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溜穿石


   山里的滴水可以把石头滴穿。比喻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事情就可以成功。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shān liù chuān shí
成语注音 ㄕㄢ ㄌ一ㄡˋ ㄔㄨㄢ ㄕˊ
成语简拼 slcs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结构  主谓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山里的滴水可以把石头滴穿。比喻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事情就可以成功。


近义词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汉·枚乘《上书谏吴王》:“泰山之溜穿石。”


成语典故

山中的滴水,时闻长久可以穿石,比喻有志者只要坚持不懈,便能成功。汉代刘向《说苑.正谏》:“泰山之溜穿石,引绳久之,乃以栔木,水非石之钻,绳非木之锯也,而渐靡使之然。”栔:同“契”,刻。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土~。~崖。~峦。~川。~路。~头。~明水秀。~雨欲来风满楼(喻冲突或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气氛)。 形状像山的:~墙(人字形房屋两侧的墙壁。亦称“房山”)。 形容大声:~响。~呼万岁。 姓。

滑行,(往下)滑:~冰。 光滑,平滑,无阻碍:~圆。~光。 趁人不见走开:~走。~号。 同“熘”。

迅急的水流:大~。急~。 顺房檐滴下来的水,房顶上流下的水:檐~。承~。 房檐上安的接雨水用的长水槽:水~。 量词,指行(háng )列,排:一~三间房。 某一地点附近的地方:这~儿的果木树很多。

破,透:~透。揭~。~窬(钻洞和爬墙,指盗贼)。~凿。 通过,连通:~过。~行(xíng )。 着(zhuó)衣服鞋袜:~衣。~鞋。

构成地壳的矿物质硬块:~破天惊(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指石刻:金~。 指古代用来治病的针:药~。药~之言(喻规劝别人的话)。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 姓。

中国市制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山』

《廣韻》所閒切《集韻》《韻會》師閒切《正韻》師姦切,𠀤與刪音同。 《說文》山宣也。宣氣散生萬物,有石而高也。 《徐曰》象山峰𠀤起之形。 《釋名》山,產也。產萬物者也。 《易·說卦》天地定位,山澤通氣。 《書·禹貢》奠高山大川。 《爾雅·釋山》河南華,河西嶽,河東岱,河北恆,江南衡,《周禮》謂之鎮。 《鄭註》鎮名山安地德者也。  又《山海經》山分東西南北中五經。南則自蜀中西南至吳越諸山界。西則自華隂嶓冢以至崑崙積石諸山,今隴西甘肅玉門外,其地也。北則自狐岐大行以至王屋孟門諸山,是禹貢冀雍兩州之境也。東則自泰岱姑射沿海諸境,則禹貢靑州齊魯之地也。見《讀山海經語》。  又連山,古易名。 《周禮·春官》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 《註》似山之出內氣也。  又姓。古烈山氏之後。  又公山,複姓。  又《集韻》《韻會》𠀤所旃切,音仙《詩·小雅》幽幽南山。叶上干,干音堅。  又《孔子·丘陵歌》喟然迴慮,題彼泰山。鬱確其高,梁甫迴連。○按山在刪韻,古轉聲寒刪先通,則非止叶音矣。  又叶疏臻切,音甡。 《班固·東都賦》吐燄生風,欱野歕山。叶下振。 《正字通》本部與土阜石三部通者,𠀤互見。

『溜』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力救切,音霤。水名。 《說文》水在鬱林郡。 《後漢·郡國志》鬱林郡有中溜縣。  又《水經注》漢水於槃頭郡南與溜水合。  又水溜下也。 《孫綽·遊天台山賦》醴泉涌溜于隂渠。  又《馬觀瀛涯勝覽》弱水三千,舟行遇風,一失入溜,則水弱而沒溺。  又發也。 《管子·宙合篇》減溜大成。 《註》減,盡也。溜,發也。言徧環畢莫不備得,故曰減溜大成。  又與霤同。 《左傳·宣三年》三進及溜。 《正義》溜,謂簷下水滴之處。  又《集韻》力求切,音留。義同。  又與留同。 《戰國策》成皋石溜之地。 《註》古作石留。  又與流通。 《靈樞經》所溜爲滎。 《註》溜,流同。

