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拘泥成法,不知变通。
语本《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同“刻舟求剑”。《后汉书.张衡传》:“世易俗异,事执舛殊,不能通其变,而一度以揆之,斯契船求剑、守株伺兔也。”
证券,证明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约。~据。房~。 相合,相投:相~。~合。默~。~友。~分(fèn )(投合无间的情分)。~厚。 用刀雕刻:~刻。~舟求剑。 〔~机〕指事物转化的关键。 刻的文字,近代称甲骨文:书~。~文(甲骨文)。
古同“锲”,用刀子刻。
古人名,中国商朝的祖先,传说是舜的臣,助禹治水有功而封于商。
水上交通工具:~舶。~只。~舱。~帆。
设法得到:~生。~成。~知。~索。~证(寻求证据,求得证实)。~实(讲求实际)。~同存异。~全责备。~贤若渴。实事~是。 恳请,乞助:~人。~告。~乞。~医。~教。~助。 需要:需~。供过于~。
古代的一种兵器:宝~。长~。~鞘。~术。~拔弩张(形容形势紧张,一触即发,后亦喻书法雄健)。刻舟求~。
《廣韻》苦計切《集韻》《韻會》詰計切《正韻》去計切,𠀤音栔。約也。 《易·繫辭》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 《禮·曲禮》獻粟者執右契。 《註》兩書一契,同而別之。 又合也。 《周禮·天官》宰夫掌官契以治藏。 《前漢·高帝紀》帝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 《唐書·𤣥宗紀》木契銅魚起兵。 又神合也。 《神仙傳》魏伯陽作參同契二卷。 又憂苦也。 《詩·小雅》契契寤歎。 又灼龜具。 《詩·大雅》爰契我龜。 《註》契,所以然火而灼之者也。 又怯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輈人》馬不契需。 《註》契,怯。需,懦也。 又姓。見《姓苑》。 又《廣韻》《集韻》《韻會》私列切《正韻》先結切。𠀤同𥜽,高辛氏子,舜五臣之一,商之祖也。 《書·舜典》帝曰:契,汝作司徒。別作偰𥜽。 又《廣韻》苦結切《集韻》《韻會》《正韻》詰結切。𠀤同挈,勤苦也。 《詩·邶風》死生契闊。 又疎闊也。 《前漢·范丹傳》行路急卒,非𨻰契闊之所。 又刻也。 《呂覽》契舟求劒。與鍥通。 又絕也,缺也。 《司馬相如·封禪文》陛下謙讓而弗發,契三神之歡。 《註》三神,上帝,泰山,梁父。 《前漢·毋將隆傳》契國威器。 又《集韻》欺訖切,音乞。契丹,國號。宋爲南朝,契丹北朝,後攺號遼。 又訖黠切,音拮。戲也。 又叶似入切,音習。 《禰衡顏子𥓓》知微知章,聞一覺十用舍行藏,與聖合契。从丯从刀从大。俗作契,非。
『船』《唐韻》《集韻》《韻會》𠀤食川切,音膞。 《說文》舟也。 《世本》共鼓貨狄作船,黃帝臣。 《揚子·方言》舟,自關而西謂之船。 《釋名》船,循也,循水而行也。 《史記·淮隂侯傳》信乃益爲疑兵,陳船欲渡臨晉。 《註》索隱曰:劉氏云:陳船,地名,在舊關之西,今之朝邑,非也。案京兆有船司空縣,不名陳船。陳船者,陳列船艘,欲渡河也。 《左思·蜀都賦》戈船掩乎江湖。 又《正字通》皮船,明少保戚繼光濟水法,用生牛馬皮,竹木緣之如箱形,火乾,再用竿繫助之,以浮水。一皮船可乗一人,兩皮船合縫,可乗三人。 又《韻會》衣領曰船。 《正字通》俗以船爲襟穿。續演繁露云:杜詩,天子呼來不上船,或言衣襟爲船,誤。按蜀人呼衣繫帶爲穿,俗因改穿作船。 又姓。出《姓苑》。 又天船,星名。見《丹元子·步天歌》。 又《集韻》余專切,音沿。義同。 俗作舡,非。
『求』《唐韻》巨鳩切《集韻》《韻會》渠尤切,𠀤音裘。 《說文》索也。 《增韻》覓也,乞也。 《易·乾卦》同氣相求。 《詩·大雅》世德作求。 又招來也。 《禮·學記》發慮憲,求善良。 又等也。 《書·康誥》用康乂民作求。 《傳》求,等也。言爲等匹於商先王也。 又山水名。 《山海經》歷石山東南一百里曰求山。求水出于其上,潛于其下。 又姓。 《三輔決錄》漢有求仲。 又與裘通。 《說文》裘字,古省作求。 又與球通。 《柳宗元·饗軍堂記》琉球作流求。 又《集韻》恭于切,音拘。與蛷同。肌蛷,蟲名。或省作求。 又《韻補》叶渠之切,音奇。 《班昭·東征賦》貴賤貧富不可求兮,正身履道以俟時兮。 又叶彊於切,音渠。 《陳琳·大荒賦》雖遊目於西極兮,大道卷而未舒。仍皇靈之攸暢兮,爰稽余之所求。 又叶巨九切,音臼。 《易林》春栗夏梨,少鮮希有。斗阡石萬,貴不可求。 《唐韻》巨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渠尤切,𠀤音求。 《玉篇》皮衣也。 《詩·小雅》舟人之子,熊羆是裘。 《又》彼都人士,狐裘黃黃。 《周禮·天官·司裘》掌爲大裘,以供王祀天之服。中秋獻良裘,季秋獻功裘。 《中論》救寒莫如重裘。 又披裘公,人名。 《高士傳》披裘公曰:五月被裘負薪,豈取金者哉。 又菟裘,地名。 《左傳·隱十一年》使營菟裘,吾將老焉。 《註》在梁父縣南。 又裘氏,亭名。 《水經注》沙水又東南逕裘氏鄕裘氏亭西。 又姓。 《通志·氏族略》裘氏,衞大夫食采于裘,因氏焉。 又《集韻》渠竹切,音鞠。義同。 又《韻補》渠之切,叶音其。 《詩·豳風》取彼狐狸,爲公子裘。 《說文》作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