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文学


   (1). 中国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口号。这个口号在当时具有反封建的积极意义,但实际上还只能是提倡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文学。 鲁迅 《而已集·革命时代的文学》:“必待工人农民得到真正的解放,然后才有真正的平民文学。有些人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píng mín wén xué
成语简拼 pmwx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1). 中国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口号。这个口号在当时具有反封建的积极意义,但实际上还只能是提倡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文学。 鲁迅 《而已集·革命时代的文学》:“必待工人农民得到真正的解放,然后才有真正的平民文学。有些人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不倾斜,无凹凸,像静止的水面一样:~地。~面。~原。 均等:~分。~行(xíng)。抱打不~。公~合理。 与别的东西高度相同,不相上下:~列。~局。~辈。 安定、安静:~安。~服。 治理,镇压:~定。 抑止(怒气):他把气~了下去。 和好:“宋人及楚人~”。 一般的,普通的:~民。~庸。~价。~凡。 往常,一向:~生(a.从来;b.终身)。~素。 汉语四声之一:~声。~仄。 姓。 〔~假(jiǎ )名〕日本文所用的草书字母。 古同“评”,评议。

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人~。~主。~国。~法。公~(在一国内有国籍,享受法律上规定的公民权利并履行公民义务的人)。国~(具有国籍的人)。 指人或人群:居~。~族。 劳动大众的,非官方的:~间。~歌。~谚。~风。~情。 某族的人:汉~。回~。 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农~。渔~。 非军事的:~品。~航。 同“苠”。

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灿若~锦。 刺画花纹:~身。 记录语言的符号:~字。~盲。以~害辞。 用文字记下来以及与之有关的:~凭。~艺。~体。~典。~苑。~献(指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采( ➊ 文辞、文艺方面的才华; ➋ 错杂艳丽的色彩)。 人类劳动成果的总结:~化。~物。 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水~。 旧时指礼节仪式:虚~。繁~缛节(过多的礼节仪式)。 文华辞采,与“质”、“情”相对:~质彬彬。 温和:~火。~静。~雅。 指非军事的:~职。~治武功(指礼乐教化和军事功绩)。 指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言。~白间杂。 专指社会科学:~科。 掩饰:~过饰非。 量词,指旧时小铜钱:一~不名。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平』

