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细微的失误,可导致巨大的差错。
《隋书 天文志上》:“失之千里,差若毫厘,大象一乖,馀何可验!”
同“失之毫厘,差之千里”。《隋书.天文志上》:“失之千里,差若毫厘,大象一乖,馀何可验!”
丢:遗~。坐~良机。收复~地。流离~所。 违背:~约。~信。 找不着:迷~方向。 没有掌握住:~言。~职。~调(tiáo )。 没有达到:~望。~意。 错误:~误。~策。过~。~之毫厘,谬以千里。 改变常态:惊慌~色。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往,到:“吾欲~南海”。
数目,十个一百(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仟”代):~周(无线电波频率单位)。~克(即一公斤)。~米(即一公里)。 喻极多:~里马。~言万语。~钧一发。~虑一失。~锤百炼(❶喻多次斗争考验;❷喻对诗文做多次精细修改)。 见“秋”字“秋千”。 姓。
居住的地方:故~。返~(回老家)。 街坊(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弄(lòng )。 中国市制长度单位:一~(等于五百米)。~程牌。 衣物的内层:被~。 内部,与“外”相对,并引申为一定范围以内:~外。心~。这~。那~。 姓。
错误:话说~了。 不相当,不相合:~不多。 缺欠:还~十元钱。 不好,不够标准:~等。成绩~。
不同,不同之点:~别。~距。~额。~价。 大致还可以:~可。 错误:~错。偏~。~池。 数学上指减法运算中的得数:~数。四减二的~是二。
派遣去做事:~遣。 旧时称被派遣的人:~人。解~。 被派遣去做的事:~事。公~。出~。
〔参(cēn)~〕见“参”。
如果,假如:~果。倘~。假~。天~有情天亦老。 如,像:年相~。安之~素。旁~无人。置~罔闻。门庭~市。 你,汝:~辈。“更~役,复~赋,则何如?” 约计:~干(gān )。~许。 此,如此:“以~所为,求~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顺从:“曾孙是~。” 指“海若”(古代神话中的海神):“望洋向~而叹。” 指“若木”(古代神话中的树名)。 指“杜若”(古书上说的一种香草):“沐兰泽,含~芳”。~英(“杜若”的花)。 文言句首助词,常与“夫”合用:“~夫阴雨霏霏,连月不开。” 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表示事物的状态:“桑之未落,其叶沃~”。
〔般若〕见“般3”。
细长而尖的毛:~毛。~发(fà)。~末(喻极微小的数量或部分)。丝~。 指毛笔:挥~。~素。 中国的秤或戥子上的提绳:头~。二~。 中国市制计量单位,十毫等于一厘(长度、地积、重量单位);一百平方毫等于一平方厘(面积单位)。 方言,货币单位,角、毛。 数量极少,一点儿(限用于否定式):~不费力。~无二致。 与某一物理量的单位连用时,表示该量的千分之一:~米(公制长度单位,“米”的千分之一。)
小数名,百分之一:~米。 单位名(a.长度单位,中国一市尺的千分之一;b.重量单位,中国一市两的千分之一;c.地积单位,中国一市亩的百分之一;d.利率单位,年利一厘按百分之一计,月利一厘按千分之一计)。 治理,整理:~正(订正)。~革(调整改革)。 古同“嫠”,寡妇。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式質切,音室。得之反。 《說文》縱也。一曰錯也,過也,遺也。 《書·泰誓》時哉弗可失。 《杜甫詩》雖乏諫諍資,恐君有遺失。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弋質切。與𨓜同。 《莊子·應帝王》自失而走。 《荀子·哀公篇》其馬將失。 《六書本義》與佚軼通。 又《集韻》《韻會》式吏切《正韻》式至切,𠀤音試。 《應楨華·林園集詩》示武恐荒,過亦爲失。凡厥羣后,無懈于位。
