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深:深入。爱好学习并能深入思考,心里就懂得了其中的意义。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hào xué shēn sī,xīn zhī qí yì
成语注音 ㄏㄠˋ ㄒㄩㄝˊ ㄕㄣ ㄙ,ㄒ一ㄣ ㄓ ㄑ一ˊ 一ˋ
成语简拼 hxssxzqy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好學深思,心知其意
成语结构  复句式
成语字数  8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深:深入。爱好学习并能深入思考,心里就懂得了其中的意义。


成语示例


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第三卷:“盖诗境甚宽,诗情甚活,总在乎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


成语典故

爱好学习,并能深入思考,心中领会了书中的旨意。 形容人善于读书。语出《史记.五帝本纪》:“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三:“盖诗境甚宽,诗情甚活,总在乎好学深思,心知其意。”《量守庐学记.殷孟伦〈忆量守师〉》:“如先生经常讲到的‘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和‘多闻阙疑,慎言其余’,确实是治学的金石良言。”也单引 ① 〔好学深思〕。清.王鸣盛《〈屈骚指掌〉序》:“(胡)质余洵所谓好学深思,多闻博物之君子矣。”《聊斋志异.何仙》:“有乐陵李忭,固好学深思之士。”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优点多或使人满意的,与“坏”相对:~人。~汉。~歹。~事多磨。 身体康健,疾病消失,生活幸福:您~。安~。 友爱,和睦:友~。相~。 容易:~办。~使。~懂。 完成,完善:办~了。 表示应允、赞成:~!你干得不错。 很,甚:~冷。~快。~坏。~一会儿。 便于:场地清理干净~打球。 反话,表示不满意:~,这下可坏了!

喜爱,与“恶”(wù ㄨˋ)相对:~奇。~色。~尚(爱好和崇尚)。~高骛远(亦作“好高务远”)。~逸恶劳。 常常,容易(发生事情):刚学会骑车的人~摔跤。

从表面到底或从外面到里面距离大,与“浅”相对:~水。~山。~邃。~渊。~壑。~海。~耕。~呼吸。~藏若虚(把珍贵的东西深藏起来,好像没有一样,喻人有知识才能但不在人前表现)。~居简出。 从表面到底的距离:~度。~浅。。水~三尺。 久,时间长:~夜。~秋。年~日久。 程度高的:~思。~知。~交。~造。~谈。~省(xǐng )(深刻的警悟。亦作“深醒”)。~究。~奥。~切。~沉(a.形容程度深,如“暮色~~”;b.声音低沉,如“~~的哀鸣”;c.思想感情不外露,如“他为人~~,叫人难以捉摸”)。~谋远虑。 颜色浓:~色。~红。

想,考虑,动脑筋:~想(a.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b.想法,念头;c.思量)。~忖。~索。~维。沉~。寻~。见异~迁。 想念,挂念:~念。~恋。相~。 想法:~绪。~致(新颖独到的构思、意趣)。构~。 姓。

〔于~〕多胡须的样子,如“自捋颔下,则~~者如故矣”。

人和高等动物体内主管血液循环的器官(通称“心脏”):~包。~律。~衰。~悸。 中央,枢纽,主要的:~腹。中~。 习惯上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情况,感情等:~理。~曲。~魄。~地。~扉。衷~。~旷神怡。人~惟危。

晓得,明了:~道。~名(著名)。~觉(有感觉而知道)。良~。~人善任。温故~新。~难而进。~情达理。 使知道:通~。~照。 学识,学问:~识,求~。无~。 主管:~县(旧时的县长)。~府。~州。~宾(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亦称“知客”)。 彼此了解:相~。~音。~近。 彼此了解、交好的人:故~(老朋友)。

古同“智”,智慧。

第三人物代词,相当于“他(她)”、“他们(她们)”、“它(它们)”;“他(她)的”、“他们(她们)的”、“它(们)的”:各得~所。莫名~妙。三缄~口。独行~是。自食~果。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他。~余。~次。文如~人。名副~实。言过~实。 那里面的:~中。只知~一,不知~二。 连词,相当于“如果”、“假使”:“~如是,熟能御之?” 助词,表示揣测、反诘、命令、劝勉:“~如土石何?” 词尾,在副词后:极~快乐。大概~。

〔郦食(yì)~〕中国汉代人

心思:~思。~见。~义。~味。~念。~志(为了达到既定目的而自觉努力的心理状态)。注~。同~。~在笔先。~在言外。 心愿,愿望:~愿。愿~。~向。~图。~皆。好~。“醉翁之~不在酒”。 人或事物流露的情态:春~。诗~。惬~。情~。~境。 料想,猜想:~料。~想。~外。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好』

