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敬穷理


   敬:戒慎,敬肃;穷理:穷究事物的道理。自处要谨慎严肃,办事学习要穷究事物的道理。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jū jìng qióng lǐ
成语注音 ㄐㄨ ㄐ一ㄥˋ ㄑㄩㄥˊ ㄌ一ˇ
成语简拼 jjql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居敬窮理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敬:戒慎,敬肃;穷理:穷究事物的道理。自处要谨慎严肃,办事学习要穷究事物的道理。


成语示例


宋·朱熹《朱子语类》第九卷:“学者工夫,唯在居敬穷理二事,此二事互相发。”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春秋·鲁·孔丘《论语·雍也》:“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周易·说卦》:“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成语典故

穷:穷究。自身要保持谨慎敬重的态度,对事物要穷究它的道理。宋.朱熹《朱子语类.学三》:“学者工夫,唯在居敬穷理二事。” 并列 处事认真谨慎,办事要体会理解事物深妙的道理。宋·朱熹《朱子语类》卷9:“学者工夫,唯在~二事,此二事互相发。”△褒义。常用于倡导对待事物的道德修养和认识方法。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住:~住。~民。同~。隐~。~处(chǔ)(a.住所;b.指生活处境)。 居住的地方:新~。故~。迁~。蜗~(喻窄小的住所)。 当,占,处于:~首。~中。~高临下。二者必~其一。 安着,怀着:~心(怀着某种念头,有贬义)。 积蓄,储存:奇货可~(a.指商人把珍稀的货物储存起来,等待时机高价出售;b.喻挟持某种技艺或某种事物以谋求功名利禄)。 停留:~守。 平时:平~。 姓。

尊重,有礼貌地对待:尊~。致~。~重(zhòng )。~爱。~仰。恭~。~辞。~慕。~献。 表示敬意的礼物:喜~。寿~。 有礼貌地送上去:~酒。~香。 谨慎,不怠慢:慎始~终(自始自终都谨慎不懈)。 姓。

物质本身的纹路、层次,客观事物本身的次序:心~。肌~。条~。事~。 事物的规律,是非得失的标准,根据:~由。~性。~智。~论。~喻。~解。~想。道~。~直气壮。 自然科学,有时特指“物理学”:~科,数~化。~疗。 按事物本身的规律或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加工、处置:~财。~事。管~。自~。修~。总~。 对别人的言行作出反应:~睬。答~。 古代指狱官、法官。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居』

《廣韻》九魚切《集韻》《韻會》《正韻》斤於切,𠀤音車。 《說文》凥處也。从尸,得几而止也。引孝經,仲尼凥,凥謂閒居,如此會意。今文作居。  又《廣韻》安也。 《書·盤庚》奠厥攸居。 《禮·王制》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居民,必參相得。  又《書·舜典》五宅三居。 《註》三居,謂周之夷服,鎮服,蕃服也。  又坐也。 《論語·陽貨》居,吾語女。  又積也,蓄也。 《書·皋陶謨》懋遷有無化居。 《註》化,易也。謂交易其所居積也。  又《史記·平準書》富商𨍭穀百數,廢居,居邑。 《徐廣註》廢居,貯蓄之名。有所廢,有所蓄,言乗時射利也。  又止也。 《禮·月令》季秋行春令,師興不居。 《疏》不休止也。  又海鳥曰爰居。 《魯語》爰居止於魯東門外。  又姓。漢居般,封宋城侯。  又《廣韻》《集韻》《韻會》𠀤居之切,音基。語助辭。 《禮·檀弓》公儀仲子之喪,舍其孫而立其子。檀弓曰:何居,我未之前聞也。 《註》怪之之辭,猶言何故也。一說何居,猶言此義何處。居讀如字,不必改音基。 《集韻》通作其。  又叶居御切,音據。 《詩·召南》惟鳩居之。叶下御。 《唐風》無巳太康,職思其居。叶下瞿。瞿去聲。○按《說文》居,一訓蹲。《長箋》以凥爲凥處,居爲蹲踞。《韻會》《正韻》收入御韻,引《詩》居居懷惡,不相親比,是居有倨音。《正字通》云:蹲踞通作倨。居止,居處,與蹲踞,貴倨,从經史分見可也。

