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防火灾而筑的夹层砖墙。 郭沫若 《南昌之一夜》:“江岸上骈列着一些大户人家,围着很高的封火砖墙。”
为防火灾而筑的夹层砖墙。 郭沫若 《南昌之一夜》:“江岸上骈列着一些大户人家,围着很高的封火砖墙。”
密闭,使跟外面隔绝:~闭。密~。~口。~存。~条。~贮。~面。~底。~锁。~顶。冰~雪飘。~山育林。 用来装信、钱等物的纸套:信~。赏~。 帝王把土地或爵位给予亲属或臣僚:~侯。~君(领有封地的贵族)。~邑。~拜(拜官授爵)。~典。~建。 疆界:~疆。~域。~界。 限制:故步自~。 帝王筑坛祭天:~禅(祭天为“封”,祭地为“禅”)。 量词,用于装封套的东西:一~信。 姓。
燃烧,物质燃烧时所发出的光和焰:~力。~烛。~源。~焰。烟~。~中取栗(喻为别人冒险出力,而自己吃亏上当,毫无所获)。 紧急:~速。十万~急。 指枪炮弹药等:~药。~炮。 发怒,怒气:~暴。~性。 中医指发炎、红肿、烦躁等的病因:肝~。毒~攻心。 形容红色的:~红。~腿。 古代军队组织,一火十个人。 姓。
用土坯烧制而成的建筑材料:~坯。~瓦。~砚(制成的砚)。 形状像砖的东西:茶~。冰~。
用砖石等砌成承架房顶或隔开内外的建筑物:砖~。土~。院~。城~。~垣。~头。~头草。铜~铁壁。 门屏:萧~(喻内部,如“祸起~~”)。 古代出殡时张于棺材周围的帏帐。
《唐韻》府容切《集韻》《韻會》方容切,𠀤音崶。 《說文》爵諸侯之土也。从之从土从寸。 《徐曰》各之其土也,寸守其法度也。本作封,隸作封,从圭所執也。 《周禮·春官·大宗伯》王大封,則告后土。 《註》封,土地之事也。 又《大戴禮》五十里而封。 又《前漢·𠛬法志》同十爲封,封十爲畿,畿方千里。 又封疆之官曰封人。 《周禮·地官》封人掌設王之社壝,爲畿封而樹之。 又《大司徒之職》凡造都鄙,制其地域,而溝封之。 《註》封,起土界也。土在溝上謂之封,封上樹木以爲固也。 又大也。 《詩·商頌》封建厥福。 《書·舜典》封十有二山。 《孔傳》封,大也。每州之名山殊大者,以爲其州之鎮。 又封禪,祭名。積土增山曰封,爲墠祭地曰禪。 《孝經緯》封於泰山,禪於梁甫。 《白虎通》王者封禪以告太平。金泥銀繩,封以印璽。孔子登泰山,觀易姓而王可得而數者,七十餘封是也。 又聚土曰封。 《周禮·地官·冢人》以爵等爲丘封之度與樹數。 又培也。 《吳語》封殖越國。 《註》壅本曰封。 又富厚也。 《史記·貨殖傳》無秩祿之奉,爵邑之入,而樂與之比者,命曰素封。 又凡專利自私曰封。 《詩·周頌》無封靡于爾邦。 《禮·王制》名山大澤不以封。 《鄭註》與民同財,不得障管也。 又緘也。漢制,奏事皁囊封板,以防宣泄,謂之封事。 又《前漢·平帝紀》諸乗傳者,持尺五木傳信,封以御史大夫印。 又國名。 《禮·明堂位》封父龜。 《註》封父,國也。 又州名。蒼梧郡地,隋爲封州。 又姓。黃帝時有封鉅。 又賁氏改封氏。 又穿封,複姓。 又土精。 《白澤圖》物如小兒手,無指,名封。食之多力。 又封豕,大豕名。 又去聲。 《廣韻》芳用切,音葑《書·蔡仲之命》往卽乃封。徐邈讀。 又叶府良切,音方。 《韓愈·李道古銘》本支于今,其尚有封。叶下亡。封字从𡉚从寸作。
