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易改,本性难移


   指习惯成性,很难改变。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shān hé yì gǎi,běn xìng nán yí
成语注音 ㄕㄢ ㄏㄜˊ 一ˋ ㄍㄞˇ,ㄅㄣˇ ㄒ一ㄥˋ ㄋㄢˊ 一ˊ
成语简拼 shygbxny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山河易改,本性難移
成语英文 A crow is never the whiter for washing herself often.(Can the leopard change his spots?)
成语拉丁文 Lupus pilum mutat, non mentem.
成语结构  复句式
成语字数  8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指习惯成性,很难改变。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元·无名氏《谢金吾》第三折:“可不的山河易改,本性难移。”


成语典故

元.无名氏《谢金吾》三折:“可不的山河易改,本性难移。”移:改变。意谓积久形成的习惯癖性很难改变。也指一个人的个性、嗜好乃至立场观点的难以变易。巴金《家》二:“你总是这样不爱收拾,屡次说你,你总不听。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见“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元·无名氏《谢金吾》3折:“可不的~。”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土~。~崖。~峦。~川。~路。~头。~明水秀。~雨欲来风满楼(喻冲突或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气氛)。 形状像山的:~墙(人字形房屋两侧的墙壁。亦称“房山”)。 形容大声:~响。~呼万岁。 姓。

水道的通称:~道。~沟。~谷。~流。~滩。~沿。~鲜(供食用的新鲜河鱼、河虾等)。~港。~湾。~网。~运。内~。 特指中国黄河:~套。~防。 指“银河系”:天~。~汉。

不费力,与“难”相对:容~。~与(容易对付)。~于。 和悦:平~(➊态度谦逊和蔼;➋指语言文字浅显)。 改变:~手。~地。变~。 交换:交~。贸~。 轻慢:贵货~土。 芟治草木:~墓(除治墓地的草木)。~其田畴。 古书名,《易》即《易经》,也称《周易》。 姓。

变更,更换:~变。更(gēng )~。~革。~造。~善。~弦更张。朝令夕~。~编。~写。纂~。 姓。

草木的根:~草(泛指中药)。无~之木。 事物的根源,与“末”相对:~末(头尾;始终)。根~(根源;彻底;本质上)。 草的茎,树的干:草~植物。 中心的,主要的:~部。~体。 原来:~来。~领。 自己这方面的:~国。~身。~位。~分(fèn )。

人或事物的本身所具有的能力、作用等:~质。~格。~命(生命)。~能。个~。属~。 性质,思想、感情等方面的表现:典型~。开放~。指令~。 男女或雌雄的特质:~别。男~。女~。 有关生物生殖的:~交。~欲。~爱。~感。~解放。 表示名词(以及代词、形容词)的类别的语法范畴。

挪动:~交。~植。~刻(过一段时间)。~晷(日影移动,犹言经过了一段时间)。~民。迁~。转~。~樽就教(端着酒去别人跟前以便求教,泛指主动前去向人请教)。 改变,变动:~居。~易。~情(变易人的情志)。~动。潜~默化。 旧时公文的一种,行文不相统属的官署间:~文。檄~。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山』

《廣韻》所閒切《集韻》《韻會》師閒切《正韻》師姦切,𠀤與刪音同。 《說文》山宣也。宣氣散生萬物,有石而高也。 《徐曰》象山峰𠀤起之形。 《釋名》山,產也。產萬物者也。 《易·說卦》天地定位,山澤通氣。 《書·禹貢》奠高山大川。 《爾雅·釋山》河南華,河西嶽,河東岱,河北恆,江南衡,《周禮》謂之鎮。 《鄭註》鎮名山安地德者也。  又《山海經》山分東西南北中五經。南則自蜀中西南至吳越諸山界。西則自華隂嶓冢以至崑崙積石諸山,今隴西甘肅玉門外,其地也。北則自狐岐大行以至王屋孟門諸山,是禹貢冀雍兩州之境也。東則自泰岱姑射沿海諸境,則禹貢靑州齊魯之地也。見《讀山海經語》。  又連山,古易名。 《周禮·春官》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 《註》似山之出內氣也。  又姓。古烈山氏之後。  又公山,複姓。  又《集韻》《韻會》𠀤所旃切,音仙《詩·小雅》幽幽南山。叶上干,干音堅。  又《孔子·丘陵歌》喟然迴慮,題彼泰山。鬱確其高,梁甫迴連。○按山在刪韻,古轉聲寒刪先通,則非止叶音矣。  又叶疏臻切,音甡。 《班固·東都賦》吐燄生風,欱野歕山。叶下振。 《正字通》本部與土阜石三部通者,𠀤互見。

