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看在眼里。
阿来《尘埃落定》第二章:“他们徒劳无功的努力都被我尽收眼底。”
完毕:用~。说不~。取之不~。 达到极端:~头。山穷水~。~情。自~(自杀)。 全部用出,竭力做到:~心。~力。~瘁。~职。~忠。~责。人~其才。物~其用。 都,全:~然。~是白的。~收眼底。~释前嫌。
极,最:~底下。 力求达到最大限度:~量(liàng )。~管。 都,全。
接到,接受:~发。~信。~支。~讫。~益。 藏或放置妥当:这是重要东西,要~好了。 割断成熟的农作物:~割。~成。麦~。 招回:~兵。~港。 聚,合拢:~容。~理。~集。 结束:~尾。~煞。~盘。 逮捕,拘押:~捕。~监。~押。~审。 约束,控制(感情或行动):~束。~心。~伏(亦作“收服”)。
人和动物的视觉器官:~睛。~底。~力。~色。~神。~帘。~目。~疾手快。 见识,对事物的看法:~光远大。~界开阔。 孔洞,窟窿:炮~。针~儿。泉~。 关节,要点:节骨~儿。字~儿。 戏曲中的节拍:一板三~。 当前:~前利益。~下。 量词:一~井。 围棋术语,一方子中所留的空儿,在这个空儿中对方不能下成活棋。
最下面的部分:~层。~座。~下(➊下面;➋以后)。海~。~肥。 末了:年~。月~。到~。 根基,基础,留作根据:刨根问~。~蕴。~稿。~版。 图案的基层:白~蓝花的瓶子。 何,什么:~事伤感。 古同“抵”,达到。
同“的”。
《正字通》俗盡字,詳皿部盡字註。 《唐韻》《正韻》慈忍切《集韻》《韻會》在忍切,𠀤秦上聲。 《說文》器中空也。 《小爾雅》止也。 《玉篇》終也。 《廣韻》竭也。 《集韻》悉也。 《易·繫辭》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左傳·哀元年》去惡莫如盡。 《穀梁傳·定十年》孔子歷階而上,不盡一等。 《禮·曲禮》君子不盡人之歡。 《中庸》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 《史記·禮書》明者,禮之盡也。 《荀子·正名篇》欲雖不可盡,可以近盡也。 《註》適可而止也。 又《韓鄂歲華紀麗》大酺小盡。 《註》月三十日爲大盡,二十九日爲小盡。 又姓。見《萬姓統譜》。 又《唐韻》《正韻》卽忍切《集韻》《韻會》子忍切,𠀤津上聲。 《類篇》極也。 《正韻》盡之也。 《書·康誥》往盡乃心。 《詩·小雅》孔惠孔時,維其盡之。 《左傳·閔二年》晉侯使太子申生伐東山皋落氏,曰:盡敵而反。 《禮·樂記》殷周之𣠋盡矣。 又《韻會》皆也。 《左傳·昭二年》韓宣子曰:周禮盡在魯矣。 又《類篇》任也。 《增韻》縱令也。 《左傳·文十四年》公子商人,盡其家貸於公。 《禮·曲禮》虛坐盡後,食坐盡前。俗作儘。 又盡盡,極視盡物之貌。 《荀子·非十二子篇》學者之嵬盡盡然,盱盱然。 又《韻會》徐刃切《正韻》齊進切,𠀤秦去聲。亦竭也。 《周語》齊國佐其語盡。 《註》盡其心意,善惡褒貶,無所諱也。 《世說新語》可以累心處都盡。 《註》盡,猶空也。 《字彙》同盡。
