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寒冷而靠着火取暖的人。
因为寒冷而靠着火取暖的人。
冷,与“暑”相对:~冬。~色。~衣。~冽。~带。~战。~噤。~食(节名,在清明前一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不生火做饭,也有的地区把清明当作“寒食”)。~喧。~来暑往。唇亡齿~。 害怕:~心。 穷困,有时用作谦辞:~门。~伧。~舍。~窗(喻艰苦的学习环境)。~酸。~士(旧指贫穷的读书人)。
另外加上,随带着:~体。~件。~带(a.另外有所补充的;b.非主要的)。~庸。~会(a.把不相关连的事勉强拉到一起,如“牵强~~”;b.组织文章、布局谋篇、命意修辞等创作活动,如“精思~~,十年乃成”)。~赘悬疣。 同意,赞同:随声~和。~议。 捎带:“一男~书至”。 靠近:~近。~耳低言。 依从:依~。归~。趋炎~势。
燃烧,物质燃烧时所发出的光和焰:~力。~烛。~源。~焰。烟~。~中取栗(喻为别人冒险出力,而自己吃亏上当,毫无所获)。 紧急:~速。十万~急。 指枪炮弹药等:~药。~炮。 发怒,怒气:~暴。~性。 中医指发炎、红肿、烦躁等的病因:肝~。毒~攻心。 形容红色的:~红。~腿。 古代军队组织,一火十个人。 姓。
用在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词组后,并与其相结合,指人、指事、指物、指时等:读~。作~。二~必居其一。来~。 助词,表示语气停顿并构成判断句的句式:陈胜~,阳城人也。 这,此(多用在古诗词曲中):~个。~回。~番。~边走。
《唐韻》胡安切《集韻》《韻會》《正韻》河干切,𠀤音韓。 《說文》東也。本作𡫾。从人在宀下,从茻薦覆之,下有仌。仌,水也。隸省作寒。 《釋名》寒,捍也。捍,格也。 《玉篇》冬時也。 《易·繫辭》日月運行,一寒一暑。 《書·洪範》庶徴曰燠,曰寒。 《傳》煥以長物,寒以成物。 又司寒,水神。 《左傳·昭四年》黑牡秬黍,以享司寒。 《註》司寒,元冥,水神也。 又《周語》火見而淸風戒寒。 《荀悅·申鑒》下有寒民,則上不具服。 又窮窘也。 《史記·范睢傳》范叔一寒至此哉。 《宋史·𨻰同甫傳》畸人寒士皆賴之。 又國名,在北海,平壽縣東寒亭。 《史記·夏本紀》伯明氏之讒子寒浞封國。 又姓。漢博士寒朗。 又叶胡田切,音賢。 《楚辭·天問》何所冬暖,何所夏寒。焉有石林,何獸能言。 又叶側鄰切,音眞。 《歐陽修·答韓子華詩》俊乂沈下位,惡去善乃伸。家至與戸到,飽饑而衣寒。
『附』《廣韻》《集韻》《韻會》𠀤符遇切,音駙。 《玉篇》依也,近也,著也。 《廣韻》寄附。 《集韻》托也。 《易·剝卦》山附于地。 《禮·樂記》附親萬民也。 《周禮·地官·大司徒》其附于𠛬者,歸于士。 《註》附,麗也。 《孟子》附於諸侯曰附庸。 又《玉篇》附,益也。 《論語》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爲之聚斂,而附益之。 《前漢·諸侯王表》設附益之法。 《註》封諸侯過限,曰附益。◎按《說文》附益作坿字,泥。 又《廣韻》姓也。晉有附都。 又轉附,山名。 《孟子》吾欲觀於轉附朝儛。 又附耳,星名。 《史記·天官書》畢曰罕車,其大星旁小星爲附耳。 又高附,國名。 《後漢·西域傳》高附國,在大月氏西南,亦大國也。 又附子,藥名。 《前漢·外戚傳》卽擣附子,齎入長定宮。 又與祔通。 《禮·雜記》大夫附于士。 《註》附,讀爲祔,祔祭也。 又《唐韻》符又切《集韻》扶富切,𠀤音覆。 《說文》附婁,小土山也。 又《夏侯惠·景福殿賦》曾櫨外關,榱桷內附。或因勢以連接,或邪詭以盤構。 又《集韻》薄口切,音瓿。 《玉篇》附婁,今作培。 《集韻》或作㟝㟊。 又與胕通。親戚曰肺附。 《前漢·劉向傳》臣幸託肺附。 又《集韻》芳無切,音敷。古孚字。卵孚也。註詳子部四畫。 又叶音府。 《詩·大雅》予曰有疏附,予曰有先後,予曰有奔奏,予曰有禦侮。後叶下五反,奏叶宗五反。