《唐韻》符兵切《集韻》《韻會》蒲兵切《正韻》蒲明切,𠀤音苹。 《說文》平,語平舒也。 《廣韻》平,正也。 《增韻》平,坦也。 《易·泰卦》无平不陂。  又《廣韻》平,和也。 《書·堯典》平章百姓。 《傳》平和章明。 《疏》和協顯明於百官之族姓。  又成也。謂解恕和好也。 《爾雅·釋詁》平,成也。 《春秋·宣十五年》宋人及楚人平。 《穀梁傳》平者,成也。善其量力而反義也。 《註》各自知其力,不能相制,反共和之義。 《左傳疏》平者,和也。言其先不平,而今始平。  又治也。 《書·大禹謨》地平天成。 《傳》水土治曰平。 《詩·小雅》原隰旣平。  又治之也。 《詩·大雅》修之平之,其灌其栵。 《疏》修理之平治之者,其爲灌木其爲栵木之處也。  又平服也。 《詩·大雅》四方旣平,王國庶定。 《疏》四方旣已平服,王國之內幸應安定。  又《玉篇》平,齊等也。 《增韻》平,均也。 《易·乾卦》雲行雨施,天下平也。 《疏》言天下普得其利,而均平,不偏陂。 《書·君奭》天壽平格。 《疏》正義曰:平謂政敎均平也。  又《廣雅》平,均賦。 《史記·平準書註》索隱曰:大司農屬官有平準令丞者,以鈞天下郡國輸斂,貴則糶之,賤則貴之。平賦以相準,輸賦於京都,故命曰平準。  又樂聲不相踰越也。 《周語》樂從和,和從平。  又《爾雅·釋詁》平,易也。 《疏》易者,不難也。 《後漢·班超傳》任尚曰:我以班君當有奇策,今所言平平耳。  又歲稔也。 《前漢·食貨志》再登曰平,三登曰太平。  又《諡法》執事有制曰平,治而無眚曰平,布綱治紀曰平。  又《爾雅·釋地》大野曰平。 《疏》大野之澤。一名平。 《韓愈·城南聮句》沙篆印迴平。 《註》洪慶善曰:華山有靑柯平、種藥平,因地之平處也。  又臘月曰嘉平。 《史記·秦始皇紀》更名臘曰嘉平。 《註》茅盈內紀曰:盈曾祖父蒙於華山白日升天。其邑謠歌曰:神仙得者茅初成,駕龍上升入泰淸,時下𤣥洲戲赤城,繼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學之臘嘉平。始皇聞謠歌而問其故,父老具對,因改臘曰嘉平。索隱曰:廣雅云,夏曰淸祀,殷曰嘉平,周曰大蜡,亦曰臘,秦更曰嘉平。蓋因歌謠之詞而改從殷號也。  又華平,瑞木名。 《宋書·符瑞志》華平,其枝正平。王者有德則生,德剛則仰,德弱則俯。 《張衡·東京賦》植華平於春圃。 《註》天下平,其華則平。  又廷尉平,官名。 《史記·張釋之傳》廷尉。天下之平也。 《前漢·百官表》宣帝地節三年,置廷尉左右平,秩六百石。  又平原,太平,平陸,𠀤地名。 《爾雅·釋地》廣平曰原,高平曰陸。 《疏》廣平曰原者,謂澤之廣平者亦曰原。漢以平原爲郡名。高平曰陸者,謂土地豐,正名爲陸。 《又》東至日所出,爲太平,太平之人仁。 《孟子》孟子之平陸。  又州名。 《唐書·地理志》平州北平郡。 《廣韻》古山戎孤竹,白狄𡵟子二國之地,秦爲遼西郡,隋爲北平郡,唐爲平州。  又姓。 《廣韻》齊相晏平仲之後。 《前漢·平當傳》當哀帝時爲丞相,子晏歷位大司徒。  又複姓。 《何氏姓苑》有平陵,平寧二氏。 《姓譜》平陵氏,史記平陵老之後。  又《廣韻》房連切《集韻》《韻會》毗連切《正韻》蒲眠切,𠀤音㛹。 《廣韻》平平,辨治也。 《書·洪範》王道平平。 《詩·小雅》平平左右。  又《韻會》均也。  又《韻會》皮命切,音病。平物賈也。 《周禮·地官·質劑註》市中平賈,今時月平是也。  又《地官·質人註》質平也。主平定物賈。 《揚子·方言》一鬨之市,必立之平。 《後漢·五行志》桓帝初,京都童謠曰:游平買印自有平,不避豪賢及大姓。  又古與便辯通。 《史記·五帝紀》便章百姓。 《註》索隱曰:古文尚書作平,平旣訓便。因作便章。其今文作辯章。古文平字亦作便,便則訓辯,遂爲辯章。  又叶皮陽切,音龎。 《張籍·祭韓愈詩》北臺臨稻疇,茂野多隂涼。板亭坐垂釣,煩苦稍巳平。  又《集韻》拼古作平。註詳手部八畫。

