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帛菽粟


   帛:丝织品;菽:豆类;粟:小米,泛指粮食。指生活必需品。比喻极平常而又不可缺少的东西。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bù bó shū sù
成语注音 ㄅㄨˋ ㄅㄛˊ ㄕㄨ ㄙㄨˋ
成语简拼 bbss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英文 daily necessities as food and clothing
成语俄文 одéжда и пища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帛:丝织品;菽:豆类;粟:小米,泛指粮食。指生活必需品。比喻极平常而又不可缺少的东西。



成语示例


对于胜利了的人民,这是如同布帛菽粟一样地不可以须臾离开的东西。(毛泽东《为什么要讨论白皮书》)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宋史 程颐传》:“其言之旨,若布帛菽粟然,知德者尤尊崇之。”


成语典故

菽:豆类的总称。粟:谷子。用以比喻虽属平常,但却一日不可缺少的事物。汉.晁错《论贵粟疏》:“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宋史.程颐传》:“其言之旨,若布帛菽粟然,知德者尤尊崇之。”明.李贽《焚书.复耿侗老书》:“日月常而千古常新,布帛菽粟常而寒能暖、饥能饱,又何其奇也!是新奇正在于平常。” 并列 帛,织丝品的总称。菽,豆类的总称。粟,小米。比喻又平常又有用的东西。《宋史·程颐传》:“其言之旨,若~然。”△多用于平常物方面。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棉、麻及棉型化学短纤维经纺纱后的织成物:~匹。~帛。~衣。 古代的一种钱币。 宣告,对众陈述:宣~。发~。~告。开诚~公(推诚相见,坦白无私)。 分散到各处:散~。遍~。星罗棋~。 流传,散播:~道。~施。 做出安排:~置。~景。~局。 姓。

丝织品的总称:布~。~书。~画。化干戈为玉~(喻变争斗为友善)。竹~(指书籍)。简蠹~裂(书坏了)。

豆的总称:~水(泛指粗茶淡饭,用以指对父母的奉养,如“~~承欢”)。~麦。~粟。

一年生草本植物,子实为圆形或椭圆小粒。北方通称“谷子”,去皮后称“小米”:~子。沧海一~。 古代泛称谷类:重(zhòng )农贵~。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布』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博故切,音抪。 《說文》布枲,織也。 《廣韻》布,帛也。 《小爾雅》麻紵葛曰布。 《釋名》布,布也。布列衆縷爲經,以緯橫成之也。  又太古衣皮,女工之事始于是,施布其法度,使民盡用之也。 《易·說卦》坤爲布。 《詩·衞風》抱布貿絲。 《傳》布,幣也。 《疏》此布幣謂絲麻布帛之布。幣者,布帛之名。 《左傳·閔二年》衞文公大布之衣。  又泉也。 《周禮·天官·外府》掌邦布之出入。 《註》布,泉也。其藏曰泉,其行曰布。 《前漢·食貨志》布貨十品,大布,次布,弟布,壯布,中布,差布,厚布,幼布,幺布,小布。 《註》師古曰:布亦錢耳。謂之布者,言其分布流行也。  又《廣雅》布,施也。 《莊子·列禦宼》施于人而不忘,非天布也。  又《玉篇》𨻰列也。 《書·康王之誥》諸侯入應門右,皆布乗黃朱。 《傳》皆𨻰四黃馬朱鬣,以爲庭實。 《左傳·昭十六年》僑若獻玉,不知所成,敢私布之。 《註》布,𨻰也。  又《廣雅》布,散也。 《左傳·襄三十年》皆自朝布路而罷。 《註》布路,分散。  又《爾雅·釋天》祭星曰布。 《註》布,散祭於地。  又《廣雅》布,班也。  又草名。 《爾雅·釋草》布似布,帛似帛,華山有之。 《註》草葉中有象布帛者,因名。  又藥名。 《本草集解》昆布,亦名綸布。生南海,葉如手大,似薄葦,紫赤色。  又金布,書名。 《前漢·蕭望之傳》金布令甲。 《註》師古曰:金布者,令篇名也。其上有府庫金錢布帛之事,因以篇名。  又懸泉激流曰瀑布。 《孫綽·天台賦》瀑布飛泉以界道。  又露布。 《續博物志》露布,捷書別名,以帛書揭之於竿,欲天下知聞也。  又姓。 《晉書·陶侃傳》江夏布興。  又複姓。 《史記·趙世家》姑布子卿。 《註》司馬彪曰:姑布,姓。  又與尃通。 《史記·司馬相如·上林賦》專結縷。 《註》徐廣曰:尃,古布字。 《漢書》作布。

