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里红丝


   原指唐朝宰相张嘉贞想招郭元振为女婿,让他用“幕里牵红丝”的方法选择女儿。后比喻选妻。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mù lǐ hóng sī
成语简拼 mlhs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原指唐朝宰相张嘉贞想招郭元振为女婿,让他用“幕里牵红丝”的方法选择女儿。后比喻选妻。


成语示例


孔雀人难中,幕里红丝谁敢牵? 元·高明《琵琶记·奉旨招婿》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牵丝娶妇》:“唐郭元振少时美丰资,有才艺,宰相张嘉贞欲纳为婿,……元振欣然从命,遂牵一红丝线,得第三女。大有姿色,后果随夫遗达也。”


成语典故

源见“丝幕牵红”。喻指深闺待字的美女。明 高明《琵琶记.奉旨招婿》:“屏间孔雀人难中,幕里红丝谁敢牵?”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覆着在上面的帐:帐~。夜~。~天席地。 垂挂在舞台前部的帷帐:~布。~后。开~。银~。帷~。 古代战争期间将帅办公的地方:~府。~宾。~僚。 戏剧较完整的段落,亦喻生活中的情景:序~。独~剧。 古代作战时用的铁制臂甲和腿甲。 覆盖:“解朝服而~之”。 古同“漠”,沙漠。

居住的地方:故~。返~(回老家)。 街坊(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弄(lòng )。 中国市制长度单位:一~(等于五百米)。~程牌。 衣物的内层:被~。 内部,与“外”相对,并引申为一定范围以内:~外。心~。这~。那~。 姓。

像鲜血的颜色:~色。~叶。~灯。~尘。~包。~烧。~润。~艳艳。~口白牙。~绳系足(旧指男女前生注定的姻缘)。 象征顺利或受人宠信:~人。~运。~角(jué)儿(受观众欢迎的演员)。走~。 喜庆:~媒(媒人)。~蛋。~白喜事(结婚和喜丧合称)。 象征革命:~军。~色根据地,~色政权。 指营业的纯利润:~利。分~。 特指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研究:~学。

古同“工”,指妇女的生产作业,纺织、缝纫、刺绣等。

蚕吐出的像线的东西,是织绸缎等的原料:蚕~。~绸。缂(kè)~(中国特有的一种丝织的手工艺品。亦作“刻丝”)。 像丝的东西:铁~。菌~。肉~。游~。 计量单位名,10忽是1丝,10丝是1毫。 表示极少或极小的量:一~不差。 一~笑容。 绵长的思绪或感情:情~。愁~。 指弦乐器:~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竹指管乐器)。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幕』

《唐韻》慕各切《集韻》《韻會》《正韻》末各切,𠀤音莫。 《說文》帷在上曰幕。 《廣雅》帳也。 《釋名》幕,絡也,在表之稱也。 《周禮·天官·幕人》掌帷幕幄帟綬之事。 《左傳·成十六年》楚子登巢車,以望晉軍,伯州犂侍于王後,王曰:張幕矣。曰:虔卜于先君也,徹幕矣。曰:將發命也。  又《韻會》幕府。軍旅無常居,故以帳幕言之。通作莫。 《史記·李牧傳》市租皆輸入莫府。 《註》索隱曰:古者出征爲將帥,軍還則罷,理無常處,以幕帟爲府署,故曰幕府。 《李廣傳》莫府省約文書籍事。 《註》索隱曰:凡將軍謂之幕府者,蓋兵門合施帷帳,故稱幕府。古字通用,遂作莫耳。  又《周禮·天官·幕人註》幕或在地,展𨻰於上也。 《儀禮·聘禮》館人布幕于寢門外,官𨻰幣。 《註》布幕以承幣。 《疏》館人布幕於地,官𨻰幣於其上。  又臂脛衣也。 《釋名》留幕,冀州所名大褶至膝者也。留,牢也。幕,絡也。言牢絡在衣表也。 《史記·蘇秦傳》當戰,則斬堅甲鐵幕。 《註》謂以鐵爲臂脛之衣。  又《類篇》覆食案亦曰幕。  又《廣雅》粗幕庵也。  又《廣雅》幕,覆也。 《易·井卦》上六井收勿幕。 《註》幕猶覆也。 《疏》不自掩覆,與衆共之。  又《爾雅·釋言》幕,暮也。 《註》幕然暮夜也。  又六幕。 《前漢·禮樂志》紛紜六幕浮大海。 《註》猶言六合也。  又沙幕。 《前漢·武帝紀》衞靑將六將軍絕幕。 《註》幕,沙幕。臣瓚曰:沙土曰幕,直度曰絕。師古曰:幕者,今之突厥中磧耳。  又縣名。 《前漢·地理志》淸河郡繹幕縣,琅邪郡姑幕縣。  又《廣韻》姓也。 《姓譜》舜祖幕之後。 《史記·𨻰世家》自幕至於瞽瞍。 《註》鄭衆曰:幕,舜之先也。  又《集韻》莫半切,音縵。平而無文曰幕。 《前漢·西域傳》罽賔國錢爲騎馬,幕爲人面。 《註》韋昭曰:幕,錢背也。  又《韻補》蒙晡切,音模。 《李陵·別蘇武歌》經萬里兮度沙幕,爲君將兮奮匈奴。  又《正韻》莫狄切,音覓。 《盧仝·思君吟》我心爲風兮淅淅,君身爲雲兮幕幕。

『里』

《廣韻》良已切《集韻》兩耳切《正韻》良以切,𠀤音裏。 《爾雅·釋言》里,邑也。 《詩·鄭風》將仲子兮,無踰我里。 《傳》里,居也。 《周禮·地官·遂人》五家爲鄰,五鄰爲里。 《前漢·𠛬法志》在壄曰廬,在邑曰里。 《風俗通》五家爲軌,十軌爲里。里者,止也,五十家共居止也。  又《正韻》路程,今以三百六十步爲一里。  又憂也。 《詩·大雅》瞻卬昊天,云如何里。 《箋》里,憂也。  又姓。 《左傳·昭十七年》鄭之未災也,里析告子產。 《註》里析,鄭大夫。  又百里、相里,複姓。  又地名。 《左傳·宣三年》子臧得罪而出,誘子華而殺之南里。 《註》南里,鄭地。  又山名。 《史記·封禪書註》高里山,在泰山下。  又《五代史·附錄》契丹所居曰梟羅箇沒里。 《註》沒里者,河也。  又古夫稱妻曰鄕里。 《南史·張彪傳》我不忍令鄕里落它處。 《沈約·山隂柳家女詩》還家問鄕里,詎堪持作夫。  又《正韻》漢制:長安有戚里,人君姻戚居之,後世因謂外戚爲戚里。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里爲式,然後可以傳衆方。 《註》里,讀爲已,聲之誤也。 《釋文》里,音以。 《唐韻》良士切《集韻》《韻會》兩耳切,𠀤音里。 《說文》衣內也。 《詩·邶風》綠衣黃裏。  又《小雅》不屬于毛,不離于裏。  又治裏,謂道氣也。 《班固·幽通賦》單治裏而外凋兮。  又《類篇》良志切,音吏。義同。 《干祿字書》俗作裏。裏字作重下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