『之』《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𠀤音枝。 《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玉篇》是也,適也,往也。 《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䰟氣,則無不之也。 又於也。 《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 《註》之,適也。 《朱傳》猶於也。 又語助辭。 《書·金縢》禮亦宜之。 《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 《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 又此也。 《詩·周南》之子于歸。 《註》之子,是子也。 又變也。 《易傳》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孫奕示兒編》之字訓變,左傳,遇觀之否。言觀變爲否也。 又至也。 《詩·鄘風》之死矢靡他。 又遺也。 《揚子·法言》或問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則載而惡乎之。曰:之後世君子。 《註》言行道者貴乎及身,乃載以遺後世。 又姓。出《姓苑》。 又《郝敬讀書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屬,地有所往,連屬之辭也。通作旃。 《詩·唐風》舍旃舍旃。 又《魏風》上愼旃哉。𠀤與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義互通。 又《韻補》叶職流切,音周。 《楚辭·九章》呂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飯牛。不逢堯舜與桓繆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 《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氣,焉本鳶,後人借爲助語,助語之用旣多,反爲所奪,又制字以別之,乃有芝字吁字鳶字。
『千』《唐韻》蒼先切《集韻》《韻會》《正韻》倉先切,𠀤音阡。 《說文》十百也。 又《廣韻》漢複姓。 又《韻補》叶雌人切,請平聲。 《劉劭趙都賦》宮妾盈兮數百,食客過兮三千。越信孟之𤰞體,慕姬旦之懿仁。
『里』《廣韻》良已切《集韻》兩耳切《正韻》良以切,𠀤音裏。 《爾雅·釋言》里,邑也。 《詩·鄭風》將仲子兮,無踰我里。 《傳》里,居也。 《周禮·地官·遂人》五家爲鄰,五鄰爲里。 《前漢·𠛬法志》在壄曰廬,在邑曰里。 《風俗通》五家爲軌,十軌爲里。里者,止也,五十家共居止也。 又《正韻》路程,今以三百六十步爲一里。 又憂也。 《詩·大雅》瞻卬昊天,云如何里。 《箋》里,憂也。 又姓。 《左傳·昭十七年》鄭之未災也,里析告子產。 《註》里析,鄭大夫。 又百里、相里,複姓。 又地名。 《左傳·宣三年》子臧得罪而出,誘子華而殺之南里。 《註》南里,鄭地。 又山名。 《史記·封禪書註》高里山,在泰山下。 又《五代史·附錄》契丹所居曰梟羅箇沒里。 《註》沒里者,河也。 又古夫稱妻曰鄕里。 《南史·張彪傳》我不忍令鄕里落它處。 《沈約·山隂柳家女詩》還家問鄕里,詎堪持作夫。 又《正韻》漢制:長安有戚里,人君姻戚居之,後世因謂外戚爲戚里。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里爲式,然後可以傳衆方。 《註》里,讀爲已,聲之誤也。 《釋文》里,音以。 《唐韻》良士切《集韻》《韻會》兩耳切,𠀤音里。 《說文》衣內也。 《詩·邶風》綠衣黃裏。 又《小雅》不屬于毛,不離于裏。 又治裏,謂道氣也。 《班固·幽通賦》單治裏而外凋兮。 又《類篇》良志切,音吏。義同。 《干祿字書》俗作裏。裏字作重下𧘇。
