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不若拙


   拙:笨拙。有时巧捷不如笨拙。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qiǎo bù ruò zhuō
成语注音 ㄑ一ㄠˇ ㄅㄨˋ ㄖㄨㄛˋ ㄓㄨㄛ
成语简拼 qbrz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结构  主谓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拙:笨拙。有时巧捷不如笨拙。


近义词



成语示例


·刘安《淮南子?人间训》:“事有所至,而巧不若拙。”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西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事有所至,而巧不若拙。”


成语典故

指在特定情况下巧捷不如朴拙。《淮南子.人间训》:“事有所至,而巧不若拙。”也作【巧不胜拙】。《清史稿.艺术.江之桐传》:“以力为本,以技济之,谓之练士;作其勇者,谓之选锋。世之便骑射、习火器,以为士卒程,事取捷速,恒不能持久。洎(jì)乎接刃,则霍然而去。故曰‘巧不胜拙。’”(程:法式。洎:到。霍然:很快地。) 主谓 机巧不如朴拙。语出《淮南子·人间训》:“事有所至,而巧不若拙。”[例]世界上许多事情是~的,办事不能取巧。△古时道家多用来表达一种反朴归真,尚自然,去机巧的哲学思想。也作“巧不胜拙”。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技能好,灵敏:~妙。~思。~劲。~干(gàn )。精~。轻~。乖~。心灵手~。~发奇中。 美好:~笑(指美好的笑貌)。 虚伪(特指语言):~言。~诈。~辩。~言令色。 恰好:~合。~遇。恰~。

副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如果,假如:~果。倘~。假~。天~有情天亦老。 如,像:年相~。安之~素。旁~无人。置~罔闻。门庭~市。 你,汝:~辈。“更~役,复~赋,则何如?” 约计:~干(gān )。~许。 此,如此:“以~所为,求~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顺从:“曾孙是~。” 指“海若”(古代神话中的海神):“望洋向~而叹。” 指“若木”(古代神话中的树名)。 指“杜若”(古书上说的一种香草):“沐兰泽,含~芳”。~英(“杜若”的花)。 文言句首助词,常与“夫”合用:“~夫阴雨霏霏,连月不开。” 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表示事物的状态:“桑之未落,其叶沃~”。

〔般若〕见“般3”。

笨,不灵巧:笨~。弄巧成~。~劣。 谦辞,称自己的:~作。~见。~笔。~著。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巧』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苦絞切,敲上聲。 《說文》技也。 《廣韻》能也,善也。 《韻會》機巧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爲良。 《山海經》義均始爲巧,倕始作下民百巧。  又《增韻》拙之反。 《韻會》黠慧也。 《老子·道德經》大巧若拙。 《淮南子·主術訓》是故有大略者,不可責以捷巧。  又《廣韻》好也。 《詩·衞風》巧笑倩兮。  又《韻會》射者工于命中曰巧。 《孟子》知譬則巧也。  又《廣韻》僞也。 《詩·小雅》巧言如簧,顏之厚矣。 《傳》出言虛僞,而不知慚於人。 《禮·月令》毋或作淫巧。 《註》淫巧,謂僞飾不如法也。  又《廣韻》苦敎切。 《集韻》《韻會》《正韻》口敎切,𠀤敲去聲。義同。  又叶去九切,音糗。 《前漢·司馬遷傳》聖人不巧,時變是守。