『敬』

《廣韻》《集韻》《韻會》𠀤居慶切,音竟。 《說文》肅也。 《釋名》敬,警也。恆自肅警也。 《玉篇》恭也,愼也。 《易·坤卦》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 《書·洪範》敬用五事。 《周禮·天官·小宰》三日廉敬。 《註》敬,不解於位也。 《禮·曲禮》毋不敬。 《註》禮主於敬。 《左傳·僖三十三年》敬德之聚也。 《論語》修己以敬。  又《後漢·周燮傳》安帝以𤣥纁羔幣聘燮,燮因自載到潁川陽城,遣生送敬,遂辭疾而歸。 《註》送敬,猶致謝也。  又姓。 《廣韻》𨻰敬仲之後,漢有揚州刺史敬歆。  又《韻補》叶居卿切。 《曹植·車渠椀賦》何神怪之巨偉,信一覽而尤敬。雖離朱之聰明,猶炫耀而失精。

『理』

《唐韻》良止切《集韻》《韻會》兩耳切《正韻》良以切,𠀤音里。 《說文》治玉也。 《徐曰》物之脈理,惟玉最密,故从玉。 《淮南子·覽冥訓》夏桀之時,金積折廉,璧襲無理。 《註》用之煩數,皆鈍而無文。  又《說文徐註》治玉治民皆曰理。 《書·周官》論道經邦,燮理隂陽。 《前漢·循吏傳》政平訟理。  又《玉篇》正也。 《左傳·成二年》先王疆理天下。 《註》理,正也。  又《玉篇》道也。 《廣韻》義理。 《易·繫辭》易𥳑而天下之理得矣。 《史記·平原君傳》謂公孫龍曰:公無復與孔子高辨事也。其人理勝於辭,公辭勝於理,辭勝於理,終必受詘。 《皇極經世》天下之數出於理,違理則入於術,世人以數而入於術,故失於理也。  又性也。 《禮·樂記》天理滅矣。 《註》理,猶性也。  又條理也。 《易·繫辭》俯以察於地理。 《疏》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條理,故稱理也。  又《說卦》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 《禮·中庸》文理密察。 《朱註》理,條理也。  又《禮·樂記》理發諸外,而民莫不承順。 《註》理,容貌之進止也。  又《玉篇》文也。 《前漢·周勃傳》縱理入口。 《唐書·太宗紀》本心不正,則脈理皆斜。  又《增韻》膚肉之閒爲湊理,以其有脈理也。 《禮·內則》薄切之,必絕其理。 《杜甫詩》肌理細膩骨肉勻。  又分也。 《禮·樂記》樂者,通倫理者也。 《註》理,分也。 《釋文》分,扶問反。  又賴也。 《孟子》大不理於口。  又《廣韻》料理。 《晉書·桓冲傳》冲謂徽之曰:𨜮在府日久,當相料理。  又《韻會》治獄官曰理。 《禮·月令》孟秋之月,命理瞻傷,察創視折。 《註》理,治獄官也。 《史記·循吏傳》李離者,晉文公之理也。  又媒也。 《屈原·離騷》解佩纕以結言兮,吾令蹇修以爲理。 《註》使古賢蹇修而爲媒理也。五臣云:令蹇脩爲媒,以通辭理。  又姓。 《五音集韻》臯陶爲大理,因官氏焉,殷有理徵。  又紙名。 《博物志》南海以海苔爲紙,其理倒側,故名側理。  又《正字通》大理,古滇夷國名。自唐始通中國,歷蒙趙楊段四姓,俱僭稱帝。至元始臣服中國,稱總管,及明而亡,改爲大理府,屬雲南。  又與李通。 《左傳·昭十三年》行理之命。 《註》使人也。 《周語》行理以節逆之。賈逵註小行人也。孔晁註亦作李。 《前漢·天文志》騎官左角曰理。 《史記·天官書》作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