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巴难藏


   指不能藏住自己的尾巴。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wěi bā nán cáng
成语注音 ㄨㄟˇ ㄅㄚ ㄋㄢˊ ㄘㄤˊ
成语简拼 wbnc
感情色彩 贬义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当代
成语繁体 尾巴難藏
成语结构  主谓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指不能藏住自己的尾巴。


成语示例


我要让你尾巴难藏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鸟兽虫鱼等身体末端突出的部分:~巴。~鳍。鸟~。 末端:排~。船~。~声。~骨。~灯。~数。~音。结~。扫~。虎头蛇~。 在后面跟:~随。~追。 量词,指鱼:三~鱼。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特指马尾(wěi )巴上的毛:马~罗。马~儿提豆腐―提溜不起来。 特指蟋蟀等尾部的针状物:三~儿(雌蟋蟀)。

粘结着的东西:泥~。锅~。 粘贴,依附在别的东西上:饭~锅了。~结别人。 贴近:前不~村,后不~店。 盼,期望:~望。 张开:~着眼睛。 古国名,在今中国四川省东部。 中国四川省东部,泛指四川:~蜀。~山蜀水。 词尾,读轻声:尾~。嘴~。 大蛇:~蛇(传说中能吞大象的蛇)。 气压的压强单位。 压强单位。 姓。

隐避起来:埋~。包~。~奸。~匿。隐~。蕴~。~污纳垢。 收存起来:收~。~品。~书。储~。

储放东西的地方:~府。宝~。 道教、佛教经典的总称:道~。大~经。三~(佛教经典“经”、“律”、“论”三部分)。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四川等省:~族。 中国西藏自治区的简称。 古同“臟”。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尾』

《廣韻》《集韻》《正韻》無匪切《韻會》武匪切,𠀤音委。 《說文》微也。从倒毛在尸後。 《玉篇》鳥獸魚蟲皆有之。  又末後稍也。 《易•未濟》狐濡其尾。 《書•君牙》若蹈虎尾。  又《詩•邶風》瑣兮尾兮,流離之子。 《註》瑣,細。尾,末也。  又《戰國策》王若能爲此尾。 《註》終也。  又東方星名,十八度尾爲大辰。  又次名。 《禮•月令》日月會於鶉尾,斗建申之辰也。  又底也。 《爾雅•釋水》瀵大出尾下。 《註》尾猶底也。言其源深出於底下者名瀵。瀵猶灑散也。  又《書•堯典》仲春鳥獸孶尾。 《註》乳化曰孳,交接曰尾,因物之生育,驗其氣之和也。  又陪尾,山名,在江夏安陸縣。一名橫尾。一曰負尾。  又姓。 《左傳》殷民六族有尾勺氏。  又漢劉虞吏尾敦。

『巴』

《廣韻》伯加切《集韻》《正韻》邦加切,𠀤音芭。 《廣韻》巴蜀。 《書·牧誓疏》巴在蜀之東偏。 《三巴記》閬苑白水東南流,曲折三迴如巴字,故名三巴。  又《玉篇》國名。 《左傳·桓九年》巴子使韓服告于楚。 《註》巴國,在巴郡江州縣。  又郡名。 《前漢·地理志》巴郡,秦置,屬益州。 《譙周巴記》初平六年,趙穎分巴爲二郡,巴郡以墊江爲治,安漢以下爲永寧郡。建安六年,劉綽分巴,以永寧爲巴東郡,墊江爲巴西郡。  又州名。 《唐書·地理志》山南道有巴州。  又縣名。 《唐書·地理志》歸州有巴東,壁州有東巴,通州有巴渠,合州有巴川。  又《說文》蟲也。或曰食象蛇。 《山海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其爲蛇,靑黃赤黑。一曰黑蛇靑首。 《潯江記》羿屠巴蛇于洞庭,其骨爲陵,世稱巴陵。  又巴蕉,草名。 《司馬相如·子虛賦》諸柘巴且。 《註》且草,一名巴蕉。  又《正韻》尾也。  又姓。 《後漢·黨錮傳》巴肅,勃海高城人。

『藏』

《唐韻》昨郞切《正韻》徂郞切,𠀤音鑶。 《說文》匿也。 《易·乾·文言》潛龍勿用,陽氣潛藏。  又蓄也。 《易·繫辭》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  又兹郞切,音臧。草名。 《司馬相如·子虛賦》其埤濕,則生藏莨、蒹葭。 《註》藏莨,草中牛馬芻。  又才浪切,音臓。 《禮·月令》謹蓋藏。 《晉語》文公之出也,豎頭須,守藏者也,不從。  又與臓通。 《周禮·天官·疾醫》參之以九藏之動。 《註》正藏五,又有胃、膀胱、大腸、小腸。 《疏》正藏五者,謂心、肝、脾、肺、腎,𠀤氣之所藏。 《白虎通》人有五藏六府,何法,法五行六合也。 《說文》《漢書》通用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