『火』《唐韻》《集韻》呼果切《韻會》《正韻》虎果切,𠀤貨上聲。 《說文》火,燬也。南方之行炎而上。象形。 《釋名》火化也,消化物也。亦言毀也,物入中皆毀壞也。 《玉篇》𤆄者,化也,隨也,陽氣用事萬物變隨也。 《古史考》燧人氏初作火。 《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 又星名。 《書·堯典》日永星火。 《傳》火,蒼龍之中星。 又大火,鶉火,辰次之名。 又《禮·王制》昆蟲未蟄,不以火田。 《前漢·成帝紀》火耕水耨。 又《周禮·夏官·司爟》變國火以救時疾。 《註》春取楡柳之火,夏取棗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 《論語》鑽燧改火。 又盛陽曰炎火。 《詩·小雅》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傳》炎火,盛陽也。 《箋》螟螣之屬,盛陽氣嬴則生之。明君爲政,田祖之神不受此害,持之付與炎火,使自消亡。 又官名。 《左傳·昭十七年》炎帝氏以火紀,故爲火師,而火名。 《疏》春官爲大火。夏官爲鶉火,秋官爲西火,冬官爲北火,中官爲中火。 又《春秋·宣十六年》成周宣榭火。 《左傳》人火也。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災。 又《南史·齊武帝紀》魏地謠言,赤火南流,有沙門從北齎此火至,色赤而微,云以療疾貴賤爭取之,多得其驗,咸云聖火。 又《唐書·兵志》府兵,十人爲火,火有長。彍騎,十人爲火,五火爲團。 《通典·兵制》五人爲烈,烈有頭目,二烈爲火,立火子,五火爲隊。 又《司馬法》人人正正,辭辭火火。 《註》言一火與一火猶人人殊之人人也。卽俗謂火伴。 《古木蘭詩》出門看火伴。 又人身有火。 《本草綱目》心藏神爲君火。包絡爲相火。 又隂火,海中鹽氣所生。凡海水遇隂晦,波如然火,有月卽不復見。 《木華·海賦》隂火潛然。 又山名。 《山海經》崑崙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 又《正字通》陸游曰:火山軍,其地鋤深,則有烈燄,不妨耕種。 又井名。 《左思·蜀都賦》火井沈熒於幽泉。 《註》火井,在臨邛縣。欲出其火,先以家火投之,須臾隆隆如雷聲,焰出通天,光輝十里,以筒盛接,有光無灰。 又寒火。 《抱朴子·地眞篇》南海蕭丘,火春生秋滅。生木小,焦黑。 又火傳。 《莊子·養生主》指窮放爲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又南方有食火之國,其人能食火炭。 又《爾雅·釋魚》十龜,一曰火龜。 《疏》龜生火中者。 又火䑕。 《山海經》火山國,其山雖霖,雨火常燃,火中白䑕,時出山邊求食,人捕得之,以毛作布,名火澣布。 又姓。 《明紀事本末》火濟,從諸葛亮南征孟獲有功,封羅甸國王。 《正字通》洪武時,翰林火原潔。 又《廣東通志》古人一年四時改火。今瓊州西鄕音謂一年爲一火,火音微。東鄕人謂一年爲喜,或爲之化,乃喜之變音。 又叶虎洧切《詩·豳風》七月流火,八月萑葦。◎按唐韻正:火,古音毀,轉聲則爲喜,故灰字从火得聲。而左傳襄三十年:或叫于宋太廟,曰:譆譆出出,鳥鳴于亳社。如曰譆譆,則爲火之徵也。是直以爲火當讀作毀,非止叶音矣。 又叶後五切。 《韓愈·元和聖德詩》施令酬功,急疾如火。天地中閒,莫不順序。 又叶虎何切。 《莊子·外物篇》利害相摩生火寔多,衆人焚和,月固不勝火。 《韻會小補》今人謂兔岐脣曰火。蓋古音也。 《集韻》或作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