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陵匍匐


   寿陵:古燕国地名;匍匐:伏地而行。比喻模仿别人不到家,反而连自己原来所会的东西也忘掉了。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shòu líng pú fú
成语注音 ㄕㄡˋ ㄌ一ㄥˊ ㄆㄨˊ ㄈㄨˊ
成语简拼 slpf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壽陵匍匐
成语英文 study from others on halfway and thus lose one's own strongness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寿陵:古燕国地名;匍匐:伏地而行。比喻模仿别人不到家,反而连自己原来所会的东西也忘掉了。



成语示例


寿陵匍匐,非复邯郸之步;里丑捧心,不关西施之颦矣。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杂文》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杂文》:“可谓寿陵匍匐,非复邯郸之步。”


成语典故

同“寿陵失步”。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杂文》:“可谓寿陵匍匐,非复邯郸之步。” 见“寿陵失步”。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杂文》:“杜笃、贾逵之曹,刘珍、潘勗之辈,欲穿明珠,多贯鱼目。可谓~,非复邯郸之步。”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大土山:山~。丘~。~谷迁变(简作“陵谷”)。 高大的坟墓:~园。~墓。~寝。 古同“凌”,侵犯,欺侮。

〔~匐〕a.爬,手足并行,如“~~前进”;b.竭力,如“凡民有丧,~~救之”;c.趴,如“有些植物的茎~~在地面上”。均亦作“匍伏”。

〔匍~〕见“匍”。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陵』

《唐韻》力膺切《集韻》《韻會》閭承切,𠀤音凌。 《爾雅·釋地》大阜曰陵。 《釋名》陵,崇也,體崇高也。 《書·堯典》蕩蕩懷山襄陵。  又《爾雅·釋丘》後高陵丘。 《又》如陵陵丘。  又東陵,地名。 《書·禹貢》過九江,至于東陵。  又《玉篇》冢也。 《齊語》陵爲之終。 《註》以爲葬也。  又《玉篇》犯也。 《廣韻》侮也,侵也。 《易·賁象》永貞之吉,終莫之陵也。 《書·畢命》以蕩陵德。 《傳》陵,邈也。 《禮·學記》不陵節而施之謂孫。 《註》陵,躐也。  又《荀子·宥坐篇》百仞之山,任負車登焉,何則陵遲故也。 《註》王肅曰:陵遲,陂阤也。 《史記·平準書》選舉陵遲。 《前漢·成帝紀》日以陵夷。  又《玉篇》慄也。  又馳也。  又草名。 《爾雅·釋草》苕,陵苕。 《註》一名陵時。  又淬也。 《荀子·君道篇》兵刃不待陵而勁。  又《荀子·致仕篇》凡節奏欲陵,而生民欲寬。 《註》峻也。  又州名。 《唐書·地理志》劒南道陵州仁壽郡。  又姓。 《正字通》永樂中濼州同知陵茂,高郵人。  又《廣韻》漢複姓六氏,吳季子之後有延陵氏,高士傳有於陵子仲,戰國策有安陵丑,呂氏春秋有鉛陵卓子,漢有高陵顯,秦高陵君之後,楚有公子,食采於鄧陵,後以爲氏。  又叶力中切,音隆。 《胡廣·侍中箴》國有學校,侯有泮宮。各有攸敎,德用不陵。  又叶落胡切,音盧。 《柳宗元·佩韋賦》雲岳岳而專强兮,果黜志而乖圖。咸觸屛以拒訓兮,肆隕越而就陵。  又與鯪同。 《楚辭·天問》陵魚何所。一作鯪。  又與凌通。 《史記·秦始皇紀》陵水經地。 《註》正義曰:陵作凌,歷也。 《玉篇》或作𠡭。 《𥡆天子傳》作䧙。

『匍』

《唐韻》《正韻》薄胡切《集韻》《韻會》蓬晡切,𠀤音蒲。 《說文》手行也。从勹,甫聲。 《玉篇》匍,匐伏也。手行盡力也,顚蹶也。餘詳匐字註。  又《集韻》馮無切,音扶。義同。 《集韻》或作扶。○按此字下《正字通》尚有訇字,己入言部,重出,今刪。

『匐』

《唐韻》蒲北切《集韻》《韻會》鼻墨切《正韻》步黑切,𠀤音蔔。 《說文》伏地也。从勹,畐聲。 《詩·大雅》誕實匍匐。 《註》兒以手行也。  又盡力奔趨往也。 《詩·邶風》凡民有喪,匍匐救之。 《箋》盡力也。  又作服。 《史記·范雎傳》膝行蒲服。 《前漢·霍光傳》扶服叩頭。  又作伏。 《前漢·韓信傳》俛出袴下,蒲伏。  又《集韻》步木切,音僕。義同。 《集韻》或作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