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峙渊渟


   山立水聚。比喻端庄凝重的风度。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shān zhì yuān zī
成语注音 ㄕㄢ ㄓˋ ㄩㄢ ㄗ
成语简拼 szyz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山峙淵渟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山立水聚。比喻端庄凝重的风度。


成语示例


《海内先贤传》:“山峙渊渟,行应规表。”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晋·葛洪《抱朴子·审举》:“逸伦之士,非礼不动,山峙渊渟,知之者希,驰逐之徒,蔽而毁之。”


成语典故

像山一样耸峙,像渊一样深沉。比喻人品端凝稳重。晋.葛洪《抱朴子.审举》:“逸伦之士,非礼不动,山峙渊渟,知之者希,驰逐之徒,蔽而毁之。”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上》“谢子微见许子将兄弟”刘孝标注引《海内先贤传》:“许劭……山峙渊渟,行应规表。” 并列 峙,耸立。渊,深潭。渟,水聚不流通。像山一样耸立,像渊一样深沉。比喻人品端庄,才德深厚。晋·葛洪《抱朴子·审举》:“逸伦之士,非礼不动,~,知之者希,驰逐之徒,蔽而毁之。”※峙,不读作shì。△褒义。赞扬人物稳重、秉性和德才兼备。→渊渟岳峙 岳峙渊渟 渊渟岳立 岳镇渊渟 川渟岳峙 ?轻浪浮薄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土~。~崖。~峦。~川。~路。~头。~明水秀。~雨欲来风满楼(喻冲突或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气氛)。 形状像山的:~墙(人字形房屋两侧的墙壁。亦称“房山”)。 形容大声:~响。~呼万岁。 姓。

直立,耸立:~立。对~(相对而立)。两峰相~。

〔繁~〕地名,在中国山西省。

深水,潭:~水。~谷。~林。~薮(“渊”,鱼所聚处;“薮”,水边草地,兽所聚处;喻人或事物聚集的地方)。深~。临~羡鱼(喻只作空想,不作实际工作)。 深:~博。~源。~浩。~玄。~邈。~儒。~识(精深的见识)。 姓。

水积聚而不流动:“禹凿龙门,通大夏,疏九河,曲九防,决~水,致之海。” (水)深:崇~。

古同“汀”,水边平地。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山』

《廣韻》所閒切《集韻》《韻會》師閒切《正韻》師姦切,𠀤與刪音同。 《說文》山宣也。宣氣散生萬物,有石而高也。 《徐曰》象山峰𠀤起之形。 《釋名》山,產也。產萬物者也。 《易·說卦》天地定位,山澤通氣。 《書·禹貢》奠高山大川。 《爾雅·釋山》河南華,河西嶽,河東岱,河北恆,江南衡,《周禮》謂之鎮。 《鄭註》鎮名山安地德者也。  又《山海經》山分東西南北中五經。南則自蜀中西南至吳越諸山界。西則自華隂嶓冢以至崑崙積石諸山,今隴西甘肅玉門外,其地也。北則自狐岐大行以至王屋孟門諸山,是禹貢冀雍兩州之境也。東則自泰岱姑射沿海諸境,則禹貢靑州齊魯之地也。見《讀山海經語》。  又連山,古易名。 《周禮·春官》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 《註》似山之出內氣也。  又姓。古烈山氏之後。  又公山,複姓。  又《集韻》《韻會》𠀤所旃切,音仙《詩·小雅》幽幽南山。叶上干,干音堅。  又《孔子·丘陵歌》喟然迴慮,題彼泰山。鬱確其高,梁甫迴連。○按山在刪韻,古轉聲寒刪先通,則非止叶音矣。  又叶疏臻切,音甡。 《班固·東都賦》吐燄生風,欱野歕山。叶下振。 《正字通》本部與土阜石三部通者,𠀤互見。

『峙』

《廣韻》直里切《集韻》《韻會》丈里切《正韻》丈几切,𠀤音畤。 《廣韻》峻峙,屹立也。 《班固·東都賦》通天訬以竦峙。 《註》通天,臺名。訬,高也。  又《班固·東都賦》散似驚濤,聚似京峙。 《註》京峙,高丘也。  又《爾雅·釋詁》供峙,共具也。 《書·費誓》峙乃糗糧。 《詩·大雅》以峙其粻。 《註》峙,積也。 《集韻》或作跱。

『渟』

《廣韻》特丁切《集韻》《韻會》《正韻》唐丁切,𠀤音庭。 《埤蒼》渟,水止也。 《史記·李斯傳》決渟水致之海。或作亭。 《前漢·西域傳》其水亭居。  又與停同。 《後漢·趙岐傳》渟車呼與共載。  又《集韻》湯丁切,音廳。與汀同。水際平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