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墉百雉


   形容城墙高大。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chóng yōng bǎi zhì
成语注音 ㄔㄨㄥˊ ㄩㄥ ㄅㄞˇ ㄓˋ
成语简拼 cybz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近代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形容城墙高大。


成语示例


桥的另一端可以望见崇墉百雉的宛平城。田汉《芦沟桥》第一幕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清·褚人获《坚瓠广集·芦沟斗城》:“于是当桥之北,规里许为斗城,局制虽小,而崇墉百雉,俨若雄关。”


成语典故

形容城墙高大。清 褚人获《坚瓠广集.芦沟斗城》:“于是当桥之北,规里许为斗城,局制虽小,而崇墉百雉,俨若雄关。”田汉《芦沟桥》第一幕:“桥的另一端可以望见崇墉百雉的宛平城。” 并列 形容城墙高大。清·褚人获《坚瓠广集·芦沟斗城》:“于是当桥之北,规里许为斗城,局制虽小,而~,俨若雄关。”△用于城墙。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高:~山峻岭。~高。~论闳议(指高出一般人的讨论。亦作“崇论宏议”)。 尊重,推重:~敬。~拜。~尚。推~。尊~。 古同“终”,终了。 充,充满:~酒于觞。 增长:“今将~诸侯之奸”。 姓。

城墙:~垣。 高墙:“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

数名,十个十(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佰”代):~步穿杨。~儿八十。~分比。 喻很多:~草。~货。~姓(人民)。~般。~炼成钢。~无聊赖。~废俱兴(xīng )。

鸟,雄的羽毛很美,尾长;雌的淡黄褐色,尾较短。善走,不能久飞。肉可食,羽毛可做装饰品。通称“野鸡”。 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城墙:~堞。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崇』

《廣韻》《集韻》《韻會》鉏弓切《正韻》鉏中切,𠀤音漴。 《說文》嵬高也。从山宗聲。 《爾雅·釋詁》崇,重也。 《郉昺曰》又高貴也。 《易·繫辭》崇高莫大乎富貴。 《左傅宣十二年》師叔楚之崇也。  又充也。 《禮·樂記》復綴以崇。  又《儀禮·鄉飲酒禮》主人再拜崇酒。 《註》崇,充也。謂相充實也。  又聚也。 《詩·大雅》福祿來崇。 《註》謂積而高也。 《左傳·隱六年》見惡如農夫之去草,芟夷蘊崇之。 《註》蘊,積。崇,聚也。  又《廣韻》敬也,就也。 《書·仲虺之誥》欽崇天道。  又終也。 《詩·衞風》誰謂宋遠,曾不崇朝。 《註》言行不終朝而至也。  又崇牙,樂器飾。 《詩·周頌》崇牙樹羽。 《註》懸鐘磬之處,以采色爲大牙,其狀隆隆然。  又國名。堯時崇伯鯀,商崇侯虎,今西安府鄠縣。  又地名。 《書·舜典》放驩兜于崇山。 《註》在今澧州澧陽縣。  又姓。 《正字通》宋靑田令崇大年。  又叶仕莊切,音牀。 《𨻰琳·大荒賦》仰閬風之城樓兮,縣圃邈以隆崇。𡍮若華之景曜兮,天門閌以高驤。  又《正譌》嵩古作崇。別作崧,非。 《正字通》韋昭國語註通用崈。崇崈音義同,合崇嵩爲一,非。互見後崧字註。 《集韻》或作崈。 《玉篇》思融切。同崧。 《說文》中嶽嵩高山也,从山高,指事。 《白虎通》中嶽獨加高字,中央在四方之中可高,故曰嵩高。 《後漢·郡國志》穎川陽城有嵩高山。 《註》禹貢有外方山,卽嵩也。 《前漢·武帝紀》翌日親登嵩高,御史乘屬在廟旁。吏卒咸聞呼萬歲者三。  又姓。 《正譌》嵩古作崇。 《韋昭國語註》通用崈。 《正字通》按崇崈音義同,不當合崇嵩爲一。互見前崧字註。

『墉』

《廣韻》《集韻》《韻會》𠀤餘封切,音容。 《禮·王制註》小城曰墉。 《易·同人》乗其墉。 《詩·大雅》以伐崇墉。  又築土壘壁曰墉。 《釋名》墉,容也,所以隱蔽形容也。 《儀禮·士喪禮》堂中北牆謂之墉。 《禮·郊特牲》君南向于北墉下。  又仙宮。 《武帝內傳》我墉宮,玉女王子登也。  又叶余章切,音羊。 《道藏歌》玉臺敷朱霄,綠霞高元墉。體矯萬津波,神生攝十方。 與庸通。一作䧡牗。

