《集韻》鄰知切,𠀤音離。水滲入地。  又淋漓,雨聲。本作灕。或作離。 《廣韻》呂支切《集韻》《韻會》鄰之切《正韻》鄰溪切,𠀤音離。滲灕,流貌。一曰水滲入地。 《揚雄·河東賦》澤滲灕而下降。  又水名。 《前漢·地理志》灕水,出白石縣西塞外。  又水名,出湘南。 《水經》灕水,出陽海山,南至廣信縣入鬱水。  又山名。 《廣輿記》灕山,在廣西桂林府城東南。  又形容之辭。 《揚雄·甘泉賦》灕乎滲灑。  又淋灕,秋雨也。亦省作漓。  又與漓通,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