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子女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指子女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晋·陶潜《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凯风》寒泉之思,实钟厥心。”
《诗经 邶风 凯风》:“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诗经.邶风.凯风》:“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此是《凯风》之第三章。诗的大意是:哪里的泉水清且凉,寒泉就在浚城边。我母生有七个儿啊,娘的日子好辛酸。这首诗的主旨是:儿子感激母亲的辛劳抚育,自责不能安慰母心。 朱熹集传:“诸子自责。言寒泉在浚之下,犹能有所滋益于浚,而有子七人,反不能事母,而使母至于劳苦乎?于是乃微指其事,而痛自刻责,以感动其母心也。” 后因以“寒泉之思”用为孝子思恤其亲之典。 《三国志.蜀书.先主皇后传》:“今皇思夫人宜有尊号,以慰寒泉之思。”或称“寒泉之叹”,《文选》晋.潘安仁(岳)《寡妇赋》:“览寒泉之遗叹兮,咏蓼莪之余音。” 偏正 指子女思亲的孝心。语本《诗·邶风·凯风》:“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朱熹《集传》云:“诸子自责。言寒泉在浚之下,犹能有所滋益于浚,而有子七人,反不能事母,而使母至于劳苦乎?于是乃若微指其事,而痛自刻责,以感动其母心也。”《三国志·蜀书·先主甘皇后传》:“今皇思夫人宜有尊号,以慰~。”△褒义。多用在孝心方面。
冷,与“暑”相对:~冬。~色。~衣。~冽。~带。~战。~噤。~食(节名,在清明前一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不生火做饭,也有的地区把清明当作“寒食”)。~喧。~来暑往。唇亡齿~。 害怕:~心。 穷困,有时用作谦辞:~门。~伧。~舍。~窗(喻艰苦的学习环境)。~酸。~士(旧指贫穷的读书人)。
从地下流出的水源:~源。~瀑。甘~。温~。喷~。黄~(旧时称人死后所在的地方。亦作“九泉”)。 古代钱币的名称。 姓。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往,到:“吾欲~南海”。
想,考虑,动脑筋:~想(a.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b.想法,念头;c.思量)。~忖。~索。~维。沉~。寻~。见异~迁。 想念,挂念:~念。~恋。相~。 想法:~绪。~致(新颖独到的构思、意趣)。构~。 姓。
〔于~〕多胡须的样子,如“自捋颔下,则~~者如故矣”。
《唐韻》胡安切《集韻》《韻會》《正韻》河干切,𠀤音韓。 《說文》東也。本作𡫾。从人在宀下,从茻薦覆之,下有仌。仌,水也。隸省作寒。 《釋名》寒,捍也。捍,格也。 《玉篇》冬時也。 《易·繫辭》日月運行,一寒一暑。 《書·洪範》庶徴曰燠,曰寒。 《傳》煥以長物,寒以成物。 又司寒,水神。 《左傳·昭四年》黑牡秬黍,以享司寒。 《註》司寒,元冥,水神也。 又《周語》火見而淸風戒寒。 《荀悅·申鑒》下有寒民,則上不具服。 又窮窘也。 《史記·范睢傳》范叔一寒至此哉。 《宋史·𨻰同甫傳》畸人寒士皆賴之。 又國名,在北海,平壽縣東寒亭。 《史記·夏本紀》伯明氏之讒子寒浞封國。 又姓。漢博士寒朗。 又叶胡田切,音賢。 《楚辭·天問》何所冬暖,何所夏寒。焉有石林,何獸能言。 又叶側鄰切,音眞。 《歐陽修·答韓子華詩》俊乂沈下位,惡去善乃伸。家至與戸到,飽饑而衣寒。