『火』《唐韻》《集韻》呼果切《韻會》《正韻》虎果切,𠀤貨上聲。 《說文》火,燬也。南方之行炎而上。象形。 《釋名》火化也,消化物也。亦言毀也,物入中皆毀壞也。 《玉篇》𤆄者,化也,隨也,陽氣用事萬物變隨也。 《古史考》燧人氏初作火。 《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 又星名。 《書·堯典》日永星火。 《傳》火,蒼龍之中星。 又大火,鶉火,辰次之名。 又《禮·王制》昆蟲未蟄,不以火田。 《前漢·成帝紀》火耕水耨。 又《周禮·夏官·司爟》變國火以救時疾。 《註》春取楡柳之火,夏取棗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 《論語》鑽燧改火。 又盛陽曰炎火。 《詩·小雅》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傳》炎火,盛陽也。 《箋》螟螣之屬,盛陽氣嬴則生之。明君爲政,田祖之神不受此害,持之付與炎火,使自消亡。 又官名。 《左傳·昭十七年》炎帝氏以火紀,故爲火師,而火名。 《疏》春官爲大火。夏官爲鶉火,秋官爲西火,冬官爲北火,中官爲中火。 又《春秋·宣十六年》成周宣榭火。 《左傳》人火也。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災。 又《南史·齊武帝紀》魏地謠言,赤火南流,有沙門從北齎此火至,色赤而微,云以療疾貴賤爭取之,多得其驗,咸云聖火。 又《唐書·兵志》府兵,十人爲火,火有長。彍騎,十人爲火,五火爲團。 《通典·兵制》五人爲烈,烈有頭目,二烈爲火,立火子,五火爲隊。 又《司馬法》人人正正,辭辭火火。 《註》言一火與一火猶人人殊之人人也。卽俗謂火伴。 《古木蘭詩》出門看火伴。 又人身有火。 《本草綱目》心藏神爲君火。包絡爲相火。 又隂火,海中鹽氣所生。凡海水遇隂晦,波如然火,有月卽不復見。 《木華·海賦》隂火潛然。 又山名。 《山海經》崑崙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 又《正字通》陸游曰:火山軍,其地鋤深,則有烈燄,不妨耕種。 又井名。 《左思·蜀都賦》火井沈熒於幽泉。 《註》火井,在臨邛縣。欲出其火,先以家火投之,須臾隆隆如雷聲,焰出通天,光輝十里,以筒盛接,有光無灰。 又寒火。 《抱朴子·地眞篇》南海蕭丘,火春生秋滅。生木小,焦黑。 又火傳。 《莊子·養生主》指窮放爲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又南方有食火之國,其人能食火炭。 又《爾雅·釋魚》十龜,一曰火龜。 《疏》龜生火中者。 又火䑕。 《山海經》火山國,其山雖霖,雨火常燃,火中白䑕,時出山邊求食,人捕得之,以毛作布,名火澣布。 又姓。 《明紀事本末》火濟,從諸葛亮南征孟獲有功,封羅甸國王。 《正字通》洪武時,翰林火原潔。 又《廣東通志》古人一年四時改火。今瓊州西鄕音謂一年爲一火,火音微。東鄕人謂一年爲喜,或爲之化,乃喜之變音。 又叶虎洧切《詩·豳風》七月流火,八月萑葦。◎按唐韻正:火,古音毀,轉聲則爲喜,故灰字从火得聲。而左傳襄三十年:或叫于宋太廟,曰:譆譆出出,鳥鳴于亳社。如曰譆譆,則爲火之徵也。是直以爲火當讀作毀,非止叶音矣。 又叶後五切。 《韓愈·元和聖德詩》施令酬功,急疾如火。天地中閒,莫不順序。 又叶虎何切。 《莊子·外物篇》利害相摩生火寔多,衆人焚和,月固不勝火。 《韻會小補》今人謂兔岐脣曰火。蓋古音也。 《集韻》或作灬。
『者』《廣韻》章也切《集韻》《韻會》《正韻》止野切,𠀤音赭。 《說文》別事詞也。从白𣥐聲。𣥐,古文旅字。 《韻會》今作者。 《玉篇》語助也。 《增韻》又卽物之辭,如彼者,如此者。 《易·乾卦》元者,善之長也。 又《增韻》又此也。凡稱此箇爲者箇是也。今俗多用這字,這乃魚戰切,迎也。 又《韻補》叶掌與切。 《史記·秦始皇紀》人迹所至,無不臣者。 《註》索隱曰:者,協音渚。 《楚辭·九歌》搴芳洲兮杜若,將以遺乎遠者。時不可以驟得,聊逍遙兮容與。 《韻會》者,古文渚字,故从旅聲。後人以者添水作渚,以別者也之者,故者但爲語助。 又叶阻可切。 《繆襲·挽歌》形容稍銷歇,齒髮行當墮。自古皆有然,誰能離此者。 又叶之戈切。 《韓愈·盧氏墓銘》命不侔身,兹其奈何。刻名墓石,以告觀者。 又《韻會》說文从白,當作者,今作者。◎按說文在白部,今从正字通倂入。者或从白𣏔聲。𣏔,古文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