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遵从;承:接受。遵从命令,接受指教。指完全按照别人的命令、意图去办事。
战国 乐毅《报燕惠王书》:“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谓遵从命令,接受指教。《战国策.燕策二》:“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章炳麟《致袁世凯电》:“至如赵秉钧之妄用佥壬,变生不意,犹不过奉令承教者耳。” 并列 奉行命令,承受教训。《战国策·燕策二》:“臣(乐毅)自以为~,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多用于奉令行事方面。也作“奉命承教”。
恭敬地用手捧着:~觞(举杯祝酒)。~献。~祀。~承(恭维,讨好。“承”读轻声)。 尊重,遵守:~公守法。~为圭臬(把某些言论或事物当作准则)。~行故事(按老规定办事)。 敬辞,用于自己的举动涉及对方时:~告。~还(huán )。~陪。~劝。~迎(a.敬辞,迎接;b.奉承)。~赠。 信仰:信~。素~佛教。 供养,伺候:~养。供~。侍~。 姓。 古同“俸”,薪金。
〔~狐〕a.古地名,在今山西省临猗县一带;b.复姓。
量词,印刷用的原张平版纸五百张为一令。
上级对下级的指示:命~。法~。朝(zhāo)~夕改。 古代官名:县~。~尹。尚书~。 使,使得:~人兴奋。 时节:时~。节~。 美好,善:~名。~辰。~闻(好名声)。 敬辞,用于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尊。~堂。~岳。~郎。~爱。 短的词调(diào ),散曲中不成套的曲(多用于词调、曲调名):小~。如梦~。
在下面接受,托着:~重。~受。 担当,应允:~担。~当。~包。~做。~认。 受到,蒙受:~蒙。~恩(蒙受恩泽)。 继续,接连:继~。~平(指社会比较持久安定的局面)。~前启后。 顺从,迎合:奉~。~颜候色(顺着别人颜色办事)。 姓。
指导,训诲:~习。~头。~正。~师。~导。管~。请~。~学相长。因材施~。 使,令:风能~船走。 指“宗教”:~士。~主。~皇。~堂。 姓。
传授:~课。你~给我做。
《唐韻》扶壟切《集韻》《韻會》父勇切,𠀤音唪。 《說文》承也。 《禮·曲禮》長者與之提攜,則兩手奉長者之手。 又與也,獻也。 《史記·藺相如傳》奉璧西入秦。 又《集韻》房用切,音俸。養也,秩祿也。 《史記·蕭何世家》高祖以吏䌛咸陽,吏皆送奉錢三,何獨以五。 《前漢·宣帝紀》帝詔小吏,勤事而奉薄,其益百石以上奉十五。別作俸。 又姓。漢馬軍使奉揮,明奉科。
『令』《集韻》《正韻》𠀤力正切,零去聲。律也,法也,告戒也。 《書·囧命》發號施令,罔有不臧。 《禮·月令》命相布德和令。 《周禮·秋官》士師掌士之八成,四曰犯邦令,五月撟邦令。 又三令。 《前漢·宣帝紀》令有先後,有令甲,令乙,令丙。 又縣令。漢法,縣萬戸以上爲令,以下爲長。 又時令,月令,所以紀十二月之政。 又善也。 《詩·大雅》令聞令望。 《左傳·成十年》忠爲令德,非其人猶不可,况不令乎。 又姓。 又《集韻》郞丁切《正韻》離呈切,𠀤音零。厮役曰使令。 又丁令,地名。見《前漢·張湯傳》。或作丁零。 又令狐,亦地名。 又令狐,複姓。 又《詩·齊風》盧令令。 《註》盧,田犬。令令,犬頜下環聲。 又與鴒通。 《詩·小雅》脊令在原,兄弟急難,卽鶺鴒鳥。 又令適,甓也。與瓴甋同。 又《集韻》郞定切,音笭。令支,縣名。在遼西。 又《廣韻》力延切《集韻》陵延切,𠀤音連。亦縣名。 《前漢·地理志》金城郡有令居縣。 又《集韻》盧景切,音領。官署之長。 又叶呂張切,音良。 《韓愈·谿堂詩》凡公四封,旣富以强。謂公吾父,孰違公令。叶下邦。 《說文》載卩部。从亼从卩。發號也。 《徐曰》亼卽集字,人而爲之節制。會意。
『承』《唐韻》署陵切《集韻》《韻會》辰陵切,𠀤音丞。 《說文》奉也。 《書·說命》后克聖,臣不命其承。 《詩·小雅》承筐是將。 又受也。 《禮·禮運》是謂承天之祜。 《疏》受天之福也。 又《增韻》下載上也。 《易·坤彖》萬物資生,乃順承天。 《尚書·大傳》庶人有石承。 《註》屋柱下石也。 又《廣韻》次也。 《左傳·昭十三年》同盟于平丘,子產爭承。 《註》承貢賦之次也。 又繼也。 《詩·小雅》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 《疏》新故相承,無彫落也。 又止也。 《詩·魯頌》則莫我敢承。 《疏》無有於我敢禦止之者。 又通丞。 《左傳·哀十八年》楚右司馬子國帥師而行,請承。 《註》承,佐也。 又州名。漢牂柯郡地,宋置承州。 又姓。 《後漢·承宮傳註》承姓,衞大夫成叔承之後。 又《正韻》時征切,音成。義同。 又《集韻》諸仍切,音蒸。水名。 《前漢·地理志》長沙國承陽縣。 《註》承水,出零陵永昌縣界,東流注湘。 又《集韻》《韻會》𠀤持陵切,音懲。 《左傳·哀四年》蔡昭侯如吳,諸大夫恐其又遷也,承。 《註》承,蓋楚言。 又《集韻》《類篇》𠀤蒸上聲,與抍通。 《列子·黃帝篇》孔子觀於呂梁,見一丈夫游之,使弟子𠀤流而承之。 《註》出溺爲承。直作拯。 又《韻會》《正韻》𠀤昨亙切,音贈。猶送也。 《禮·文王世子》賵賻承含,皆有正焉。 《註》承讀爲贈,聲之誤也。 又《集韻》《韻會》𠀤諸應切,音證。縣名。 《前漢·地理志》東海郡承縣。 《註》應劭讀。 又叶辰羊切,音常。 《班固·高祖泗水亭𥓓》休勳顯祚,永永無疆。於皇舊亭,苗嗣是承。 《集韻》或作𢪻。 又作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