『百』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博陌切,音伯。 《說文》十十也。从一白。數十十爲一百。百,白也。十百爲一貫。貫,章也。 《徐曰》章,以詩言之一章也。百亦成數。會意字。 《前漢·律歷志》紀于一,協于十,長于百,大于千,衍于萬。  又眾多也。 《易·繫辭》百官以治。 《書·堯典》平章百姓。 《後漢·明帝紀》百蠻貢職。  又百里,劒名。百錬,刀名。見《古今注》。  又百鷯。鳥名。見《大戴禮》。  又百足,蟲名。 《博物志》百足,一名馬蚿。  又百合,草名。 《譚子化書》山蚯化爲百合。  又地名。隋百泉縣,唐百文縣。  又國名。 《北史·百濟傳》百濟國,馬韓之屬,在遼東之東。  又姓。百豐,列子弟子。  又複姓。 《風俗通》秦百里奚之後,其先虞人,家于百里,因氏焉。  又《韻會》《正韻》𠀤莫白切,音陌。勵也。 《左傳·僖二十八年》距躍三百,曲踴三百。 《註》言每跳皆勉力爲之。  又唐謂行杖人曰五百。 《後漢·曹節傳註》五百字,本爲伍佰。伍,當也。佰,道也。使之導引,當道陌中,以驅除也。 《續志》五百赤幘絳褠,卽今行鞭杖者,亦作伍佰。  又叶伯各切,音博。 《前漢·季布傳》得黃金百,不如得季布諾。 《易林》營城洛邑,周公所作。世建三十,歷年八百。  又叶畢吉切,音必。 《歐陽修·潭園詩》一華聊一醉,盡醉猶須百。而我病不㱃,對花空嘆息。 《集韻》首本字。  又姓。  又《集韻》百,古作𦣻。註詳白部一畫。

『雉』

《唐韻》《集韻》直几切《韻會》《正韻》丈几切,𠀤音薙《說文》雉有十四種。 《爾雅·釋鳥》鷂雉、鷮雉、鳪雉、鷩雉、秩秩海雉、鸐山雉、雗雉、鵫雉。雉絕有力奮。伊洛而南,素質五彩皆備成章曰翬。江淮而南,靑質五彩皆備成章曰鷂。南方曰𠷎,東方曰鶅,北方曰鵗,西方曰鷷。 《疏》別諸雉之名也。 《易·說卦》離爲雉。 《周禮·春官·大宗伯》六摯,士執雉。 《公羊傳·襄二十七年》昧雉彼視。  又《爾雅·釋鳥》鵽鳩,𡨥雉。 《註》𡨥雉,一名鵽鳩。  又《晏子·問篇》鄒滕雉犇而出其地,猶稱公侯。  又《晉語》雉經於新城之廟。 《註》雉經,頭搶而懸也。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王宮門阿之制五雉,宮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 《註》雉,長三丈,高一丈。 《左傳·隱元年》都城過百雉。 《註》方丈曰堵,三堵曰雉。一雉之牆,長三丈,高一丈。侯伯之城方五里,徑三百雉,故其大都不過百雉。 《管子·海王篇》吾欲藉於臺雉。  又《春秋·定二年》雉門及兩觀災。 《註》雉,公宮之南門。  又《揚雄·甘泉賦》列新雉於林薄。 《註》服虔曰:新雉,香草也。  又《爾雅·釋詁》雉,𨻰也。 《註》義未詳。  又《揚子·方言》雉,理也。  又《韻會》姓也。殷後有雉氏。  又《前漢·高后紀註》荀悅曰:諱雉之字曰野雞。師古曰:呂后名雉,故臣下諱雉也。 《韻會》漢人諱之,謂雉爲野雞。  又《集韻》序𡛷切,音䒨。本作𤉡。詳𤉡字註。  又《集韻》演爾切,音酏。縣名。 《前漢·地理志》江夏郡下雉縣。 《註》雉,羊氏反。 《又》南陽郡雉縣。 《註》弋爾反。  又《集韻》口駭切,音鍇。桂林人謂人短爲矲雉,或作𥏪𥩤。  又直利切,音稚。野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