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姑勃谿


   指婆媳间的争吵与不和。比喻因日常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争吵。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fù gū bó xī
成语注音 ㄈㄨˋ ㄍㄨ ㄅㄛˊ ㄒ一
成语简拼 fgbx
感情色彩 贬义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婦姑勃谿
成语英文 domestic row(family squabbles)
成语结构  主谓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指婆媳间的争吵与不和。比喻因日常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争吵。


近义词



成语示例


而往往不过是将败落家族的妇姑勃谿,叔嫂斗法的手段,移到文坛上。(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 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庄周《庄子 外物》:“室无空虚,则妇姑勃谿。”


成语典故

《庄子.外物》:“室无空虚,则妇姑勃谿。” 妇姑,媳妇与婆婆;勃谿,家庭中争吵。后用为内部斗争的典故。 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他也有不平,有反抗,有战斗,而往往不过是将败落家族的妇姑勃谿、叔嫂斗法的手段,移到文坛上。” 主谓 妇,儿媳妇。姑,婆婆。勃谿,家庭中的争吵。儿媳妇和婆婆争吵。《庄子·外物》:“室无空虚,则~。”鲁迅《华盖集·“碰壁”之后》:“现在我可以大胆地用‘~’这句古典了。”△贬义。多用于家庭方面。也用于内部因琐事而发生的争吵。→蛮争触斗 鸡争鹅斗 家翻宅乱 ?和睦相处 相安无事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称父亲的姐妹:~~。~父。~表(一家的父亲和另一家的母亲是兄妹或姐弟的亲戚关系,如“~~兄弟”)。 丈夫的姊妹:小~子。~嫂。 旧时妻称夫的母亲:翁~。舅~。 少女,亦作妇女的通称:~娘(a.未婚少女,“娘”读轻声;b.姑母)。道~。尼~。 暂且,苟且:~且。~息。

突然,忽然:~然(①突然,如“~~大怒”;②兴起的样子,如“~~作色”)。 变色的样子:~腾腾(怒气上冲的样子)。 旺盛,兴起:~起。~发。~蓬。

同“悖”,违背事理,惑乱糊涂。

同“溪”。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姑』

《廣韻》古胡切《集韻》《韻會》《正韻》攻乎切,𠀤音孤。 《爾雅·釋親》婦稱夫之母曰姑,父之𡛷妹亦曰姑。王父之𡛷妹曰王姑。 《詩·邶風》問我諸姑。  又婦謂夫之女妹曰小姑。 《新婦詩》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又《禮·檀弓》細人之愛人以姑息。 《註》姑,且也。息,休也。○按尸子曰:紂棄黎老之言,用姑息之語。註:姑,婦女也。息,小兒也。  又且也。 《書·酒誥》姑惟敎之。  又星名。 《歲時記》黃姑牽牛星,一曰河鼓也。  又國名。 《左傳·昭九年》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東土也。杜預註曰樂安博昌縣北有蒲姑城。  又《尚書序》周公告召公,作將蒲姑。  又有亳姑,𠀤亡。  又山名。麻姑,在建昌南城縣西南。道書,三十六洞天之一,顏眞卿有麻姑壇記。李覯有麻姑山賦。  又從姑山,在縣東南,以山次于麻姑因名。  又姓。姑浮,越大夫。  又作姑,邪道所出也。 《後漢·王莽》傳》三萬餘人南出棗街作姑。  又三姑,三尸也。 《酉陽雜俎》人有三尸,上尸淸姑,中尸白姑,下尸血姑。  又祀姑,幡名。 《吳語》吳王與晉爭長,乃戒夜中官師擁鐸建祀姑。  又金僕姑,矢名。 《左傳·莊十一年》公以金僕姑射南宮長萬。  又䑕姑,牡丹名。見《本草綱目》。

『勃』

《唐韻》《韻會》《正韻》蒲沒切《集韻》薄沒切,𠀤音孛。 《說文》排也。从力,孛聲。 《徐曰》勃然興起,有所排擠也。  又《玉篇》卒也。 《韻會》勃卒,旋放之貌。  又變色貌。 《論語》色勃如也。  又姓。 《韻會》梁武帝攺豫章王姓勃氏。  又通作渤。 《前漢·地理志》薊南通齊趙勃碣之閒。 《註》師古曰:勃,勃海也。  又《韻補》叶皮列切,便入聲。 《蘇轍·滕王閣詩》餘思屬江湖,登臨寄遺堞。驕王應笑滕,狂客亦矜勃。 《註》王勃,唐人。

『谿』

《唐韻》苦兮切《集韻》《韻會》《正韻》牽奚切,𠀤音溪。 《說文》山瀆无所通者。 《爾雅·釋水》水注川曰谿。 《疏》杜預曰:谿,亦㵎也。李巡曰:水出於山入於川曰谿。宋均曰:有水曰谿,無水曰谷。 《左傳·隱三年》㵎谿沼沚之毛。 《荀子·勸學篇》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  又弩名。 《戰國策》谿子少府。 《註》谿子,弩名。少府所造,射六百步之外。 《淮南子·俶眞訓》登千仞之谿。 《註》谿,蠻夷也。以柘桑爲弩。一曰谿,子國名。  又陽匠名。  又獸名。 《山海經》天帝山有獸,狀如狗,名曰谿邊。 《註》或作谷遺。  又地名。 《史記·吳太伯世家》楚復來伐,次于乾谿。 《註》楚東境。  又姓。 《莊子·田子方》田子方侍坐于魏文侯,數稱谿工。  又複姓。 《潛夫論》吳夫槩王奔楚棠谿,因以爲氏。  又通作磎。 《馬融·長笛賦》臨萬仞之石磎。 《註》磎同谿。 《廣韻》或作嵠、溪。  又《集韻》堅奚切,音雞。 《類篇》蠰谿,土螽,似蝗而小。  又弦雞切,音奚。義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