『帛』

《唐韻》旁陌切《集韻》《韻會》薄陌切,𠀤音白。 《說文》繒也。 《廣韻》幣帛。 《易·賁卦》賁于丘園,束帛戔戔。 《書·堯典》五玉三帛。 《傳》三帛,諸侯世子執纁,公之孤執元,附庸之君執黃。 《周禮·春官·典命註》帛,如今璧色繒也。 《左傳·閔二年》衞文公大帛之冠。 《註》大帛,厚繒。 《後漢·鄧后紀》必書功於竹帛。 《註》帛謂縑素。  又執帛,官名《前漢·曹參傳》乃封參爲執帛。 《註》張晏曰:執帛,孤卿也。或曰楚官名。  又草名。 《爾雅·釋草》帛似帛,華山有之。 《疏》華山有草,葉似帛者,因以名云。  又姓。 《神仙傳》吳有帛和。 《水經注》瀍水西有帛仲理墓。  又叶僕各切,音薄。 《禮·禮運》以烹以炙,以爲醴酪。治其絲麻,以爲布帛。 《又》疏布以羃,衣其澣帛。醴醆以獻,薦其燔炙。

『菽』

《唐韻》《韻會》𠀤式竹切,音叔。 《物理論》衆豆之總名。 《詩·豳風》禾麻菽麥。 《春秋·定元年》隕霜殺菽。 《註》大豆之苗。《禮·檀弓》王註熬豆而食曰啜菽。  又《唐韻古音》式沼反。 《詩·豳風》烹葵及菽。叶下棗韻。  又《篇海》子了切。 《集韻》通萩。詳萩字註。 《詩疏》亦作叔。 《廣韻》同尗。

『粟』

《廣韻》相玉切《集韻》《韻會》須玉切《正韻》蘇玉切,𠀤音涑。 《說文》嘉穀實也。 《韻會小補》粟爲陸種之首,米之有甲者。 《書·禹貢》四百里粟。 《周禮·地官》旅師掌聚野之耡粟、屋粟、閒粟。 《註》耡粟,民相助作,一井之中所出,九夫之稅粟也。屋粟,民有田不耕,所罰三夫之稅粟。閒粟,閒民無職事者所出,一夫之征粟。 《爾雅·釋草註》秫謂黏粟,與穀相似,米黏。北人用之釀酒,其莖稈似禾而粗大。  又地名。 《穀梁傳·文十年》及蘇子盟于女粟。 《前漢·地理志》左馮翊屬縣粟邑。 《註》莽曰粟城。 《水經注》睢水,又東逕粟縣。  又水名。 《水經注》居庸縣故城,魏上谷郡治,有粟水在焉。  又官名。 《史記·孝景紀》更命治粟內史爲大農。  又國名。 《北史·魏明帝紀》大延元年八月,粟特國遣使朝貢。  又姓。袁紹魏郡太守粟舉。  又沙謂之粟。 《山海經》柜山有英水,中多丹粟。 《註》細丹沙如粟也。  又《廣東新語》連山有八排猺,自稱猺丁,曰八百粟。  又叶思積切。 《韓愈·進學解》月費俸錢,歲靡廩粟。子不知耕,婦不知織。 本作𥻆。 《字彙補》古文粟字。註詳米部六畫。亦作〈卤下巛〉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