『不』

《韻會》《正韻》𡘋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 《禮·曾子問》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  又《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敎擾之。 《註》服不服之獸者。  又《廣韻》《韻會》𡘋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  又《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 《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  又《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𡘋缶去聲。義同。  又《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𡘋音浮。夫不,䳡也。亦作鳺鴀。 《爾雅·釋鳥》䳡其鳺鴀。 《郉疏》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䳕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閒謂之隹,揚州人亦然。  又未定之辭也。 《陶潛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  又姓。 《晉書》汲郡人不準。◎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轉注古音,音彪。  又《正韻》芳無切。與柎通。花萼跗也。 《詩·小雅》鄂不韡韡。 《鄭箋》承華者,鄂也。不當作柎。鄭樵曰:不象萼蔕形。與旉通。 《陸璣詩疏》柎作跗。 《束皙·補亡詩》白華絳趺。 《唐詩》紅萼靑趺皆因之。  又華不注,山名,在濟南城東北。 《左傳·成二年》晉卻克戰于鞌,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 《伏琛齊記》引摯虞畿服經,不,與詩鄂不之不同。李白詩: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蓋因華跗而比擬之。胡傳讀不如卜,非。  又《古詩·日出東南隅行》使君謝羅敷,還可共載不。羅敷前致辭,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〇按愚當讀若吾,疑模切,與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韻,《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  又與丕同。 《書·大誥》爾丕克遠省。馬融作不。 《秦·詛楚文》不顯大神巫咸。 《秦·和鐘銘》不顯皇祖。𠀤與詩周頌不顯不承同。不顯不承,猶書云丕顯丕承也。  又《韻補》叶補美切,音彼。 《荀子·賦篇》𥳑然易知,而致有理者與。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與。所不謂小人所鄙也。 《正字通》不字在入聲者,方音各殊,或讀逋入聲,或讀杯入聲。司馬光切韻圖定爲逋骨切,今北方讀如幫鋪切,雖入聲轉平,其義則一也。

『若』

《唐韻》而灼切《集韻》《韻會》《正韻》日灼切,𠀤音弱。 《說文》若,擇菜也。  又《玉篇》杜若,香草。 《楚辭·九歌》采芳洲兮杜若。 《夢溪筆談》杜若,卽今之高良薑。  又順也。 《書·堯典》欽若昊天。 《傳》敬順也。 《詩·小雅》曾孫是若。  又汝也。 《儀禮·士昏禮》勗帥以敬先妣之嗣,若則有常。 《晉語》晉文公謂勃鞮曰:爾爲惠公從余于渭濵,命曰三日,若宿而至。  又如也。 《書·盤庚》若網在綱。  又乃也。 《周語》必有忍也,若能有濟也。  又語辭。 《儀禮·士相見禮》君若降送之,則不敢顧。 《疏》若者,不定之辭也。  又《前漢·武帝紀》民年九十以上,爲復子若孫。 《註》若者,豫及之辭也。  又若若,垂貌。 《前漢·石顯傳》印何纍纍綬若若耶。  又《莊子·秋水篇》向若而歎。 《註》若,海神。  又歲名。 《爾雅·釋天》太歲在丑曰赤奮若。  又若木。 《淮南子·地形訓》若木在建木西。 《楚辭·天問》若華何光。 《註》若木何能有明赤之光華乎。  又水名。 《水經注》若水東南流,鮮水注之。  又姓。 《正字通》漢下邳相若章。  又《廣韻》人者切,音惹。乾草也。  又般若,梵語謂智慧也。 《晉書·曇霍傳》霍持一錫杖,令人跪,曰:此是波若眼。  又《韻會》浮屠所居,西域謂之蘭若。 《柳宗元文》蘭若眞公。 《註》官賜額者爲寺,私造者爲招提、蘭若。  又人賒切,音婼。蜀地名。 《前漢·地理志》若屬南郡,春秋傳作鄀。 《唐韻古音》讀汝三略,尊𤰞相若,强弱相虜。古人讀若字爲汝,故傳記之文,多有以若爲汝者。《史記·項羽本紀》云:吾翁卽若翁,《漢書》云吾翁卽汝翁,此可據也。

『拙』

《唐韻》職悅切。 《集韻》《韻會》《正韻》朱劣切,𠀤音梲。讀若專入聲。 《說文》不巧也。 《書·周官》作僞心勞日拙。 《老子·道德經》大巧若拙。 《戰國策》敎人而不能,則謂之拙。  又《釋名》屈也。使物否屈,不爲用也。 《史記·范睢傳》楚之鐵劒利,而倡優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