『差』《唐韻》《集韻》《韻會》初牙切《正韻》初加切,𠀤音杈。 《說文》貳也,不相値也。 《徐鍇曰》左于事,是不當値也。 《廣韻》舛也。 《韻會》差錯之義。 《書•呂𠛬》察辭于差。 《前漢•東方朔傳》失之毫釐,差以千里。 又《爾雅•釋詁》擇也。 《釋文》差音㐅。 《詩•小雅》旣差我馬。 又《廣韻》楚宜切《集韻》《韻會》叉宜切《正韻》叉茲切,𠀤音縒。 《廣韻》次也,不齊等也。 《后漢荀爽傳》天子娶十二,諸侯以下各有等差。 又《玉篇》參差,不齊也。 《韻會》參差,亂絲貌。參相參爲參,兩相參爲差。 《詩•周南》參差荇菜。 《風俗通》舜作簫韶九成,鳳凰來儀,其形參差,象鳳翼。 又《韻會》參差,洞簫也。 《楚辭•九歌》吹參差兮誰思。 又《韻會》差池,燕飛也。 《詩•邶風》燕燕于飛,差池其羽。 又《唐韻》楚佳切。 《集韻》《韻會》《正韻》初佳切,𠀤音釵。 《韻會》差使也。 《唐宣宗詔》凡役事委令輪差。 又擇也。 《廣韻》𥳑也。 《詩•𨻰風》穀旦于差。 《釋文》差,鄭初佳反。王音嗟。徐七何反。 又《廣韻》差殊,亦不齊。 《禮•王制》庶人在官者,其祿以是爲差。 《釋文》差,初佳反。徐,初宜反。 又僭差。 《周禮•春官•大宗伯》以軍禮同邦國。 《註》同謂威其不協僭差者。 《釋文》差,初佳反。 又《韻會》夫差,吳王名。 又差分,算法。 《周禮•地官•九數註》有差分,今有重差。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倉何切,音磋。 《集韻》淅也。 《禮•喪大記》御者差沐于堂上。 《註》差,淅也。淅飯米取其潘爲沐也。 又《韻補》差,過也。 《屈原•離騷》湯禹儼而祗敬兮,周論道而莫差。 又《韻會》景差,楚人名。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楚懈切,釵去聲。 《廣韻》病除也。 《集韻》瘉也。 《魏志•張遼傳》疾小差。 又《韻會》差,較也。 《左傳•宣十二年註》拔旗投衡使不帆,風差輕。 《釋文》差,初賣反。 又《集韻》楚嫁切,杈去聲。差異也。 《韓愈•瀧吏詩》颶風有時作,掀簸眞差事。 又與磋通。 《韻會》磋或作差。 又《集韻》古與嗟通。註詳口部十畫。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咨邪切,音罝。 《玉篇》嗟歎也。 《廣韻》咨也。 《集韻》一曰痛惜也。 《爾雅·釋詁》嗟,𨲠也。 《釋名》嗟,佐也。言不足以盡意,故發此聲以自佐也。 《書·甘誓》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 《詩·周南》嗟我懷人。 又《齊風》猗嗟昌兮。 《疏》猗是心內不平,嗟是口之喑咀,皆傷歎之聲。 《禮·檀弓》嗟來食。 《廣韻》同𧨁。 《集韻》本作𧪰,亦書作𧪘。 又《集韻》遭哥切,音䦈。 《易·離卦》不鼓缶而歌,則大耋之嗟。 《音義》王肅讀遭哥切《阮籍·詠懷詩》李公悲東門,蘇子狹三河。求仁自得仁,豈復歎咨嗟。 又《韻會補》子夜切,音借。同唶。 《三蒼詁》咄嗟,易度也。猶言呼吸之閒。字本作唶。古有咄唶歌。世說石崇作豆粥,咄嗟而辦。
『若』《唐韻》而灼切《集韻》《韻會》《正韻》日灼切,𠀤音弱。 《說文》若,擇菜也。 又《玉篇》杜若,香草。 《楚辭·九歌》采芳洲兮杜若。 《夢溪筆談》杜若,卽今之高良薑。 又順也。 《書·堯典》欽若昊天。 《傳》敬順也。 《詩·小雅》曾孫是若。 又汝也。 《儀禮·士昏禮》勗帥以敬先妣之嗣,若則有常。 《晉語》晉文公謂勃鞮曰:爾爲惠公從余于渭濵,命曰三日,若宿而至。 又如也。 《書·盤庚》若網在綱。 又乃也。 《周語》必有忍也,若能有濟也。 又語辭。 《儀禮·士相見禮》君若降送之,則不敢顧。 《疏》若者,不定之辭也。 又《前漢·武帝紀》民年九十以上,爲復子若孫。 《註》若者,豫及之辭也。 又若若,垂貌。 《前漢·石顯傳》印何纍纍綬若若耶。 又《莊子·秋水篇》向若而歎。 《註》若,海神。 又歲名。 《爾雅·釋天》太歲在丑曰赤奮若。 又若木。 《淮南子·地形訓》若木在建木西。 《楚辭·天問》若華何光。 《註》若木何能有明赤之光華乎。 又水名。 《水經注》若水東南流,鮮水注之。 又姓。 《正字通》漢下邳相若章。 又《廣韻》人者切,音惹。乾草也。 又般若,梵語謂智慧也。 《晉書·曇霍傳》霍持一錫杖,令人跪,曰:此是波若眼。 又《韻會》浮屠所居,西域謂之蘭若。 《柳宗元文》蘭若眞公。 《註》官賜額者爲寺,私造者爲招提、蘭若。 又人賒切,音婼。蜀地名。 《前漢·地理志》若屬南郡,春秋傳作鄀。 《唐韻古音》讀汝三略,尊𤰞相若,强弱相虜。古人讀若字爲汝,故傳記之文,多有以若爲汝者。《史記·項羽本紀》云:吾翁卽若翁,《漢書》云吾翁卽汝翁,此可據也。
