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与人归


   旧指帝王受命于天,并得到人民拥护。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tiān yǔ rén guī
成语注音 ㄊ一ㄢ ㄩˇ ㄖㄣˊ ㄍㄨㄟ
成语简拼 tyrg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天與人歸
成语英文 Both Heaven and people turn to one.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旧指帝王受命于天,并得到人民拥护。


近义词



成语示例


蔡东藩《五代史演义》第24回:“什么黄龙现,什么白鹊集,都说是瑞征骈集,天与人归。”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上》:“‘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


成语典故

《孟子.万章上》:“‘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穀梁传.庄公三年》:“其曰王者,民之所归往也。”后以“天与人归”称天命所属,人心所向。《三国演义》六十回:“若执狐疑之心,迁延日久,大为失计。且恐计谋一泄,反为他人所算。不若乘此天与人归之时,出其不意,早立基业,实为上策。” 主谓 天命所属,人心归向。语出《孟子·万章上》:“‘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谷梁传·庄公三年》:“其曰王者,民之所归往也。”太平天国·夏钟英《建天京于金陵论》:“由三楚以至江南,灭妖救民,~之地,实为仁义之师。”△后多用表示帝王登位即是秉承上天旨意,又受人民拥戴。→应运而生 ?人怨天怒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在地面以上的高空:~空。~际。~罡(北斗星)。~渊(上天和深渊,喻差别大)。~马行空(喻气势豪放,不受拘束)。 在上面:~头(书页上面的空白)。 气候:~气。~冷。 季节,时节:冬~。 日,一昼夜,或专指昼间:今~。 指神仙或他们所住的地方:~上。~宫。 自然界:~堑。~时。~籁(自然界的声音,如风声、鸟声、流水声)。 〔~干(gān)〕古代用来记日或年的字,有“天干”和“地支”两类,天干共十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亦称“十干”。 自然的、生成的:~然。~性。~职(应尽的职责)。~才(①卓绝的创造力、想象力,突出的聪明智慧;②有这种才能的人)。~伦之乐。

由类人猿进化而成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并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动物:~类。 别人,他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待~热诚。 人的品质、性情、名誉:丢~,文如其~。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天』

《唐韻》《正韻》他前切《集韻》《韻會》他年切,𠀤腆平聲。 《說文》顚也。至高在上,从一大也。 《白虎通》鎭也,居高理下,爲物鎭也。 《易·說卦》乾爲天。 《禮·禮運》天秉陽,垂日星。荀子曰:天無實形,地之上至虛者皆天也。邵子曰:自然之外別無天。 《程子遺書》天之蒼蒼,豈是天之形。視下亦復如是。 《張子正蒙》天左旋,處其中者順之,少遲則反右矣。 《朱子·語類》離騷有九天之說,諸家妄解云有九天。據某觀之,只是九重。蓋天運行有許多重數,裏面重數較軟,在外則漸硬,想到第九重成硬殻相似,那裏轉得愈緊矣。○按天形如卵白。細察卵白,其中之絪縕融密處確有七重,第八重白膜稍硬,最後九重便成硬殻。可見朱子體象造化之妙。今西洋曆說,天一層緩似一層,此七政退旋,所以有遲速也。  又星名。 《爾雅·釋天》天,根氐也。 《周語》天根見而水涸。  又古帝號。葛天氏,見《疏仡紀》。  又神名。 《山海經》形天與帝爭神,帝斷其首,乃以乳爲目,臍爲口,操干戚以舞。形一作𠛬。 《陶潛詩》𠛬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或作獸名,非。  又地名。 《蜀地志》蜀卭僰山後四野,無晴日,曰漏天。 《杜甫詩》地近漏天終歲雨。  又山名。 《九州要記》凉州古武城有天山,黃帝受金液神丹于此。一曰在伊州。 《註》天山,卽祁連山。  又天,樂名。鈞天廣樂,見《史記·趙世家》。  又署名。 《唐六典》內閣惟祕書閣,宏壯曰木天。今翰林院稱木天署。  又景天,草名。 《陶弘景曰》以盆盛,置屋上,辟火灾。  又髡𠛬。 《易·暌𧰼》其人天且劓。  又姓。漢長社令天高。見《姓苑》。○按先韻,古與眞文通,故天字皆从鐵因反。考之經史皆然,惟《易》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與庚靑通耳。《正字通》謂,至尊莫如天,天以下又莫如君父,字音必不可僭易攺叶,所論頗正大。𠀑,武后所造天字,似篆文天。

