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仁慈。指对敌人讲仁慈的可笑行为。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己。”弗听。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春秋时,宋襄公想扩大地盘,称霸诸侯,于公元前648年夏率军伐郑。郑向楚求援,楚乘虚出兵攻宋。十一月,宋楚两军在泓水遭遇。宋司马子鱼向宋襄公建议趁楚军半渡或既济而未成阵列出兵袭击可获全胜。但宋襄公欲行“仁义”,拒绝了子鱼的作战计划,结果被打得大败而逃。第二年宋襄公死去,宋国也从此一蹶不振。 “宋襄之仁”原本赞其临大事不忘大礼,宁可自国自身吃亏受难,是为褒义。《史记.宋微子世家》:“襄公既败子泓,而君子或以为多,伤中国阙礼义,褒之也,宋襄之有礼让也。”又以“宋襄之仁”用指对敌仁慈,结果使自己吃亏的教条主义者。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商丘市一带。 中国朝代名:南~。~代。~词。 响度单位,一宋约相当于人耳刚能听到的声音响度的一千倍,等于1000毫宋。 姓。
帮助,辅佐:~办。~理。~助。~赞(赞助)。 完成,相助而成:“葬定公,雨,不克~事”。 冲上:~陵。 上举,昂起:“臣闻交龙~首奋翼”。 高:“~岸夷涂。” 古同“攘”,扫除。 姓。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往,到:“吾欲~南海”。
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等:~义(①仁爱与正义;②通情达理,性格温顺,能为别人着想)。~爱。~政。~人志士(仁爱有节操的人)。~义礼智(儒家的伦理思想)。~至义尽。一视同~(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果核的最内部分或其他硬壳中可以吃的部分:核桃~儿。 姓。
《唐韻》《韻會》蘇統切《集韻》蘇綜切,𠀤音送。 《說文》居也,从宀从木。 《徐曰》木所以成室,以居人也。 又國名,微子所封地,卽閼伯之商丘。 《左傳·昭十七年》宋,大辰之虛也。 又州名,隋置宋爲應天府,今河南歸德府是也。 又姓。
『襄』《唐韻》《正韻》息良切《集韻》《韻會》思將切,𠀤音湘。 《說文》漢令:解衣而耕謂之襄。 又上也。 《書·堯典》懷山襄陵。 《註》包山上陵也。 又《臯陶謨》思曰:贊贊襄哉。 《疏》謂贊奏上古行事而言之也。 又除也。 《詩·鄘風》牆有茨,不可襄也。 又成也。 《左傳·定十五年》葬定公,雨,不克襄事,禮也。 又駕也。 《詩·鄭風》兩服上襄。 《註》上駕,馬之最良者也。 又《小雅》跂彼織女,終日七襄。 《箋》駕,謂更其肆也。從旦至暮七辰,辰一移,謂之七襄。 又《史記·諡法解》辟地有德曰襄,甲冑有勞曰襄。 又地名。 《史記·高祖功臣侯表》襄平。 《索隱曰》屬臨淮。 《後漢·郡國志》上黨郡襄垣。 又《廣韻》州名,本楚之西津,魏置襄陽郡,西魏攺襄州,因水立名。 《韻會》宋升襄陽府。 又姓。 《後漢·襄楷傳註》《風俗通》曰:襄姓,楚大夫襄老之後。 《說文》作𧞻。 又𦦶、𦦬。
『之』《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𠀤音枝。 《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玉篇》是也,適也,往也。 《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䰟氣,則無不之也。 又於也。 《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 《註》之,適也。 《朱傳》猶於也。 又語助辭。 《書·金縢》禮亦宜之。 《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 《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 又此也。 《詩·周南》之子于歸。 《註》之子,是子也。 又變也。 《易傳》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孫奕示兒編》之字訓變,左傳,遇觀之否。言觀變爲否也。 又至也。 《詩·鄘風》之死矢靡他。 又遺也。 《揚子·法言》或問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則載而惡乎之。曰:之後世君子。 《註》言行道者貴乎及身,乃載以遺後世。 又姓。出《姓苑》。 又《郝敬讀書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屬,地有所往,連屬之辭也。通作旃。 《詩·唐風》舍旃舍旃。 又《魏風》上愼旃哉。𠀤與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義互通。 又《韻補》叶職流切,音周。 《楚辭·九章》呂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飯牛。不逢堯舜與桓繆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 《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氣,焉本鳶,後人借爲助語,助語之用旣多,反爲所奪,又制字以別之,乃有芝字吁字鳶字。
『仁』《唐韻》如鄰切《集韻》《韻會》《正韻》而鄰切,𠀤音人。 《釋名》忍也。 《易·乾卦》君子體仁,足以長人。 《禮·禮運》仁者,義之本也,順之體也。得之者尊。 《程顥曰》心如穀種。生之性,便是仁。 又《方書》手足痿𤷒爲不仁。後漢班超妹昭,以兄老西域,請命超還漢土,上書云:兄年七十,兩手不仁。 又果核中實有生氣者亦曰仁。 又姓。 又《韻補》叶如延切,音然。 《歐陽修·送吳子京南歸詩》我笑謂吳生,爾其聽我言。顏回不貳過,後世稱其仁。 《六書正譌》元,从二从人。仁則从人从二。在天爲元,在人爲仁。人所以靈於萬物者,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