『河』

《唐韻》乎哥切《集韻》《韻會》《正韻》寒歌切,𠀤音何。水名。 《說文》水出敦煌塞外崑崙山,發源注海。 《春秋·說題辭》河之爲言荷也。荷精分佈,懷隂引度也。 《釋名》河,下也。隨地下處而通流也。 《前漢·西域傳》河有兩源,一出蔥嶺,一出于闐。于闐在南山下,其河北流,與蔥嶺河合,東注蒲昌海,潛行地下。南出於積石,爲中國河云。 《書·禹貢》導河積石,至于龍門。 《爾雅·釋水》河出崑崙,色白,所渠幷千七百一川,色黃,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  又九河。 《書·禹貢》九河旣道。 《傳》九河,徒駭一,太史二,馬頰三,覆釜四,胡蘇五,𥳑六,絜七,鉤盤八,鬲津九。  又三河,謂河南,河北,河東也。 《後漢·光武紀》三河未澄,四關重擾。  又《小學紺珠》以黃河,析支河,湟中河爲三河。  又兩河,謂東河,西河也。 《爾雅·釋地》兩河閒曰冀州。  又州名。 《廣輿記》古西羌地,秦漢屬隴西,唐曰河州,明置河州衞。  又梗河。星名。 《甘氏星經》梗河三星,在大角帝座北。  又銀河,天河也。  又《趙崇絢雞肋》道家以目爲銀河。  又酒器也。 《乾𦠆子》裴鈞大宴有銀河,受一斗。  又淘河,鳥名。見《爾雅·釋鳥註》。  又姓,明河淸,長沙人。𦠆字从月从㢲作。

『易』

《唐韻》羊益切《集韻》《韻會》《正韻》夷益切,𠀤音亦。 《說文》蜥易,蝘蜓,守宮也。象形。祕書說:日月爲易,象隂陽也。 《易·繫辭》《易》者,象也。 《疏》《易》卦者,爲萬物之形象。 《又》生生之謂易。 《註》隂陽轉易,以成化生。 《疏》隂陽變轉。 《周禮·春官·大卜》掌三《易》之灋: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 《註》易者,揲蓍變易之數,可占者也。 《孔穎達·周易正義》夫易者,變化之總名,改換之殊稱。 《朱子·周易本義》《易》,書名也。其卦本伏羲所畫,有交易、變易之義,故謂之《易》。  又《易·乾卦》不易乎世。 《註》不爲世所移易也。  又《易·繫辭》日中爲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 《公羊傳·宣十二年》交易爲言。 《註》交易,猶往來也。  又《書·堯典》平在朔易。 《傳》謂歲改易。  又《禮·祭義》易抱龜南面。 《疏》占易之官也。  又《史記·項羽紀》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 《註》正義曰:開張易舊處。  又姓。 《姓氏急就篇》易氏,易牙之後。  又水名。 《水經》易水出涿郡故安縣閻鄕西山。  又州名。 《廣韻》趙分晉得中山,秦爲上谷郡,漢置涿郡,隋爲易州,因水名之。  又《廣韻》《集韻》《韻會》以豉切《正韻》以智切,𠀤音異。 《易·繫辭》乾以易知。 《疏》《易》謂《易略》。  又《易·繫辭》辭有險易。 《註》之泰則其辭易,之否則其辭險。 《疏》易,說易也。  又《禮·檀弓》易墓非古也。 《註》易謂芟治草木。 《孟子》易其田疇。 《註》易,治也。  又《禮·祭義》外貌斯須不莊不敬,而慢易之心入之矣。  又《公羊傳·文十二年》俾君子易怠。 《註》易怠,猶輕惰也。  又《公羊傳·宣六年》是子之易也。 《註》易,猶省也。  又《論語》喪,與其易也,寧戚。 《何晏註》和易也。 《朱傳》易,治也。  又《爾雅·釋詁》平、均、夷、弟,易也。 《註》皆謂易直。 《疏》易者,不難也。  又《莊子·刻意篇》聖人休休焉,則平易矣。  又《史記·禮書》能慮勿易。 《註》易,謂輕易也。  又《韻補》叶余支切。 《詩·小雅》爾還而入,我心易也。還而不入,否難知也。

