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指安静舒适的住处。
泛指安静舒适的住处。
疏帘竹簟山茶碗,此是幽人安乐窝。(宋 辛弃疾《题鹤鸣亭》诗)
宋 邵雍《无名公传》:“所寝之室谓之安乐窝,不求过美,惟求冬暖夏凉。”
北宋学者邵雍隐居处。起初邵隐居苏门山(在今河南辉县)中,为其所居起名为“安乐窝”。后迁洛阳天津桥南,仍用此名。邵雍(1011-1077年)宋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等。少时随父迁到卫州共城(今河南辉县),居住在城西北苏门山。他学习极为刻苦,寒不升炉,暑不用扇,夜不就席,数年手不释卷。后以为应仿效古人,遍游四方。便越黄河、汾河,涉淮河、汉水,考察了齐、鲁、宋、郑等古国故城遗址,翻然而归。说是悟出了宇宙万物的本源,从此不再出游。回到共城后,从李之才学习《河图》、《洛书》等象数之学(企图用符号、形象和数字推测宇宙变化的一种学说)。晚年移居洛阳。邵雍反对王安石变法,司马光、富弼、吕公著等都与他交往密切,并为其购置一座庄宅。在“安乐窝”中,邵雍种植谷物,按时令耕作,可供衣食。早晨,烧上香,安闲而坐;晚上,斟酒自饮,微醉即止。兴之所致,还常常自吟自歌。春秋天,无风无雨时就坐着车子,由一人拉着到城中随意游玩。那些官宦人家和有地位、有声望的读书人都能识别他乘坐的车子的声音,争相出来迎接;就连小孩和杂役人员也都十分高兴,不称呼他的名字,而说“我家先生来了。”有时他在外住两天才回去,于是,爱管闲事的人就按照邵雍的住所,另外建造房子,供他外出游玩时住宿,名曰“行窝”。后人常以“安乐窝”比喻安逸舒适的住所和生活环境。 【出典】: 《宋史》卷427《道学传一·邵雍传》12727页:“富弼、司马光、吕公著诸贤退居洛中,雅敬雍,恒相从游,为市(购置;买)园宅。雍岁时耕稼,仅给衣食。名其居曰‘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旦则焚香燕坐,哺(bū逋,古时申时,即午后三时至五时)时酌酒三四瓯,微醺即止,常不及醉也,兴至辄哦(é俄,吟哦;低声地唱)诗自咏。春秋时出游城中,风雨常不出,出则乘小车,一人挽之,惟意所适。士大夫家识其车音,争相迎候,童孺厮隶皆欢相谓曰:‘吾家先生至也。’不复称其姓字。或留信宿乃去。好事者别作屋如雍所居,以候其至,名曰‘行窝’。” 【例句】: 宋·辛弃疾《题鹤鸣亭三首》其二:“疏帘竹簟(diàn殿。供坐卧用的竹席)山茶碗,此是幽人安乐窝。”又《洞仙歌·贤愚相去》:“羡安乐窝中泰和汤,更剧饮无过,半醺而已。” 宋·戴复古《访赵东野》:“四山便是清凉国,一室可为安乐窝。” 偏正 北宋邵雍隐居苏门山中,自号安乐先生,把住处称作“安乐窝”。见《宋史·邵雍传》。后以指舒适安逸的住处。宋·戴复古《访赵东野》诗:“四山便是清凉国,一室可为~。”△用于描写安逸生活。 【典源】《宋史·邵雍传》:“初至洛,蓬荜环堵,不芘风雨,躬樵爨以事父母,虽平居屡空,而怡然有所甚乐,人莫能窥也。……雍岁时耕稼,仅给衣食。名其居曰‘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 【今译】 宋代邵雍字尧夫,初至洛阳居住,住在草屋里,不蔽风雨,自己砍柴烧饭侍奉父母,虽然贫困,而怡然自乐。他将自己的住所称为“安乐窝”。 【释义】 后以此典借指安闲舒适的住处。 【典形】 安乐窝、尧夫安乐窝。 【示例】 〔安乐窝〕 宋·张炎《南楼令·有怀西湖》:“客里醉时歌,寻思安乐窝。买扁舟,重缉渔蓑。”元·关汉卿《四块玉·闲适》:“离了名利场,钻入安乐窝,闲快活。” 〔尧夫安乐窝〕 元·赵禹珪《雁儿落过清江引 ·美河南王》:“赛渊明五柳庄,胜尧夫安乐窝。”
平静,稳定:~定。~心。~宁。~稳。~闲。~身立命。~邦定国。 使平静,使安定(多指心情):~民。~慰。~抚。 对生活工作等感觉满足合适:心~。~之若素(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 没有危险,不受威协:平~。转危为~。 装设:~置。~家立业。 存着,怀着(某种念头,多指不好的):他~的什么心? 疑问词,哪里:~能如此? 姓。
欢喜,快活;快~。~境。~融融。~不可支。其~无穷。~观(精神愉快,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天(安于自己的处境而没有任何忧虑)。 使人快乐的事情:取~。逗~。 对某事甘心情愿:~此不疲。~善好(hào )施。 笑:这事太可~了。
声音,和谐成调的:音~。声~。~池。~音(有一定频率,和谐悦耳的声音)。~歌(❶音乐与歌曲;❷有音乐伴奏的歌曲)。~正(周代乐官之长)。~府(原是中国汉代朝廷的音乐官署,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诗歌和乐曲;后世把这类民歌或文人模拟的作品亦称作“乐府”)。 姓。
喜好、欣赏。用于文言文:知者~水,仁者~山。
地名用字:河北省乐亭、山东省乐陵。
禽兽或其他动物的巢穴,喻坏人聚居的地方:~巢。鸟~。贼~。 临时搭成的简陋的小屋:~棚。~铺。 喻人体或物体所占的位置:~子。挪个~儿。 洼陷的地方:酒~儿。心~儿。 弄弯,使曲折:把铁丝~过来。 藏匿犯法的人或东西:~主。~匪。~藏(cáng )。~脏。 郁积不得发作或发挥:~火。~心。~风。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於寒切,案平聲。 《說文》靜也,从女,在宀下。 《廣韻》徐也,止也。 《書·堯典》欽明文思安安。 《註》安安,自然性之也。 《益稷》安汝止。 《註》謂止於至善也。 又寧也,定也。 《書·臯陶謨》在知人,在安民。 《齊語》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 又危之對也。 《前漢·賈誼傳》置之安處則安,置之危處則危。 又佚樂也。 《禮·表記》君子莊敬日强,安肆日偸。 《左傳·僖二十三年》懷與安實敗名。 又《諡法》和好不爭曰安。 又何也。 《禮·檀弓》吾將安仰。 《楚辭·天問》九天之際,安放安屬。 又與焉同。 《正字通》安之於焉,猶何之於曷,音別義通。 又姓。 《風俗通》漢太守安成,唐安金藏。 又安期,安平,俱複姓。 又州名,春秋時鄖國,漢屬江夏郡,宋改爲安州。 又叶烏前切,音煙。 《詩·大雅》執訊連連,攸馘安安。 又叶於眞切,音因。 《蘇軾·李仲蒙哀辭》矯矯犖犖,自貴珍兮。欺世幻俗。內弗安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