屑榆为粥


   屑:研成碎末。把榆树皮研成细末煮粥充饥。指艰苦生活。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xiè yú wéi zhōu
成语注音 ㄒ一ㄝˋ ㄩˊ ㄨㄟˊ ㄓㄡ
成语简拼 xywz
感情色彩 贬义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屑榆為粥
成语结构  动宾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屑:研成碎末。把榆树皮研成细末煮粥充饥。指艰苦生活。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新唐书·阳城传》:“岁饥,屏迹不过邻里,屑榆为粥,讲论不辍。”


成语典故

述宾 屑,碎末。把榆树叶及美果(榆钱)捣碎当粥度饥。比喻生活贫苦但好学不倦。《唐书·阳城传》:“岁饥,屏迹不过邻里,~,讲论不辍。”△多用于描写生活困苦方面。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碎末:~子。纸~。 琐碎:~~。琐~(细微小的事情)。 认为值得(做):不~。

落叶乔木,实扁圆,木材坚实,可制器具或供建筑用:~荚。~钱儿(即“榆荚”,像小铜钱)。~面(以榆皮磨制成粉,用为黏剂)。~塞(古称边塞植榆,故称边塞为“榆塞”)。桑~暮景。 姓。

用米面等食物煮成的半流质食品:小米~。 像粥的东西:泥~。乱成一锅~。

古同“育”,生养。 古同“鬻”,卖。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屑』

《集韻》《韻會》《正韻》𠀤先結切,先入聲。 《說文》屑,動作切切也。本作㞕,从尸䏌聲。引崔駟達旨辭,吾亦病子,㞕㞕不已。隸作屑。 《徐曰》居旣从尸,動亦从尸。屑屑,屢動作也。一曰敬也,不獲己也。  又《廣韻》淸也,顧也,勞也。 《詩·邶風》不我屑以。 《註》屑,潔也。不以我爲潔,而與之也。  又《前漢·王良傳》往來屑屑不憚煩。  又《增韻》輕也。 《書·多方》爾乃屑播天命。 《註》謂輕棄天命。 《正字通》凡遇事物,輕視不加意曰不屑。 《孟子》不屑去,不屑就,乞人不屑,是也。  又瑣屑也。 《左傳·昭五年》女叔齊曰:禮所以守其國,行其政令,無失其民者也。而屑屑焉習儀以亟,不亦遠乎。  又碎末也。 《周禮·天官》王齊共食玉。 《鄭註》王齊當食玉屑。  又《禮·內則》屑桂與薑。◎按㞕本《說文》屑字。《正韻》㞕、屑分訓,泥。

『榆』

〔《禮·內則》菫荁枌楡,兔薧滫𤅵以滑之。〕 謹照原文兔改免。

『粥』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之六切,音祝。糜也。 《釋名》粥濯于糜,粥粥然也。 《禮·月令》仲秋行糜粥飮食。 《風土記》天正日南,黃鐘踐長,是日始牙動,爲饘粥以養幼。 《南越志》盧陵城中有井,半靑半黃,黃者甜滑,宜作粥,色如金,似灰汁,甚芬馨。  又豆粥。 《後漢·馮異傳》光武至饒陽蕪蔞亭,異上豆粥。 《晉書·石崇傳》崇爲客作豆粥,咄嗟便辦。  又茗粥。 《茶錄》吳人采茶煑之,名茗粥。  又楡粥。 《唐書·陽城傳》隱中條山,歲饑,屑楡爲粥。  又天有粥㕑。 《天文集要》玉井主粥㕑。  又凉州以粥爲羅闍。 《異物志》高昌僻土,有異于華,寒服冷水,暑啜羅闍。  又《說文》本作鬻。今俗作粥。 《前漢·文帝紀》吏廩當受鬻者,或以陳粟。 《註》鬻與粥同。師古曰:黃帝始烹穀爲粥,周謂之饘,宋、衞謂之餰。  又姓。鬻熊,周文王時人,省作粥。楚有粥權,卽熊後。  又粥粥,𤰞謙貌。 《禮·儒行》粥粥若無能也。 《疏》粥粥,柔弱專愚之貌。 《註》亦作羊六反。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余六切,音育。 《前漢·禮樂志》粥粥音送。 《註》粥粥,敬懼貌。師古曰:粥,弋六反。  又北狄名。 《史記·五帝紀》黃帝北遂葷粥。 《註》粥,音育。  又賣也。 《禮·王制》田里不粥。 《荀子·儒效篇》魯之粥牛馬者不豫賈。  又《韻會小補》靡爲切。䭈也。通作靡。  又叶職律切,音𠭴。 《蘇轍·鍾山詩》老僧一身泉上住,十年掃盡人閒迹。客到惟燒柏子香,晨饑坐視山前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