『泉』《唐韻》疾緣切《集韻》《韻會》從緣切《正韻》才緣切,𠀤音全。 《說文》水原也。象水流成川形。 《易·蒙象》山下出泉。 又《爾雅·釋水》濫泉正出。正出,涌出也。沃泉縣出。縣出,下出也。氿泉穴出。穴出,仄出也。 又同出異歸曰肥泉。 《詩·衞風》我思肥泉,兹之永歎。 又醴泉。 《禮·禮運》天降膏露,地出醴泉。 又泉有光華曰榮泉。 《前漢·郊祀歌》食甘露,飮榮泉。 又瀑布曰立泉。 《班固·終南山賦》立泉落落。 又州名。 《廣輿記》周時爲七閩地,隋曰溫陵,唐曰泉州。 又天泉,星名。 《甘氏星經》天泉十星,在鼈東。一曰大海,主灌漑溝渠之事。 又龍泉,劒名。卽龍淵也。 《杜甫詩》三尺獻龍泉。 又姓。南史有泉企。 又貨泉,卽錢也。 《周禮·天官》外府掌布之出入。 《註》布,泉也。其藏曰泉,其行曰布,取名于水泉,其流行無不徧也。 又《地官·泉府註》泉,或作錢。 又《集韻》疾眷切,全去聲。義同。 又《韻補》叶才勻切,音秦。 《李尤·東觀銘》房闥內布,疏綺外陳。是謂東觀,書籍林泉。 《集韻》或作灥。 又𤽄、𤿁、𤆁。
『之』《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𠀤音枝。 《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玉篇》是也,適也,往也。 《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䰟氣,則無不之也。 又於也。 《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 《註》之,適也。 《朱傳》猶於也。 又語助辭。 《書·金縢》禮亦宜之。 《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 《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 又此也。 《詩·周南》之子于歸。 《註》之子,是子也。 又變也。 《易傳》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孫奕示兒編》之字訓變,左傳,遇觀之否。言觀變爲否也。 又至也。 《詩·鄘風》之死矢靡他。 又遺也。 《揚子·法言》或問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則載而惡乎之。曰:之後世君子。 《註》言行道者貴乎及身,乃載以遺後世。 又姓。出《姓苑》。 又《郝敬讀書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屬,地有所往,連屬之辭也。通作旃。 《詩·唐風》舍旃舍旃。 又《魏風》上愼旃哉。𠀤與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義互通。 又《韻補》叶職流切,音周。 《楚辭·九章》呂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飯牛。不逢堯舜與桓繆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 《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氣,焉本鳶,後人借爲助語,助語之用旣多,反爲所奪,又制字以別之,乃有芝字吁字鳶字。
『思』《廣韻》息兹切《集韻》《韻會》新兹切《正韻》息移切,𠀤音司。 《說文》睿也。 《書·洪範》思曰睿。 《六書總要》念也,慮也,繹理爲思。 又願也。 《詩·大雅》思皇多士。 《箋》願也。 《正義曰》以意之所思,必情之所願也。 又語巳辭。 《詩·周南》不可泳思。 又《大雅》神之格思。 又語起辭。 《詩·大雅》思齊太任。 又《魯頌》思樂泮水。 又《諡法》謀慮不愆曰思。 又州名。楚黔中地,唐置思州,以思邛水得名。 又姓。以諡爲氏,明有思志道。 又《廣韻》《集韻》《類篇》《韻會》𠀤相吏切,音四。 《揚雄·甘泉賦》儲精垂思。 又悲也。 《詩·小雅》䑕思泣血。 《註》思,去聲,䑕思,哀以思。言悲也。 又《書·堯典》欽明文思。 《註》道德純備謂之思。 《音義》思,息嗣反。 又如字。 又叶相居切,音須。 《徐幹·室思詩》妾身雖在遠,豈違君須臾。旣厚不中薄,想君時見思。 又叶桑才切,音腮。多鬚貌。 《左傳·宣二年》宋城者謳曰:于思于思,棄甲復來。 又念也。 《易·咸卦》憧憧往來,朋從爾思。 《詩·邶風》莫往莫來,悠悠我思。 《說文》从心囟聲。囟頂門骨空,自囟至心,如絲相貫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