《唐韻》呼皓切《集韻》《韻會》《正韻》許皓切,𠀤蒿上聲。美也,善也。 《詩·鄭風》琴瑟在御,莫不靜好。  又相善也。 《詩·衞風》永以爲好也。  又好會也。 《周禮·春官》琬圭以結好。 《左傳·文十二年》藉寡君之命,結二國之好。  又人名。張好好,年十三,姣麗善歌,杜牧置樂籍中。見《唐書·杜牧傳》。  又曲名。武夷君于山頂會鄕族,仙樂競奏,唱人閒好。見《武夷山志》。  又《廣韻》呼到切《集韻》《韻會》《正韻》虛到切,𠀤音耗。 《說文》愛而不釋也。女子之性柔而滯,有所好,則愛而不釋,故於文,女子爲好。 《詩·唐風》中心好之。  又孔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璧羨尺好,三寸以爲度。 《註》羨,徑也。璧羨,以起度也。好,璧孔也。  又姓。見《纂文》。  又叶呼厚切,音吼。 《王褒·講德論》毛嬙西施,善毀者不能蔽其好。嫫母倭傀,善譽者不能揜其醜。  又叶滂佩切,音配。 《楚辭·九章》自前世之嫉賢兮,謂蕙若其不可佩。妒佳冶之芬芳兮,𡠜母姣而自好。  又叶呼𠋫切,音詬。 《詩·唐風》豈無他人,維子之好。叶上究。

『深』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式針切,音𦸂。水名。 《說文》水出桂陽南平,西入營道。  又邃也。 《增韻》深者,淺之對。 《詩·邶風》深則厲,淺則揭。  又深微也。 《易·繫辭》惟深也能通天下之志。  又藏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必深其爪。  又衣名。 《禮·深衣疏》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之深。  又州名。 《韻會》後漢博陸郡,隋置深州。 《廣輿記》今屬眞定府。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式禁切,音諗。度淺深曰深。 《周禮·地官》以土圭測土深。

『思』

《廣韻》息兹切《集韻》《韻會》新兹切《正韻》息移切,𠀤音司。 《說文》睿也。 《書·洪範》思曰睿。 《六書總要》念也,慮也,繹理爲思。  又願也。 《詩·大雅》思皇多士。 《箋》願也。 《正義曰》以意之所思,必情之所願也。  又語巳辭。 《詩·周南》不可泳思。  又《大雅》神之格思。  又語起辭。 《詩·大雅》思齊太任。  又《魯頌》思樂泮水。  又《諡法》謀慮不愆曰思。  又州名。楚黔中地,唐置思州,以思邛水得名。  又姓。以諡爲氏,明有思志道。  又《廣韻》《集韻》《類篇》《韻會》𠀤相吏切,音四。 《揚雄·甘泉賦》儲精垂思。  又悲也。 《詩·小雅》䑕思泣血。 《註》思,去聲,䑕思,哀以思。言悲也。  又《書·堯典》欽明文思。 《註》道德純備謂之思。 《音義》思,息嗣反。  又如字。  又叶相居切,音須。 《徐幹·室思詩》妾身雖在遠,豈違君須臾。旣厚不中薄,想君時見思。  又叶桑才切,音腮。多鬚貌。 《左傳·宣二年》宋城者謳曰:于思于思,棄甲復來。  又念也。 《易·咸卦》憧憧往來,朋從爾思。 《詩·邶風》莫往莫來,悠悠我思。 《說文》从心囟聲。囟頂門骨空,自囟至心,如絲相貫不絕。

『心』

《唐韻》息林切《集韻》《韻會》《正韻》思林切。 《說文》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博士說以爲火藏。 《徐曰》心爲大火,然則心屬火也。 《玉篇》《廣韻》𠀤訓火藏。  又《荀子·解蔽篇》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 《禮·大學疏》總包萬慮謂之心。  又《釋名》心,纖也。所識纖微無不貫也。  又本也。 《易·復卦》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註》天地以本爲心者也。 《正義曰》言天地寂然不動,是以本爲心者也。 《禮·禮器》如松柏之有心也。 《註》得氣之本也。 《孔疏》得氣之本,故巡四時,柯葉無凋攺也,心謂本也。  又中也。心在身之中。 《詩序》情動于中。 《正義曰》中謂中心。凡言中央曰心。 《禮·少儀》牛羊之肺,離而不提心。 《註》不提心,謂不絕中央也。 《古歌》日出當心,謂日中也。 《邵雍淸夜吟》月到天心處,言月當天中也。  又東方五度,宿名。 《史記·天官書》心爲明堂。  又《禮·明堂位》夏后氏祭心。 《註》氣主盛也。  又《月令》季夏祭先心。 《註》五藏之次,心次肺,至此則心爲尊也。  又去聲。 《吳棫·韻補》息吝切。 《外紀》禹曰:堯舜之民,皆以堯舜之心爲心。下心字去聲。  又叶思眞切,音新。 《前漢·安世房中歌》我定歷數,人告其心。敕身齊戒,施敎申申。  又叶先容切,音松。 《詩·大雅》吉甫作頌,𥡆如淸風。仲山甫永懷,以慰其心。 《前漢·禮樂志》流星隕,感惟風,籋歸雲,撫懷心。  又叶思征切,音騂。 《揚子·太𤣥經》勤于心否貞。  又叶桑鳩切,音修。 《荀子·解蔽篇》鳳凰秋秋,其翼若干,其聲若簫。有鳳有凰,樂帝之心。簫叶疏鳩切。  又叶思敬切,音性。 《王微觀海詩》善卽誰爲御,我來無別心。聊復寓兹興,兹興將何詠。 《說文》長箋》借華心形,故惢字从心,就今文言也。若精蘊同文諸書,各以意闡古文,與今文稍遠,槪不泛引。 《類篇》偏旁作忄。亦作㣺。◎按《字彙》《正字通》心俱音辛,誤。辛在眞韻,齊齒音也。心在侵韻,閉口音也。如心字去聲,音近信,然不得竟以信字音之者,蓋信字爲眞韻內辛字之去聲,乃齊齒音也。若侵韻內心字之去聲,乃閉口音,有音而無字矣。字有不可下直音者,此類是也。蓋齊齒之辛,商之商也,閉口之心,商之羽也。每一音中,具有五音,不可無別。