『与』

《廣韻》《集韻》《正韻》𠀤同與。 《說文》賜予也。一勺爲与。 《六書正譌》寡則均,故从一勺。 《廣韻》弋諸切《正韻》弋渚切《集韻》《韻會》演女切,𠀤音予。 《說文》黨與也。 《戰國策》是君以合齊與强楚。 《註》與,黨與也。 《管子·八觀篇》請謁得于上,則黨與成于下。  又《廣韻》善也。 《禮·禮運》諸侯以禮相與。  又《增韻》及也。 《易·說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隂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又許也,從也。 《論語》吾與點也。 《管子·形勢解》鬼神助之,天地與之。  又待也。 《論語》歲不我與。  又《博雅》如也。 《前漢·韓信傳》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與項王。 《註》師古曰:與,如也。 《司馬相如·子虛賦》楚王之獵,孰與寡人。  又施予也。 《禮·曲禮》與人者,不問其所欲。 《周禮·春官·大卜》以邦事作龜之八命,一曰征,二曰象,三曰與。 《註》與,謂予人物也。  又助也。 《戰國策》吾將深入吳軍,若扑一人,若捽一人,以與大心者也。 《註》與,猶助也。  又類也。 《周語》夫禮之立,成者爲飫,昭明大節而已,少曲與焉。 《註》與,類也,威儀少比類也。  又以也。 《詩·召南》之子歸,不我與。 《朱註》與,猶以也,以謂挾己而偕行也。  又和也。 《戰國策》內𡨥不與,外敵不可拒。 《註》𡨥猶亂,與猶和也。  又用也。 《詩·唐風》人之爲言,苟亦無與。 《傳》無與,弗用也。  又數也。 《禮·曲禮》生與來日。 《註》與,猶數也。  又語辭。 《禮·表記》君子與其有諾責也,寧有已怨。  又容與,閑適貌。 《莊子·人閒世》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與其心。 《註》以求從容自放,而遂其侈心也。 《史記·司馬相如傳》楚王乃弭節,裴回翱翔容與。 《註》索隱曰:言自得。  又《正字通》大與,官名,主爵祿之官。  又不與,國名。 《山海經》有不與之國,烈姓黍食。  又姓。  又《廣韻》羊洳切《集韻》《韻會》《正韻》羊茹切,𠀤音豫。參與也。 《正韻》干也。 《中庸》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 《周禮·冬官考工記》國有六職,百工與居一焉。  又縣名。 《史記·曹相國世家》參以中涓從,將擊胡陵方與。 《註》索隱曰:地理志,二縣皆屬山陽。正義曰:與,音預。  又《正字通》疑慮未決也。通作豫。 《前漢·昌邑王傳》楊敞猶與無決。  又《陳湯傳》士卒猶與。通作豫。  又《集韻》《韻會》羊諸切《正韻》雲俱切,𠀤音余。語辭。 《論語》其爲仁之本與。 《禮·檀弓》曾子曰:微與。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 《疏》微,無也。與,語助。  又《詩·小雅》我黍與與,我稷翼翼。 《箋》與與,翼翼,蕃廡貌。  又《論語》與與如也。 《註》威儀中適貌。  又舒也。 《前漢·禮樂志》朱明盛長,旉與萬物。 《註》師古曰:敷與,言開舒也。與,弋於反。  又人名。 《書·舜典》垂拜稽首,讓于殳斨暨伯與。 《傳》殳斨,伯與,二臣名。 《釋文》與,音餘。  又山名。同輿。 《山海經》敦與之山。 《註》按名勝志作敦輿山。 《又》苦山之首,曰休與之山。 《註》與或作輿。  又《集韻》倚亥切,音欸。与也。◎按說文与訓賜予也,一勺爲与。與訓黨與也。今俗與字通作与。

『人』

《唐韻》如鄰切《集韻》《韻會》《正韻》而鄰切,𠀤音仁。 《說文》天地之性最貴者也。 《釋名》人,仁也,仁生物也。 《禮·禮運》人者,天地之德,隂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  又一人,君也。 《書·呂𠛬》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又予一人,天子自稱也。 《湯誥》嗟爾萬方有衆,明聽予一人誥。  又二人,父母也。 《詩·小雅》明發不寐,有懷二人。  又左人,中人,翟國二邑。  又官名。 《周禮》有庖人,亨人,漿人,凌人之類。  又楓人,老楓所化,見《朝野僉載》。  又蒲人,艾人,見《歲時記》。  又姓。明人傑。  又左人,聞人,俱複姓。  又《韻補》叶如延切,音然。 《劉向·列女頌》望色請罪,桓公嘉焉。厥後治內,立爲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