『民』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彌鄰切,音泯。 《說文》衆萌也。言萌而無識也。 《易·師卦》君子以容民畜衆。 《書·咸有一德》后非民罔使,民非后罔治。 《禮·緇衣》民以君爲心,君以民爲體。  又四民。 《穀梁傳·成元年》古者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農民,有工民。 《註》德能居位曰士,辟土植穀曰農,巧心勞手成器物曰工,通財貨曰商。  又司民,星名。 《周禮·秋官·司民》及孟冬祀司民之日,獻其數于王。 《註》司民,軒轅角也。 《釋文》軒轅十七星,如龍形,有兩角,角有大民、小民。  又官名。 《周禮·秋官·司民》掌登萬民之數,自生齒以上,皆書於版。  又民曹,漢官名。 《後漢·百官志》民曹尚書主凡吏上書事。 《註》《蔡質·漢舊儀》曰:典膳治功作,監池、苑囿、盜賊事。  又民部,今戸部也。 《文獻通考》漢置尚書郞四人,其一人主財帛委輸。至魏文帝,置度支尚書寺,專掌軍國支計。吳有戸部,晉有度支,皆主筭也。後周置大司徒卿一人,如《周禮》之制,隋初有度支尚書,則幷後周民部之職。開皇二年,改度支爲民部。永徽初,改民部爲戸部。  又北方有比肩民,見《爾雅·釋地》。南方有裸民,見《呂氏春秋》。  又白民國,白身,背有角,乗之壽二千歲。羽民國,其民皆生羽毛。卵民國,其民皆生卵。毛民國,其民皆生毛。  又有勞民、搖民、壎民、盈民、臷民、蜮民諸國,𠀤見《山海經》。  又鶴民國,人長三寸,日行千里,見《窮神祕苑》。  又姓,見《姓苑》。  又叶鄰知切,音離。 《夏禹襄陵操》洪水滔天,下民愁悲。上帝愈咨,三過吾門不入。父子道衰,嗟嗟不欲煩下民。  又叶彌延切,音眠。 《楊方·合歡詩》齊彼蛩蛩獸,舉動不相捐。生有同穴好,死成倂棺民。 《六書略》民,象俯首力作之形。○按民字之義非一。有總言人者,《詩》天生蒸民,厥初生民。是也。有對君而言者,《書》民惟邦本。是也。有別於在位而言者,《詩》宜民宜人。註:人謂臣,民謂衆庶。是也。有對幽而言者,《論語》務民之義,《左傳》先成民而後致力于神。是也。有對已而言者,《詩》民莫不穀,我獨于罹。是也。有對農而言者,《漢·食貨志》粟甚貴傷民,甚賤傷農。是也。况四民兼士農工商,豈力田始稱民乎。《六書略》之說穿鑿,不可從。

『文』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無分切,音紋。 《說文》錯畫也。 《玉篇》文章也。 《釋名》文者,會集衆綵,以成錦繡。合集衆字,以成辭義,如文繡然也。 《易·繫辭》物相雜,故曰文。 《周禮·天官·典絲》供其絲纊組文之物。 《註》畫繪之事,靑與赤謂之文。 《禮·樂記》五色成文而不亂。  又《尚書序》古者伏犧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疏》文,文字也。 《說文》序》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卽謂之字。 《古今通論》倉頡造書,形立謂之文,聲具謂之字。  又《易·乾卦文言疏》文謂文飾。  又《易·坤卦》文在中也。 《疏》通達文理。 《史記·禮書》貴本之謂文,親用之謂理。兩者合而成文,以歸太一,是謂太隆。  又《書·堯典》欽明文思安安。 《疏》發舉則有文謀。  又《禮·禮器》先王之立禮也,有本有文。忠信,禮之本也。義理,禮之文也。 《史記·樂書》禮自外作,故文。 《註》文猶動,禮肅人貌。貌在外,故云動。  又《禮·樂記》禮減而進,以進爲文。樂盈而反,以反爲文。 《註》文,猶美也,善也。  又《左傳·僖二十三年》吾不如衰之文也。 《註》有文辭也。  又《前漢·酷吏傳》司馬安之文法。 《註》以文法傷害人也。 《又》按其獄皆文致不可得反。 《註》言其文案整密也。  又姓。 《前漢·循吏傳》文翁,廬江舒人也。  又《史記·諡法》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勤學好問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錫民爵位曰文。  又獸名。 《山海經》放臯之山有獸焉,其狀如蜂,岐尾,反舌,善呼,曰文文。  又《集韻》文運切,音問。 《論語》小人之過也,必文。 《朱傳》文,飾之也,去聲。  又眉貧切,音珉。飾也。 《禮·玉藻》大夫以魚須文竹,劉昌宗讀。  又《韻補》叶微勻切。 《崔駰·達旨》摛以皇質,雕以唐文。六合怡怡,比屋爲仁。 《張衡·西京賦》都邑游俠,張趙之倫。齊志無忌,擬跡田文。  又叶無沿切。 《蔡洪棊賦》畫路表界,白質朱文。典直有正,方而不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