『改』

《唐韻》古亥切《集韻》《韻會》已亥切《正韻》居亥切,𠀤音輆。 《說文》更也。 《註》李陽冰曰:已有過,攴之卽𢻰。 《五經文字》𢻰从戊己之已。 《易·益卦》有過則改。  又《井卦》改邑不改井。  又姓。 《廣韻》秦有大夫攺產。  又《韻補》叶荀起切。 《張衡·思𤣥賦》私湛憂而深懷兮,思繽紛而不理。願竭力以守誼兮,雖貧窮而不改。 《說文》从攴作𢻰。攺、𢻰。

『本』

《唐韻》《正韻》布忖切《集韻》《韻會》補衮切,𠀤奔上聲。 《說文》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草木之根柢也。 《左傳·昭元年》木水之有本原。 《班固·西都賦》元元本本,殫見洽聞。  又《玉篇》始也。  又《廣韻》舊也,下也。 《禮·禮器》反本修古,不忘其初。 《爾雅·釋器疏》柢本也,凡物之本,必在底下。  又《左傳註》豫爲後地曰張本。  又《曲禮》韭曰豐本,菖蒲根曰昌本。  又《集韻》《類篇》𠀤逋昆切。同奔。喻德宣譽曰本走。  又叶方典切,音匾。 《班婕妤·擣素賦》調非常律,聲無定本。或連躍而更投,或暫舒而常斂。 《字學三正》古文本字。○按《集韻》本,古文作𡴩。下从三口。

『性』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息正切,音姓。 《中庸》天命之謂性。 《註》性是賦命自然。 《孝經·說曰》性者,生之質也。若木性則仁,金性則義,火性則禮,水性則知,土性則信。  又《通論》性者,生也。 《周禮·地官·大司徒》以土會之法,辨五地之物生。杜子春讀生爲性。 《賈疏》性亦訓生,義旣不殊,故後鄭不破之也。  又《貉隸註》不生乳。劉音色敬切。  又無爲而安行,曰性之。 《孟子》堯舜性之也。  又姓。  又《集韻》新佞切,音胜。心悸也。 《𨻰淳曰》性字从生从心,是人生來具是理于心方名曰性。

『移』

《唐韻》弋支切《集韻》《韻會》余支切《正韻》延知切,𠀤音匜。 《說文》禾相倚移也。 《六書故》移秧也。凡種稻先苗之後移之。  又《說文》一曰禾名。  又遷也。 《韻會》今遷徙之迻借作移。 《書·多士》移爾遐逖。  又《廣韻》易也,延也。 《博雅》轉也。 《書·畢命》世變風移。 《禮·大傳》絕族無移服。 《疏》在旁而及曰移。言不延移及之。  又《玉藻》疾趨則欲發,而手足毋移。 《疏》移謂靡匜搖動也。  又《廣韻》遺也。 《博雅》移,脫遺也。  又官曹公府不相臨敬,則爲移書箋表之類也。 《前漢·公孫弘傳》弘乃移病免歸。 《註》移書言病。 《後漢·光武紀》於是致僚屬作文移。 《註》文書移於屬縣。  又姓。 《風俗通》漢弘農太守移良。  又山名。 《水經注》沅水源出許山,流注於熊溪,熊溪南帶移山,山本在水北,夕中風雨,旦而山移水南,故名。  又通作施。 《前漢·衞綰傳》劒者,人之所施易,獨至今乎。 《如淳註》施,讀曰移。言劒者人所好,故多數移易貿換之也。  又《集韻》《韻會》𠀤以豉切,音異。 《禮·郊特牲》以移民也。 《註》移之言羨也。 《疏》以蜡祭豐饒,皆醉飽酒食,使人歆羨也。  又《曹植·鷂雀賦》雀得鷂言,意甚不移目如擘椒,跳蕭二翅。 《註》移,遷也。  又《集韻》敞𠇍切,音侈。 《禮·表記》衣服以移之。 《註》移讀如水汜移之移。猶廣大也。  又叶牛何切,音俄。 《楚辭·七諫》淸泠泠而殲滅兮,溷湛湛以日多。梟鴞旣以成羣兮,𤣥鶴弭翼而屛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