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州兼郡


   夸:通“跨”,兼有;州、郡:古代行政区。指治理的区域很大。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kuà zhōu jiān jùn
成语注音 ㄎㄨㄚˋ ㄓㄡ ㄐ一ㄢ ㄐㄨㄣˋ
成语简拼 kzjj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夸:通“跨”,兼有;州、郡:古代行政区。指治理的区域很大。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诸侯王表序》:“而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


成语典故

《汉书?诸侯王表第二》:“而藩国大者,夸州兼部,连城数十。”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说大话,自吹:~口。~张。~耀。~嘴(夸口)。浮~。~~其谈。 用话奖励,赞扬:~赞。~许。 奢侈:“贵而不为~”。

古同“跨”,兼有。

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所辖地区的大小历代不同(后多用于地名):~县。杭~。 中国一种民族自治行政区划:海南省黎族苗族自治~。

加倍,把两份并在一起:~旬(两个十天)。~程。~并。 同时涉及或所具有的不只一方面:~而有之。~收并蓄。~顾。~职。~任。~课。

古代行政区域,中国秦代以前比县小,从秦代起比县大:~县。秦分天下为三十六~。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夸』

《廣韻》苦瓜切《集韻》《韻會》《正韻》枯瓜切,𠀤音誇。大也。 《爾雅·釋言》夸毗,體柔也。 《詩·大雅》無爲夸毗。  又《諡法》華言無實曰夸。  又苦瓦切,音恗。夸奓,自大也。 《前漢·諸侯王表》夸州兼郡。 《楊僕傳》懷銀黃夸鄕里。  又姓。  又《集韻》虧亏切,音區。奢也。  又《集韻》匈于切,音吁。美貌。  又《集韻》區遇切,音姁。巍也。 《左思·吳都賦》橫塘查下,邑屋隆夸。長干延屬,飛甍舛互。  又苦禾切,音科。 《陸機·感舊賦》或趨時以風發兮,或遺榮而媻娑。或沖虛以後已兮,或招世而自夸。 《說文》从大亏聲。亦作𡗢𧥢。 《唐韻》苦瓜切《集韻》《韻會》《正韻》枯瓜切,𠀤音夸。 《說文》譀也。 《玉篇》逞也。 《廣韻》大言也。 《史記·日者傳》多言誇,嚴莫大於此矣。 《前漢·揚雄傳》誇詡衆庶。 《晉書·成公綏傳》大而不誇。  又大也。 《前漢·外戚傳》妾誇布服糲食。 《孟康註》誇,大也。大布之衣也。  又《廣雅》誇誇,切切也。  又《集韻》通作夸。 《前漢·楊僕傳》懷銀黃,夸鄕里。  又《韻會》或作侉。 《書·畢命》驕淫矜侉。  又《集韻》區遇切,驅去聲。歌也。  又叶苦禾切,音科。 《韓愈·讀東方朔雜事詩》頷頭可其奏,送以紫玉珂。方朔不懲創,挾恩更矜誇。 《干祿字書》一作誇。 《字彙補》譌作𧧳。 《韻會》當从夸。俗作𡘆,非是。誇字的夸原从大从亐(于)作。

『州』

《唐韻》《正韻》職流切《集韻》《韻會》之由切,𠀤音周。 《說文》水中可居曰州。周繞其旁,从重川。昔堯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故曰九州。一曰州,疇也,各疇其土而主之。 《廣雅》州,殊也,浮也。 《春秋·題辭》州之爲言殊也。 《釋名》州,注也。郡國所注仰也。 《玉篇》九州也,時也,宮也,居也。 《書·舜典》肇十有二州。 《傳》禹治水之後,舜分冀州爲幽州幷州。分靑州爲營州。 《疏》禹貢治水之時猶爲九州,今始爲十二州。左傳云:昔夏之方有德也,貢金九牧,則禹登王佐,還置九州,其名蓋如禹貢。 《禹貢》冀、兗、靑、徐、荆、揚、豫、梁、雍。 《周禮·夏官》九州:揚、荆、豫、靑、兗、雍、幽、冀、幷。 《爾雅·釋地》冀、豫、雝、荆、揚、兗、徐、幽、營,九州。 《疏》禹貢有靑徐梁,無幽幷營,是夏制。周禮有靑幷幽,無徐梁營,是周制。此有幽徐營而無靑梁幷,疑是殷制也。 《史記·孟子傳》騶衍言中國名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爲州數。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  又《周禮·地官》五黨爲州。 《註》州二千五百家。 《論語》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又國名。 《春秋·桓五年》州公如曹。 《傳》淳于公如曹。 《註》淳于,州國所都。城陽淳于縣也。 《括地志》密州,安丘縣東三十里古州國,周武王封爲淳于國。  又邑名。 《左傳·昭三年》鄭伯如晉,公孫段相晉侯,曰:子豐有勞於晉,余聞而弗忘,賜女州田。 《註》州縣,今屬河內郡。  又《春秋·成七年》吳入州來。 《註》楚邑,淮南下蔡縣。  又《史記·楚世家》考烈王元年,納州於秦。 《註》南郡有州陵縣。  又姓。 《左傳·襄二十一年》州綽出奔齊。 《註》晉大夫。  又《爾雅·釋畜》白州驠。 《註》州,竅。 《疏》謂馬之白尻者也。  又與洲通。◎按《說文》引《詩·周南》在河之州,今文作洲,古通。  又叶專於切,音朱。 《易林》鸇鳩徙巢,西至平州。遭逢雷電,霹我葺廬。

『兼』

《唐韻》古甜切《集韻》《韻會》堅嫌切《正韻》古嫌切,𠀤音縑。 《說文》幷也。从手禾。兼持二禾也。 《徐曰》會意。秉持一禾,兼持二禾。可兼持者,莫若禾也。 《易·繫辭》兼三才而兩之。 《前漢·王莽傳》縣宰缺者,數年守兼。 《註》師古曰:不拜正官,令人守兼也。  又姓。 《韻會》衞公子兼之後。

『郡』

《唐韻》渠運切《集韻》《韻會》《正韻》具運切,𠀤羣去聲。 《釋名》郡,羣也。人所羣聚也。 《韻會》《說文》云: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爲百縣,縣有四郡,是縣大而郡小也。秦幷天下,置三十六郡,以統其縣。漢遂因之。自隋唐以來,廢置不一。宋元設府于州,明制屬州於府,而郡之名遂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