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 名画家 李公麟 绘有《太一真人图》,图绘真人卧一大莲叶中,执书仰读。 韩驹 题诗有“ 太一真人 莲叶舟”句。见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韩子苍》。后又称《太一真人图》为《太一莲舟图》, 金 元好问 有《太一莲舟图》诗。
北宋 名画家 李公麟 绘有《太一真人图》,图绘真人卧一大莲叶中,执书仰读。 韩驹 题诗有“ 太一真人 莲叶舟”句。见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韩子苍》。后又称《太一真人图》为《太一莲舟图》, 金 元好问 有《太一莲舟图》诗。
过于:~长。 极端,最:~甚。~平。 高,大:~空。~学。 很:不~好。 身分最高或辈分更高的:~老伯。~夫人(旧时尊称别人的母亲)。
数名,最小的正整数(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壹”代)。 纯;专:专~。~心~意。 全;满:~生。~地水。 相同:~样。颜色不~。 另外的:蟋蟀~名促织。 表示动作短暂,或是一次,或具试探性:算~算。试~试。 乃;竞:~至于此。 部分联成整体:统~。整齐划~。 或者:~胜~负。 初次:~见如故。 中国古代乐谱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7”。
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浅水中。叶子大而圆。花大,有粉红、白色两种。种子称“莲子”,包在倒圆锥形的花托内,合称“莲蓬”。地下茎肥大而长,有节,称“藕”。种子和地下茎均可食(亦称“荷”、“芙蓉”、“芙蕖”、“菡萏”):~藕。~房(❶莲蓬;❷指僧人的居室)。~座(❶莲花的底部;❷佛像的座位,由佛座多为莲花形而得名)。
船:~辑。龙~。轻~。一叶扁~。泛~。同~共济。
《集韻》他蓋切,音汰。與大泰𠀤同。 《說文》滑也。一曰大也,通也。○按經史太字俱作大。如大極、大初、大素、大室、大𤣥、大廟、大學及官名大師、大宰之類。 又作泰,如泰卦、泰壇、泰誓、泰春、泰夏、泰秋、泰冬之類。范氏撰《後漢書》父名泰,避家諱,攺从太。毛氏韻增,經史古太字無點,後人加點以別小大之大,非。《字彙》引之,失考。 又姓。文王四友太顚之後。見《統譜》。 又叶力至切,音利。 《歐陽修·祭龍文》宜安爾居,靜以養智。冬雪春雨,其多已太。 又《集韻》他達切,音獺。太末,漢縣名。在會稽西南。 亦作太。
『一』《唐韻》《韻會》於悉切《集韻》《正韻》益悉切,𠀤漪入聲。 《說文》惟初大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 《廣韻》數之始也,物之極也。 《易·繫辭》天一地二。 《老子·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 又《廣韻》同也。 《禮·樂記》禮樂𠛬政,其極一也。 《史記·儒林傳》韓生推詩之意,而爲內外傳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閒殊,然其歸一也。 又少也。 《顏延之·庭誥文》選書務一不尚煩密。 《何承天·答顏永嘉書》竊願吾子舍兼而遵一也。 又《增韻》純也。 《易·繫辭》天下之動貞夫一。 《老子·道德經》天得一以淸,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 又均也。 《唐書·薛平傳》兵鎧完礪,徭賦均一。 又誠也。 《中庸》所以行之者,一也。 又正一。 《唐書·司馬承楨傳》得陶隱居正一法,逮四世矣。 又一一。 《韓非子·內儲篇》南郭處士請爲齊宣王吹竽。宣王悅之,廩食以數百人。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韓愈詩》一一欲誰憐。 《蘇軾詩》好語似珠穿一一。 又《星經》天一星,在紫微宮門外。太一星,在天一南半度。 又太一,山名,卽終南山。一名太乙。 又三一。 《前漢·郊祀志》以太牢祀三一。 《註》天一,地一,泰一。泰一者,天地未分元氣也。 又尺一,詔版也。 《後漢·𨻰蕃傳》尺一選舉。 《註》版長尺一,以寫詔書。 又百一,詩篇名,魏應璩著。 又姓,明一炫宗。 又三字姓。北魏有一那婁氏,後改婁氏。 又一二三作壹貳叄。 《大學》壹是皆以修身爲本。 《史記·禮書》總一海內。 《前漢·霍光傳》作總壹。 《六書故》今惟財用出納之簿書,用壹貳叄以防姦易。 又《韻補》叶於利切,音懿。 《左思·吳都賦》藿蒳豆蔲,薑彙非一。江蘺之屬,海苔之類。 又叶弦雞切,音兮。 《參同契》白者金精,黑者水基。水者道樞,其數名一。
『舟』《唐韻》《集韻》《正韻》職流切《韻會》之由切,𠀤音周。 《說文》船也。 《釋名》舟言周流也。 《易·繫辭》刳木爲舟,剡木爲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 《書·說命》若濟巨川,用汝作舟楫。 《爾雅·釋水》天子造舟。 《註》比船爲橋。 《又》諸侯維舟。 《註》維連四船。 《又》大夫方舟。 《註》倂兩船。 《又》士特舟。 《註》單船。 《揚子·方言》關西謂之船,關東謂之舟。今吳越皆謂之船。 《世本》黃帝臣共鼓貨狄,刳木爲舟。 《呂氏春秋》虞姁作舟。 《山海經》滛梁生番禺,是始爲舟。 《物理論》化〈彳瓜〉作舟。 《束皙·發蒙記》伯盆作舟。 又《正韻》載也。 又《韻會》帶也。 《詩·大雅》何以舟之,惟玉及瑤,鞞琫容刀。 《傳》舟,帶也。 又尊下臺,若今時承槃。 《周禮·春官·司尊》春祠夏禴,祼用雞彝鳥彝,皆有舟。 《正字通》一說古彝有舟,設而陳之,爲禮神之器。以酌以祼,皆挹諸其中而注之。舟與彝二器相須,猶尊之與壷,缾之與罍。先儒謂舟形如盤,若舟之載物,彝居其上,非也。今考漢敦足舟,𠂹花舟,舟之用在于容,非虛設以承彝也。形制詳博古圖。 又地名。 《左傳·襄十四年》子囊師于棠,以伐吳。吳人自臯舟之隘要而擊之。 《註》臯舟,吳險阨之道。 又《昭十三年》克息舟城而居之。 《註》息舟,楚邑。 又《哀二十一年》請除館于舟道。 《註》舟道,齊地。 又覆舟,山名。 《淮南子·地形訓》維出覆舟。 又官名。 《禮·月令》季春之月,令舟牧覆舟,五覆五反。 《註》舟牧,主舟之官也。 又姓。 《左傳》晉有大夫舟之僑。 又與周通。 《周禮·冬官考工記》作舟以行水。 《註》故書舟作周。鄭司農云:周當爲舟。 又《韻補》叶陟魚切,音朱。 《道藏歌》玉龜七寶林,唱贊願同舟。丹景曜目精,令我心踟躇。 又《詩·大雅》何以舟之。 《朱註》之遙反。與下刀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