『知』

《唐韻》陟离切《集韻》《韻會》珍離切《正韻》珍而切,𠀤智平聲。 《說文》詞也。从口从矢。 《徐曰》知理之速,如矢之疾也。  又《玉篇》識也,覺也。 《增韻》喩也。 《易·繫辭》百姓日用而不知。 《書·臯陶謨》知人則哲,能官人。  又漢有見知法。 《史記·酷吏傳》趙禹與張湯論定諸律令,作見知法。 《註》吏見知不舉劾爲故縱。  又相交曰知。 《左傳·昭四年》公孫明知叔孫于齊。 《註》相親知也。  又《昭二十八年》魏子曰:昔叔向適鄭,鬷蔑一言而善,執手遂如故知。 《楚辭·九歌》樂莫樂兮新相知。  又《爾雅·釋詁》匹也。 《詩·檜風》樂子之無知。 《註》匹也。  又《廣韻》欲也。 《禮·樂記》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  又猶記憶也。 《論語》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又猶主也。 《易·繫辭》乾知大始。 《左傳·襄二十六年》公孫揮曰:子產其將知政矣。 《魏了翁·讀書雜抄》後世官制上知字始此。  又《揚子·方言》愈也。南楚病愈者,或謂之知。 《黃帝素問》二刺則知。 《註》上古以小便利腹中和爲知。  又藥名。 《日華志》預知子,取綴衣領上,遇有蠱毒,則聞其有聲。  又地名。 《左傳·昭二十七年》公徒敗于且知。  又《集韻》《韻會》知義切。 《正韻》知意切。𠀤與智同。 《易·臨卦》知臨大君之宜。 《荀子·修身篇》是是非非謂之知。  又姓。 《左傳》晉有知季,卽荀首也。別食知邑,又爲知氏。  又《諡法》官人應實曰知。

『其』

《唐韻》《集韻》《韻會》渠之切《正韻》渠宜切,𠀤音碁。 《韻會》指物之辭。 《易·繫辭》其旨遠,其辭文。 《詩·大雅》其在于今。  又助語辭。 《書·西伯戡黎》今王其如台。 《詩·周南》灼灼其華。 《玉篇》辭也。  又姓。 《韻會》漢陽阿侯其石。  又《唐韻》《集韻》《韻會》𠀤居之切,音姬。 《韻會》語辭。 《書·微子》若之何其。 《詩·小雅》夜如何其。  又人名。 《史記·酈生傳》酈生食其者,𨻰留高陽人也。 《註》正義曰:酈食其,三字三音,讀曆異幾。 《前漢·楚元王傳》高祖使審食其留侍太上皇。 《註》師古曰:食音異,其音基。  又山名。 《前漢·武帝紀》四月,幸不其。 《註》其音基,山名。 《廣韻》在琅邪。  又地名。 《韻會》祝其,卽夾谷也。  又《集韻》《韻會》居吏切。 《正韻》吉器切,𠀤音寄。 《韻會》語已辭。 《詩·檜風》彼其之子。通作記。 《禮·表記》引《詩》彼記之子。  又通已。 《左傳·襄二十七年》引《詩》彼己之子。  又《韻會》或作忌。 《詩·鄭風》叔善射忌。

『意』

《唐韻》《集韻》《韻會》於記切《正韻》於戲切,𠀤音䔬。志之發也。 《禮·大學疏》總包萬慮謂之心,爲情所意念謂之意。 《禮運》非意之也。 《註》意,心所無慮也。 《疏》謂於無形之處,用心思慮也。無慮,卽慮無也。  又與抑通。 《徐鍇曰》見之於外曰意。意,猶抑也。舍其言,欲出而抑之。 《大戴禮》武王問黃帝,顓頊之道存乎,意亦忽不可得見歟。意猶抑。 《論語》抑與之歟。 《漢石經》作意,抑猶意,古通用也。  又《轉注古音》於宜切,音醫。 《前漢·韓信傳》意嗚猝嗟。  又叶乙力切,音億。 《秦之罘刻石文》大矣哉。宇縣之中,承順聖意。羣臣頌功,請刻於石,表垂乎常式。  又與臆通。 《賈誼·服賦》請對以意。 《史記》作臆。 《師古曰》叶韻音億。 《魏校曰》从心从音。意不可見而象,因言以會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