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崩地裂


   山崩塌;地开裂。多为地震所引起。原用来指灾难性的巨大事变。后比喻声势之大;变化剧然。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shān bēng dì liè
成语注音 ㄕㄢ ㄅㄥ ㄉ一ˋ ㄌ一ㄝˋ
成语正音 “山”,不能读作“sān”。
成语简拼 sbdl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英文 mountains collapsing and the earth cracking up
成语法文 cataclysme(éboulement,glissement de terrain)
成语日文 山がくずれ,地が裂ける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山崩塌;地开裂。多为地震所引起。原用来指灾难性的巨大事变。后比喻声势之大;变化剧然。



反义词



成语示例


这正是山崩地裂有人见,捉生替死却难逢!(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二回)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元帝纪》:“山崩地裂,水泉涌出。天惟降灾,震惊朕师。”


成语典故

山倒塌,地裂开。形容声势巨大。《汉书.元帝纪》:“山崩地裂,水泉涌出。天惟降灾,震惊朕师。”《金瓶梅》七二回:“人喧呼海沸波翻,马嘶喊山崩地裂。”《平妖传》四○回:“忽听得青天一连数声霹雳,一如山崩地裂。”亦作“山崩地陷”。《晋书.惠帝纪》:“淮南寿春洪水出,山崩地陷,坏城府及百姓庐舍。”《云笈七签》卷一一三:“石立土涌,此天地之疣赘也。山崩地陷,此天地之痈疽也。”明.无名氏《四贤记.路赠》:“回头望不堪,瓦解冰消,山崩地陷。”亦作“山崩地坼”。坼:裂开。《宋书.五行志》:“六月,寿春大雷震,山崩地坼,家人陷死,上庸郡亦如之。”《警世通言》卷二三:“道犹未绝,耳边如山崩地坼之声,潮头有数丈之高,一涌而至。” 并列 山岳崩塌,大地裂陷。形容声势巨大或变化剧烈。《汉书·元帝纪》:“~,水泉涌出。”司马青云《龙虎寒光剑》:“或疾如闪电狂飙,猛如~,每一招,每一式都有千钧之力,直震得沙飞石走,树摇枝折。”※裂,不读作liě。△大多用于形容音响大、声势大。→山崩地动。也作“地裂山崩”、“山崩地坼”、“山崩海倒”、“山崩地坍”、“山崩地塌”、“山崩地陷”。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土~。~崖。~峦。~川。~路。~头。~明水秀。~雨欲来风满楼(喻冲突或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气氛)。 形状像山的:~墙(人字形房屋两侧的墙壁。亦称“房山”)。 形容大声:~响。~呼万岁。 姓。

倒塌:~塌。~坍。~毁。~解(jiě)。~溃。~决。~颓。分~离析。 破裂:~裂。把气球吹~了。 崩裂的东西击中:放爆竹~了手。 败坏:礼坏乐(yuè)~。 称枪毙:拉出去~了。 君主时代称帝王死:驾~。

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心说。 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质。~壳。 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陆~。~下。 地球表面的土壤:土~。田~。~政。~主。 地球上的一个区域:~区。此~。 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板。~毯。 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点。目的~。 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易~以处。 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见~。境~。心~。 底子:质~。

结构助词,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慢慢~走。

破开,开了缝(fèng ):~开。~纹。~缝。~痕。~变(原子核分裂成几个其他原子核,并放出中子的过程)。~隙。~罅(裂缝)。分~。破~。决~。割~。扯~。

物体的两部分向两旁分开:~着怀。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山』

《廣韻》所閒切《集韻》《韻會》師閒切《正韻》師姦切,𠀤與刪音同。 《說文》山宣也。宣氣散生萬物,有石而高也。 《徐曰》象山峰𠀤起之形。 《釋名》山,產也。產萬物者也。 《易·說卦》天地定位,山澤通氣。 《書·禹貢》奠高山大川。 《爾雅·釋山》河南華,河西嶽,河東岱,河北恆,江南衡,《周禮》謂之鎮。 《鄭註》鎮名山安地德者也。  又《山海經》山分東西南北中五經。南則自蜀中西南至吳越諸山界。西則自華隂嶓冢以至崑崙積石諸山,今隴西甘肅玉門外,其地也。北則自狐岐大行以至王屋孟門諸山,是禹貢冀雍兩州之境也。東則自泰岱姑射沿海諸境,則禹貢靑州齊魯之地也。見《讀山海經語》。  又連山,古易名。 《周禮·春官》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 《註》似山之出內氣也。  又姓。古烈山氏之後。  又公山,複姓。  又《集韻》《韻會》𠀤所旃切,音仙《詩·小雅》幽幽南山。叶上干,干音堅。  又《孔子·丘陵歌》喟然迴慮,題彼泰山。鬱確其高,梁甫迴連。○按山在刪韻,古轉聲寒刪先通,則非止叶音矣。  又叶疏臻切,音甡。 《班固·東都賦》吐燄生風,欱野歕山。叶下振。 《正字通》本部與土阜石三部通者,𠀤互見。

『崩』

《廣韻》北滕切《集韻》《韻會》悲朋切,𠀤音繃。 《說文》山壞也,从山朋聲。 《玉篇》毀也。 《禮·曲禮·註》郉昺曰:自上墜下曰崩。 《詩·小雅》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 《春秋·僖十四年》秋八月辛卯,沙鹿崩。 《註》沙鹿,山名。  又殂落也。 《穀梁傳·隱三年》高曰崩,厚曰崩,尊曰崩。  又姓。 《正字通》明正德中崩愈堅,固始縣丞,潛山人。 《集韻》作𡹔。亦作𨻱。

『地』

《廣韻》徒四切《集韻》大計切《韻會》徒二切《正韻》徒利切,𠀤音弟。 《說文》元氣初分,重濁隂爲地,萬物所𨻰列也。 《白虎通》地者,易也。言養萬物懷任交易變化也。 《釋名》地,底也,其體底下,載萬物也。 《易·說卦傳》坤爲地。 《內經》岐伯曰:地爲人之下,太虛之中。黃帝曰:馮乎。曰:大氣舉之。 《周禮·地官》土訓掌道地圖,以詔地事,道地慝,以辨地物,而原其生,以詔地求。 《博物志》地以名山爲輔佐,石爲之骨,川爲之脈,艸木爲之毛,土爲之肉。  又第也,但也。 《前漢·丙吉傳》西曹地忍之。  又叶徒何切,音沱。 《屈原·橘頌》閉目自愼,終不失過兮。秉德無私,參天地兮。 《揚雄·羽獵賦》鳥不及飛,獸不得過,軍驚師駭,刮野埽地。○按吳棫收地入箇韻,音隋,則過可如字讀,沱隋亦平去閒耳。本作坔。

『裂』

《唐韻》《正韻》良辥切《集韻》力蘖切《韻會》力辥切,𠀤音列。 《說文》繒餘。 《徐曰》裁剪之餘也。  又《廣韻》襞裂,破也。 《禮·內則》衣裳䘺裂,紉箴請補綴。 《晏子·雜下篇》女子而男其飾者,裂其衣,斷其帶。  又滅裂。 《莊子·則陽篇》治民焉,勿滅裂。  又《韻會》力制切,音例。與厲通。 《禮·內則註》鞶,小囊,盛帨巾者,男用韋,女用繒,有緣飾之,則是鞶裂與。 《疏》案傳作鞶厲,古時通爲一字。  又人名。 《春秋·隱二年》紀裂繻來逆女。 《說文》作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