『穿』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昌緣切,音川。 《說文》通也,穴也。 《詩·召南》誰謂䑕無牙,何以穿我屋。 《前漢·食貨志》彭吳穿穢貊,朝鮮置滄海郡。 《註》本皆荒梗,始開通之,故言穿。  又《增韻》委曲入也,鑽也,鑿也。 《前漢·溝洫志》穿渠漑田。  又《廣韻》孔也。 《史記·鄧通傳》孝文夢欲上天,有一黃頭郞從後推之,上顧見其衣裻帶後穿。 《後漢·耿恭傳》衣屨穿決。  又國名。 《爾雅·釋地八狄疏》六曰穿胷。  又《本草》百穿,蜂房也。  又《拾遺記》江東謂正月二十日爲天穿日,用紅縷繫餅置屋上,謂之補天穿。  又《廣韻》尺絹切《集韻》《韻會》《正韻》樞絹切,𠀤音釧。貫也。 《前漢·司馬遷傳》貫穿經傳。  又叶樞倫切,音春。 《揚雄·長楊賦》逮至聖文,隨風乗流,方垂意於至寧,躬服節儉,綈衣不敝,革鞜不穿,大厦不居,木器無文。 《註》寧,讀近寅。穿,樞倫切。  又《韻會小補》於權切,音淵。火起貌。

『石』

《唐韻》《集韻》《正韻》常隻切《韻會》常亦切,𠀤音碩。 《增韻》山骨也。 《釋名》山體曰石。 《易·說卦傳》艮爲山,爲小石。 《楊泉物理論》土精爲石,石氣之核也。氣之生石,猶人筋絡之生爪牙也。 《春秋·說題詞》石,隂中之陽,陽中之隂,隂精補陽,故山含石。  又樂器,八音之一。 《書·益稷》擊石拊石。 《註》石,磬也。  又樂聲不發揚亦曰石。 《周禮·春官·典同》厚聲石。 《註》鐘太厚則如石,叩之無聲。  又堅也。 《前漢·揚雄傳》石畫之臣。 《師古註》言堅固如石。亦作碩。  又星亦稱石。 《左傳·僖十六年》隕石于宋五,隕星也。  又量名。十斗曰石。 《前漢·食貨志》夫治田百畮,歲收畮一石半,爲粟百五十石。  又官祿秩數稱石。 《師古曰》漢制,三公號稱萬石,以下遞減至百石。  又粗布皮革之數亦稱爲石。 《唐書·張弘靖傳》汝輩挽兩石弓,不如識一丁字。  又水亦稱石。 《水經注》河水濁,淸澄一石水六斗泥。  又酒亦稱石。 《史記·滑稽傳》臣飲一斗亦醉,一石亦醉。  又衡名。百二十斤爲石。 《書·五子之歌》關石和鈞。 《註》三十斤爲鈞,四鈞爲石。 《禮·月令》仲春鈞衡石。 《前漢·律歷志》石者,大也,權之大者。  又州名。 《廣韻》秦伐趙取離石,周因邑以名州。  又姓。 《左傳》衞大夫石碏。  又複姓。孔子弟子有石作蜀。  又叶常義切,音嗜。 《宋玉·高唐賦》勢薄岸而相擊兮,隘交引而却會。崪中怒而特高兮,若浮海而望碣石。  又叶石若切,音杓。 《楚辭·惜誓》方世俗之幽昬兮,眩白黑之美惡。放山淵之龜玉兮,相與貴夫礫石。  又《招魂》長人千仞,惟魂是索些。十日代出,流金礫石些。  又叶七各切,音錯。 《郭璞·爾雅贊》鰒似蛤,有鱗無殻。一面附石,細孔雜雜,或七或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