『毫』《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胡刀切,音豪。長銳毛也。 《老子·道德經》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前漢·鮑宣傳》有益毫毛。 又言物細曰秋毫,言毫至秋極纖細也。 《孟子》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莊子·知北遊》秋毫爲小,待之成體。 《前漢·高帝紀》沛公入關,秋毫無犯。 又《謝察微·算經》十絲曰毫,十毫曰釐。 《禮·經解》差若毫釐,謬以千里。 《晉書·虞預傳》毫釐之失。 又筆謂之毫。 《陸機·文賦》或含毫而邈然。 《唐書·劉知幾傳》每記事載言,則閣筆相視,含毫不斷。 又蘸筆曰濡毫,落筆曰揮毫。 又姓。漢毫康,封安陽侯。 又修毫,狗名。 《西京雜記》李亨好馳駿狗,有修毫、釐睫、白望、靑曹之名。 《說文》作豪。籀文作毫。 《正字通》毫、豪雖通,然《山海經》豪豬可借毫,孟子《豪傑》之士,《淮南子》智過百人謂之豪,當用豪,俗溷爲一,非。 又《姓譜》毫、豪分二姓。
『厘』《篇海》直連切,音纏。市鄽也。俗作釐省,非。 《廣韻》《集韻》里之切《韻會》陵之切,𠀤音離。 《廣韻》理也。 《書·堯典》釐降二女于嬀汭。 《疏》釐降,謂能以義理下之。 《揚雄·劇秦美新》荷天衢,提地釐。 《註》釐,理也。荷天道,提地理,言則而效之。 又《說文》家福也。 《揚雄·甘泉賦》逆釐三神。 《註》釐,福也。 又治也。 《書·堯典》允釐百工,庶績咸熙。 《傳》釐,治也。 又數名。與𨤲、氂𠀤同。 《前漢·東方朔傳》正其本,萬事理,失之毫釐,差以千里。 《淮南子·主術訓》是故審毫釐之計者,必遺天下之大數。 又《揚子·方言》𨻰楚之閒,凡人獸乳而雙產,謂之釐孳。 又《博雅》耦也。 又《揚子·方言》釐㙁,貪也。 又賜也,予也。 《詩·大雅》其僕維何,釐爾女士。 《傳》釐,予也。 《又》釐爾圭瓚。 《傳》釐,賜也。 又山名。 《山海經》釐山。 《註》按《名勝志》釐山在嵩縣西。 又草名。 《爾雅·釋草》釐,蔓華。本作釐。俗从牙作𨤲。 又陟釐,紙名。 《正字通》海藻本名陟釐。南越以海苔爲紙,其理倒側,故名側理紙。 又姓。 《山海經》大荒之中有大人之國,釐姓。 《註》按《國名記》帝鴻之後也。 《氏族志》南北朝有釐豔。 又人名。 《山海經》大皥生咸鳥,咸鳥生乗釐。 《註》乗釐,是司水土。 《又》重隂之山,有人食獸,曰季釐。 又與嫠同。 《韓詩外傳》鄰之釐婦。 《後漢·西羌傳》納其釐嫂。 又《集韻》《正韻》𠀤虛其切,音僖。福也。 《前漢·文帝紀》祠官祝釐。 《註》如淳曰:福也。師古曰:本作禧,假借用。 又《倉頡篇》祭餘肉也。 《前漢·賈誼傳》上方受釐宣室。 《註》徐廣曰:祭祀福胙也。應劭曰:祭餘肉也。 又與僖同。 《史記·魯世家》季友奉子申入立之,是爲釐公。 《史記·匈奴傳》齊釐公與戰於齊郊。 《註》釐音僖。 又《史記·孔子世家》汪罔氏之君守封禺之山,爲釐姓。 《註》釐音僖。 又《五音集韻》土來切,音胎。地名。邰或作釐,后稷所封也。 又同䅘。 《前漢·劉向傳》貽我釐麰。 《註》師古曰:釐,力之反,又音來。 又《字彙補》同萊。 《戰國策》齊伐釐、莒。 又《集韻》落蓋切,音賚。賜也。 《詩·大雅》釐爾圭瓚。沈重讀。 又《韻補》叶力至切,音利。 《曹植頌》祇肅郊廟,明德敬忌。陽精積善,鍾天之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