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簿公堂


   簿:文状、起诉书之类;对簿:受审问;公堂:旧指官吏审理案件的地方。在法庭上受审问。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duì bù gōng táng
成语注音 ㄉㄨㄟˋ ㄅㄨˋ ㄍㄨㄥ ㄊㄤˊ
成语简拼 dbgt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對簿公堂
成语英文 confront somebody before a court of law
成语结构  紧缩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簿:文状、起诉书之类;对簿:受审问;公堂:旧指官吏审理案件的地方。在法庭上受审问。


近义词



成语示例


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中册:“这一趟回去,说不定要对簿公堂。”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史记·李将军列传》:“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


成语典故

述补 指在法庭上受审或对质。语本《史记·李将军列传》:“大将军(卫青)使长史急责广(李广)之幕府对簿。”何满子《笔名谈屑》:“现在中国人又爱打官司,动不动就是诽谤罪、侵害名誉权罪什么的要人去~。”△用于诉讼方面。也作“对簿公庭”。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本子,册籍:~册。~记。~籍。~录。 古代称公文、案卷:对~公堂。 古代的仪仗侍从:~伍。卤~(古代帝王、后妃、王公大臣外出时的仪仗队。次序排列严格并明文著之于簿籍)。 笏。

同“箔”,养蚕席。

正直无私,为大家利益:~正。~心。大~无私。 共同的,大家承认的:~理。~式。~海。~制。 国家,社会,大众:~共。~安(社会整体的治安)。~众。~民。~论(公众的评论)。 让大家知道:~开。~报。~然。 封建制度最高爵位:三~(中国周代指“太师”、“太傅”、“太保”;西汉指“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子。~主。 敬辞,尊称男子:海~。包~。诸~(各位)。 雄性的:~母。~畜。 对长辈和年老人的称呼:~~。外~(外祖父)。 姓。

正房,高大的房子:~屋。~客。~倌。礼~。澡~。 同祖父的亲属关系:~房。~兄弟。 旧时官吏审案办事的地方:大~。公~。过~。 量词:上了一~课。一~家具。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簿』

《廣韻》《正韻》裴古切《集韻》《韻會》伴姥切,𠀤音部。籍也。 《孟子》先簿正祭器。 《史記·張釋之傳》上問上林尉諸禽獸簿。 《前漢·食貨志》與郡縣通姦,多張空簿。 《註》師古曰:簿,計簿也。  又笏也。 《蜀志》秦密見太守,以簿擊頰。 《註》簿,手版也。  又車駕法從次第爲鹵簿。 《史記·黥布傳》布常爲軍鋒。 《註》索隱曰:《漢書》作楚軍前簿。簿者,鹵簿。  又百官皆有鹵簿,各分差等。 《梁書·王僧孺傳》道遇中丞鹵簿,驅廹溝中。  又主簿,官名。 《漢官儀》主簿,主縣之簿書。  又領也。 《荀子·正名篇》五官簿之而不知。  又《集韻》伯各切,音博。迫也。  又《廣韻》傍各切《集韻》《韻會》白各切《正韻》弼角切,𠀤音薄。蠶具。或作𥴮。  又同箔,簾也。  又《類篇》弼碧切。壁柱。

『公』

《唐韻》《正韻》古紅切《集韻》《韻會》沽紅切,𠀤音工。 《說文》平分也。从八从厶。八,猶背也。厶音私。 《韓非曰》自營爲厶,背厶爲公。 《徐曰》會意。 《爾雅·釋言》無私也。 《書·周官》以公滅私,民其允懷。  又《玉篇》方平也,正也,通也。  又《禮·禮運》大道之行,天下爲公。 《註》公猶共也。  又爵名,五等之首曰公。 《書·微子之命》庸建爾于上公。  又三公官名。 《韻會》周太師,太傅,太保爲三公。漢末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爲三公。東漢太尉,司徒,司空爲三公。  又官所曰公。 《詩·召南》退食自公。  又父曰公。 《列子·黃帝篇》家公執席。 《前漢·郊祀志》天子爲天下父,故曰鉅公。  又婦謂舅曰公。 《前漢·賈誼策》與公倂倨。  又尊稱曰公。 《賈誼策》此六七公皆亡恙。  又相呼曰公。 《史記·毛遂傳》公等碌碌。  又事也。 《詩·召南》夙夜在公。 《註》夙夜在視濯垢饎爨之事。  又星名。 《隋書·天文志》七公七星,在招搖東,天之相也。  又姓。 《韻會》漢有公儉。  又諡法,立志及衆曰公。  又與功通。 《詩·小雅》以奏膚公。 《大雅》王公伊濯。  又《集韻》諸容切,音鐘。同妐。夫之兄爲兄妐。一曰關中呼夫之父曰妐。或省作公。通作鍾。  又《韻補》叶姑黃切,音光。 《東方朔·七諫》邪說飾而多曲兮,正法弧而不公。直士隱而避匿兮,讒諛登乎明堂。

『堂』

《唐韻》《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徒郞切,音唐。 《說文》殿也。正寢曰堂。 《釋名》高顯貌。 《演義》當也,謂當正向陽之宇也。 《詩·豳風》躋彼公堂。  又明堂,王者朝諸侯之宮。 《禮·明堂位》明堂也者,明諸侯之尊𤰞也。 《前漢·郊祀志》武帝元封元年,濟南人公玉帶上黃帝時明堂圖。  又堂室。 《爾雅·釋宮》古者有堂,自半巳前虛之,謂之堂,半巳後實之,謂之室。  又官署。 《漢官儀》黃門有畫堂之署,中書省玉堂。 《揚雄·解嘲》歷金門,上玉堂。今翰林院亦曰玉堂。 《唐書·百官志》初三省議事于門下之政事堂,其後裴炎遷于中書省。  又戸部有考堂,天下歲會計處。  又《吳郡國志》郡太守堂,乃春申君子假君之故宅。數失火,以雌黃塗之乃止,故郡治曰黃堂。 《呂氏春秋》宓子賤鳴琴而單父治,故縣治曰琴堂。  又堂堂,盛也,正也。 《論語》堂堂乎張也。 《淮南子·兵略訓》堂堂之陣 又衆笑曰哄堂。 《因話錄》御史有臺院、殿院、察院,一人知雜事,名雜端。公堂會食皆絕笑,左右不可忍,雜端笑而三堂皆笑,遂謂哄堂。  又佛堂曰鴈堂。 《釋氏要覽》毗舍離爲佛作堂,形如鴈字,因名。 文巫祭。 《周禮·春官》男巫冬堂,贈無方無算。 《註》冬歲之窮,設祭于堂,贈送萬鬼也。  又地名。 《詩·鄘風》望楚與堂。 《註》楚,楚丘。堂,丘之旁邑。  又山之寬平處曰堂。 《詩·秦風》終南何有,有紀有堂。  又姓。 《韓詩外傳》堂衣若扣孔子之門。  又複姓。漢儒高堂生,唐貞觀詔從祀。  又叶徒紅切,音同。 《屈原·九歌》魚鱗屋兮龍堂,紫貝闕兮珠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