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桂余辛


   姜:生姜;桂:肉桂;辛:辛辣。生姜和肉桂长成时的辣味。比喻人越老越刚强。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jiāng guì yú xīn
成语简拼 jgyx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姜:生姜;桂:肉桂;辛:辛辣。生姜和肉桂长成时的辣味。比喻人越老越刚强。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宋史?晏敦复传》:“况吾姜桂之性,到老愈辣。”


成语典故

《宋史?晏敦复传》:“况吾姜桂之性,到老愈辣。”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别称:~剧。~系军阀。 〔~花〕常绿小乔木或灌木,叶椭圆形,开白色或暗黄色小花,有特殊的香气,供观赏,亦可做香料,通称“木犀”;简称“桂”,如“金~”,“~子飘香”、“~轮”(月的别称,相传月中植桂花。亦称“桂魄”)。 姓。

辣:~辣。五~。 劳苦,艰难:~苦。~劳。 悲伤:~酸。 天干的第八位,用于作顺序第八的代称:~亥革命。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姜』

《廣韻》《集韻》《韻會》𠀤居良切,音疆。神農居姜水,以爲姓,其後爲齊甫,申呂,紀許,向芮。  又不姜,水名。 《山海經》不姜之水,黑水窮焉。 《柳宗元·天對》盈盈黑水,窮于不姜。 《集韻》同𧅁。

『桂』

《唐韻》古惠切《集韻》《韻會》涓惠切《正韻》居胃切,𠀤音昋。 《說文》江南木,百藥之長。 《禮·檀弓》草木之滋,薑桂之謂也。 《本草圖經》桂有三種:菌桂生交趾山谷,牡桂生南海山谷,桂生桂陽。 《爾雅·釋木》梫,木桂。 《蘇恭云》牡桂卽木桂也。 《離騷經》雜申椒與菌桂。  又《陶弘景·別錄》單名桂者,恐或是牡桂,人多呼丹桂,正謂皮赤爾。 《淮南·招隱士》桂樹叢生兮山之幽。  又桂林,郡名。 《史記·武帝紀》南取百越之地,以爲桂林、象郡。  又姓。 《姓苑》漢末,陽城炅橫四子避難,一居幽州,姓桂。

『余』

《唐韻》以諸切《集韻》《韻會》羊諸切《正韻》雲居切,𠀤音餘。 《說文》語之舒也。 《爾雅·釋詁》我也。  又四月爲余月。  又接余,荇菜也。  又《前漢·匈奴傳》單于衣繡,褡綺錦袷被各一,比余。 《註》比余,髮之飾也。  又姓。由余之後。  又《集韻》詳於切,音徐。余吾,水名。在朔方。  又《集韻》同都切,音徒。史記檮余,匈奴山名。  又于遮切,音邪。褒余,蜀地名。一作褒斜。 《漢陽厥𥓓》褒斜作褒余。  又叶演女切,音與。 《楚辭·九思》鷃雀列兮讙譁,雊𨿜鳴兮聒余。抱昭華兮寶車,欲衒鬻兮莫取。  又與餘同。 《周禮·地官》委人,凡其余聚以待頒賜。 《註》余同餘。 《唐韻》以諸切《集韻》《韻會》羊諸切《正韻》雲俱切,𠀤音余。 《說文》饒也。 《玉篇》殘也。 《廣韻》賸也。 《周禮·天官·冢宰》以九賦斂財賄。九曰幣餘之賦。 《鄭註》百工之餘。 《左傳·文元年》歸餘于終。  又《孟子》餘夫二十五畝。 《註》一夫,上父母,下妻子,以五口八口爲率。如有弟,是餘夫也。  又《周禮·地官·小司徒》凡國之大事,致民。大故,致餘子。 《註》餘謂羡也。鄭康成謂:餘子卿大夫之子,當守於王宮者也。 《左傳·宣二年》又宦其餘子。 《註》餘子,嫡子之母弟。  又國名。 《春秋·莊二年》夏公子慶父帥師伐於餘丘。 《註》於餘丘,國名。  又地名。 《左傳·昭二十二年》莒敗齊師于壽餘。  又舟名。 《左傳·昭十七年》楚大敗吳師,獲其乗舟餘皇。  又草名。 《山海經》招搖山有草,如韭,靑花,名祝餘,食之不飢。  又姓。晉有餘頠,餘文仲。  又梁餘、夫餘,俱複姓,見《姓譜》。  又《集韻》余遮切,音耶。 《莊子·讓王篇》其緒餘以爲國家。 《司馬彪註》緒餘,殘也。緒音奢,餘音耶。  又叶夷周切,音由。 《韓愈·駑驥詩》嘶鳴當大路,志氣若有餘。騏驥生絕域,自矜無匹儔。  又叶羊遇切,音裕。 《古詩》新人工織縑,故人工織素。織縑日一疋,織素五丈餘。 《正字通》按《周禮·地官·委人》凡其余聚以待頒賜,本作公,因聲近譌作余,故註云余當爲餘,謂縣都畜聚之物。據本註,餘不當作余。《正韻》四魚餘字註,引《周禮》餘亦作余。合余餘爲一,非。

『辛』

《唐韻》息鄰切《集韻》《韻會》斯人切《正韻》斯鄰切,𠀤音新。 《說文》秋時萬物成而熟,金剛味辛,辛痛卽泣出。 《徐曰》言萬物初見斷制,故辛痛也。 《書·洪範》金曰從革,從革作辛。 《白虎通》金味所以辛者,西方煞傷成物,辛所以煞傷之也,猶五味得辛乃委煞也。  又歲、月、日之名。 《爾雅·釋天》太歲在辛曰重光,月在辛曰塞。 《禮·月令》其日庚辛。 《註》辛之言新也。 《前漢·律歷志》悉新于辛。 《史記·律書》言萬物之辛生也。  又《正韻》葷味也。 《風土記》元旦,以蔥、蒜、韭、蓼、蒿芥,雜和而食之,名五辛盤,取迎新之意。  又股象也。 《說文》辛承庚,象人股。 《徐曰》辛漸揫斂,故象人股,漸焦殺也。  又養筋之味也。 《周禮·天官》以辛養筋。 《註》辛,金味,金之纏合異物似筋,人之筋亦纏合諸骨,故以辛養之也。  又《正韻》苦辛,取辛酸之意。 《李白詩》英豪未豹變,自古多艱辛。 《杜甫詩》生離與死別,自古鼻酸辛。  又高辛,古帝號。  又姓。 《史記·夏本紀贊》夏啟封支子于莘,因聲近攺爲辛。  又少辛,藥名。 《本草》卽細辛也。  又叶宵前切,音先。 《焦仲卿詩》奉事循公姥,進退敢自專。晝夜勤作息,伶俜縈苦辛。 《正字通》按《說文》徐註,泣出象股之說,與𨐌義反。壬癸繼辛,天道剝中有復,秋德義中寓仁,非偏屬斷制焦殺。徐曲附《說文》,非。  又《爾雅》重光𨐌,《史記》攺昭陽。昭陽癸,《史記》攺尚章。上章庚,《史記》攺商橫。當有譌誤。舊註:重光一曰昭陽,使不知者疑。《爾雅》歲陽在𨐌有二名,亦非。本作𨐌,《字彙》譌省作辛,與辛音愆字形相溷,尤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