『收』《唐韻》式周切《集韻》尸周切,𠀤音荍。 《說文》捕也。 《五經文字》作収,訛。 《詩·大雅》此宜無罪,女反收之。 《傳》收,拘收也。 又《詩·周頌》我其收之。 《傳》收,聚也。 又《禮·玉藻》有事則收之。 《疏》當有事之時,則收斂之。 又《左傳·襄二十七年》何以恤我,我其收之。 《註》收,取也。 又《戰國策》秦可以少割而收害也。 《註》收,猶息也。 又《博雅》收,振也。 《中庸》振河海而不洩。 《朱傳》振,收也。 又車軫也。 《詩·秦風》小戎俴收。 《傳》收,軫也。 又夏冠名。 《儀禮·士冠禮》周弁,殷冔,夏收。 《註》收,言所以收斂髮也。 又神名。 《禮·月令》其神蓐收。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舒救切,音狩。獲多也。 《禮·月令》農事備收。 《釋文》收,如字,又守又反。 又《易·井卦》井收勿幕。 《疏》凡物可收成者,則謂之收。 《朱子·本義》收,汲取也。詩救反,又如字。
『眼』《唐韻》五限切《集韻》《韻會》《正韻》語限切,𠀤顏上聲。 《說文》目也。 《靈樞經·大惑論》五藏六府之精氣,皆上注于目,爲之精。精之窠爲眼,骨之精爲童子,筋之精爲黑眼,氣之精爲白眼,故童子黑眼法于隂,白眼赤衇法于陽。 《釋名》限也。瞳子限限而出也。 《易·說卦》巽其於人也,爲多白眼。 《史記·孔子世家》眼如望羊。 《晉書·阮籍傳》籍能爲靑白眼。 《南史·陶弘景傳》仙書云:眼方者壽千歲。弘景末年,一眼有時而方。 又馬有夜眼。 《本草綱目》馬夜眼在馬足膝上,有此能夜行。 又果名。 《嵆含·草木狀》南方之果,珍異者有龍眼。 又香名。 《洪芻香譜》白眼,香黃熟之別名。 又彪眼泉,地名。見《北史·常景傳》。 又姓。見《姓苑》。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魚懇切,垠上聲。 《周禮·冬官考工記·輪人》望其轂欲其眼也。 《註》眼出大貌。一曰突出貌。鄭康成讀。 又叶五建切,言去聲。 《謝靈運·斤竹㵎詩》企石挹飛泉,攀林摘葉卷。想見山阿人,薜蘿若在眼。 又叶伊甸切,音宴。 《蘇轍·雪詩》終勝溪嶂長熏眼,典衣共子成高讌。 《說文》本作𥆢。
『底』《唐韻》都禮切《集韻》《韻會》《正韻》典禮切,𠀤音邸。 《說文》山居也。 又《說文》下也。 又《玉篇》止也。 《爾雅·釋詁》底,待也。 《註》止也。 《疏》底者,在物之下,是亦止也。 又《玉篇》滯也。 《左傳·昭元年》勿使有所壅閉湫底。 《註》底,滯也。 《晉語》戾久將底,底箸滯淫。 又《增韻》器臀也。 《詩·大雅》于橐于囊。 《箋》無底曰橐。有底曰囊。 又文書槀曰底。 《春明退朝錄》公家文書稿,中書謂之草,樞密院謂之底,三司謂之檢。祕府有梁朝宣底二卷,卽貞明中崇政院書也。 又凡供役使者曰小底。 《晉公談錄》皇城使劉承規,在太祖朝爲黃門小底。 又設疑之辭。 《匡謬正俗》俗謂何物爲底。此本言何等物,後省何,直云等物耳。應璩詩云:用等謂才學,言用何等才學也。去何言等,其言已舊,今人不詳根本,乃作底字,非也。唐人詩多用底字。 《杜甫·寄王陶二少尹詩》文章差底病。 《韓愈·曲江寄白舍人詩》有底忙時不肯來。 又與厎通。 《韻會》厎,通作底。 《詩·小雅》靡所底止。 《傳》底,至也。 又與砥通。 《前漢·枚乗傳》磨礱底厲。 《註》底,柔石也。 又叶都木切,音啄。 《郭璞·東海外大壑讚》寫溢洞穴,暵昏龍燭。爰有天壑,號爲無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