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头裹脑


   比喻很多事情纠缠在一起,分辨不清。形容十分周密不露破绽。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tào tóu guǒ nǎo
成语注音 ㄊㄠˋ ㄊㄡˊ ㄍㄨㄛˇ ㄋㄠˇ
成语简拼 ttgn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近代
成语繁体 套頭裹腦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比喻很多事情纠缠在一起,分辨不清。形容十分周密不露破绽。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3回:“这桩套头裹脑的事,这段含着骨头露着肉的话。”


成语典故

形容藏头露尾,内含隐情。《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三回:“读者,请想这桩套头裹脑的事,这段含着骨头露着肉的话……除了安老爷和燕北闲人两个心里明镜儿似的,此外知道个影子的少了。” 并列 形容遮遮掩掩,藏头露尾,内含隐情,意图利己而与人发生关系。《儿女英雄传》23回:“列公,请想这桩‘~’的事,……大约除了安老爷合燕北闲人两个心里明镜儿似的,此外就得让说书的还知道个影子了。”△多用于交往方面。→藏头露尾 ?直截了当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罩在外面的东西:褥~。手~。外~。 加罩:~裤。~袖。 重叠的:~版。~耕。~种(zhòng )。 装在衣物里的棉絮:被~。 同类事物合成的一组:一~制服。~路。~数。~曲。配~。 模拟,照做:~用。~语。生搬硬~。 用绳子等做成的环:牲口~。圈~(喻陷害人的布置)。 栓系:~车。 用谎骗取:~取。~购。~汇。 河流或山势弯曲之处(大多用于地名):河~。连环~。

人身体的最上部分或动物身体的最前的部分:~骨。~脑。~脸(❶头和脸;❷指面貌;❸指面子,体面)。~角(jiǎo )(喻青年的气概或才华)。 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留~。剃~。 物体的顶端:山~。笔~。两~尖。 指事情的起点或端绪:从~儿说起。~绪。 物体的残余部分:布~儿。 以前,在前面的:~三天。 次序在前,第一:~等。~生。 首领:~子。~目。 方面:他们是一~的。 临,接近:~睡觉先洗脸。 量词,多指牲畜:一~牛。 表示约计、不定数量的词:三~五百。 (tou)名词后缀(❶接于名词词根,如“木~”。❷接于动词词根,如“念~”。❸接于形容词词根,如“甜~儿”)。 (tou)方位词后缀(如“上~”。“里~”。“后~”。)

包;缠绕:~脚。把这包糖~好。~足不前。 夹带;夹杂:不该把次货~进去卖。好人坏人~在一起一时分不清。 方言,吸(奶):小孩生下来就会~奶。

高等动物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在颅腔里,主管感觉和运动。人脑又是思想记忆等心理活动的器官:~髓。~子(❶脑;❷指思考、记忆等能力)。~筋。~海。~际。~壳。~颅。~神经。~下垂体。~积水。~溢血。电~。 头:~袋。~壳。头昏~胀。~满肠肥。 形状或颜色像脑的东西:豆腐~儿。 指从物体中提炼出的精华部分:樟~。薄荷~。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套』

《廣韻》他晧切《集韻》土晧切,𠀤滔去聲。與𡘷同。長大也。  又《集韻》叨號切,韜去聲。凡物重沓者爲套,今之沓杯曰套杯,方語不受人籠絡者曰不落套。𥳑略時趨者曰脫套。  又地曲。後唐與梁人戰于胡蘆𡘷。  又河套,本內地,詳《明一統志》。○按《字彙》誤分套𡘷爲二。《正字通》註訓八畫𡘷,今多从套,移于此。

『裹』

《唐韻》《韻會》𠀤古火切,音果。 《玉篇》包也。 《詩·大雅》乃裹糇糧。 《莊子·大宗師》裹飯而往食之。  又《宋玉·高唐賦》綠葉紫裹。 《註》裹,猶房也。  又《郭璞·江賦》濯穎散裹。 《註》裹,謂草實也。  又《說文》纏也。  又《集韻》古臥切,音過。義同。  又《韻會》指所包之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