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代指五十岁。老年头发花白如艾。指已到老年。
艾:代指五十岁。老年头发花白如艾。指已到老年。
,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
《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及:到,至。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日艾。”言头发苍白如艾。指已到了五十岁。
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一~。三~五载。 每年的:~会。~鉴。~利。~薪。 一年的开始:~节。新~。 有关年节的(用品):~画。~礼。~货。 时期,时代:近~。~华。~号(a.帝王用的纪年名称;b.公元纪年名称)。~限。~深日久。 收成:~成。~景。~谨。荒~。 岁数:~纪。~事(岁数)。~高。~轮。 人一生所经年岁的分期:幼~。童~。青~。壮~。中~。老~。 科举时代同年考中者的互称:~兄。~谊(同年登科的关系)。 姓。
止,罢了:学不可以~。死而后~。 表示过去:~经。事~至此。~往。业~。 后来,过了一些时间,不多时:~忽不见。 太,过:不为~甚。 同“以”。
从后头跟上:来得~。赶不~。 达到:~格。~第(古代科举考试中选,特指考取进士)。普~。过犹不~。 趁着,乘:~时。~早。~锋而试。 连词,和,跟:阳光、空气~水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以~。
多年生草本植物,嫩叶可食,老叶制成绒,供针灸用:~子。~蒿。~绒。 年老的,也指老年人:耆~。 止,绝:方兴未~。 美好:少(shào )~(年轻美好的女子)。 姓。
治理。[自怨自艾]本义是悔恨自己的错误,自己改正。现仅指悔恨。
《唐韻》《廣韻》奴顚切《集韻》《類篇》《韻會》寧顚切《正韻》寧田切,𠀤撚平聲。 《說文》本作秊。穀熟也。从禾千聲。 《春秋•桓三年》有年。 《穀梁傳》五穀皆熟爲有年。 《宣十六年》大有年。 《穀梁傳》五穀大熟爲大有年。 又歲也。 《爾雅•釋天》夏曰歲,商曰祀,周日年,唐虞曰載。 《註》歲取星行一次,祀取四時一終,年取禾一熟,載取物終更始。 《疏》年者,禾熟之名。每歲一熟,故以爲歲名。 《周禮•春官》正歲年以序事。 《註》中數曰歲,朔數曰年。 《疏》一年之內,有二十四氣。節氣在前,中氣在後。節氣一名朔氣。中氣帀則爲歲,朔氣帀則爲年。 《左傳•宣三年》卜年七百。 又齒也。 《釋名》年,進也。進而前也。 《禮•王制》凡三王養老,皆引年。 《註》引年,挍年也。 《左傳•定四年》武王之母弟八人,周公爲太宰,康叔爲司宼,𣆀季爲司空,五叔無官,豈尚年哉。 《註》言以德爲輕重,而不以齒爲先後也。 又姓。 《萬姓統譜》永樂中有年當,懷遠人,歷官戸部尚書。 又叶禰因切,音紉。 《前漢•敘傳》封禪郊祀,登秩百神。協律改正,享兹永年。 《崔駰•襪銘》長履景福,至於億年。皇靈旣佑,祉祿來臻。 又《集韻》乃定切,音佞。人名。 《公羊傳•襄三十年》年夫。 《釋文》年音佞。二傳作佞夫。 《集韻》亦書作䄭。唐武后作𠡦。
『已』《廣韻》羊己切《集韻》《韻會》《正韻》養里切,𠀤音以。 《玉篇》止也,畢也,訖也。 《廣韻》成也。 《集韻》卒事之辭。 《易·損卦》已事遄往。 又《玉篇》退也。 《廣韻》去也,棄也。 《書·堯典》試可乃已。 《論語》三已之。 又太也。 《廣韻》已,甚也。 《孟子》仲尼不爲已甚者。 《註》不欲爲已甚,太過也。 又《廣韻》過事語辭。 《史記·灌夫傳》已然諾。 《註》索隱曰:謂已許諾,必使副其前言也。 又《類篇》語已也。 《增韻》語終辭。 《前漢·梅福傳》亦無及已。 又踰時曰已而。 《史記·高帝紀》已而有娠。 又與以通。 《荀子·非相篇》人之所以爲人者,何已也。曰:以其有辨也。 《前漢·張良傳》殷事以畢。 又《廣韻》《集韻》𠀤羊吏切,音異。義同。
『及』《唐韻》其立切《集韻》《韻會》極入切《正韻》忌立切,𠀤琴入聲。 《說文》逮也。从又从人。 《徐曰》及,捕人也。會意。 《廣韻》至也。 又《韻會》旁及,覃被也。 《詩·大雅》覃及鬼方。 《周頌》燕及皇天。 又《增韻》連累也。 《左傳·隱六年》長惡不悛,從自及也。 又兼與之辭。 《左傳·宣七年》與謀曰及。 又《後漢·黨錮傳》張儉等八人爲八及,言能導人追宗也。 又《韻補》叶極業切。 《詩·大雅》征夫捷捷,每懷靡及。
『艾』《唐韻》五蓋切《集韻》《韻會》《正韻》牛蓋切,𠀤音礙。 《玉篇》蕭也。 《詩·王風》彼采艾兮。 《傳》艾,所以療疾。 《急就篇註》艾,一名冰臺,一名醫草。 《博物志》削冰令圓,舉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得火,故號冰臺。 《本草註》醫家用灸百病,故曰灸草。 又《博雅》老也。 《禮·曲禮》五十曰艾,服官政。 《疏》髮蒼白,色如艾也。 《揚子·方言》東齊、魯、衞之閒,凡尊老謂之艾人。 《爾雅·釋詁》艾,歷也。 《註》長者多更歷。 又《爾雅·釋詁》艾,相也。 《疏》謂相視也。 又美好也。 《孟子》知好色則慕少艾。 又養也。 《詩·小雅》保艾爾後。 又止也。 《左傳·哀二年》憂未艾也。 《註》未絕也。 又報也。 《周語》樹于有禮,艾人必豐。 又《史記·歷書》橫艾淹茂。 《索隱》橫艾,壬也。 又山名。 《春秋·隱六年》公會齊侯,盟于艾。 《註》泰山牟縣東南有艾山。 又亭名。 《水經注》甘陵故淸河直東二十里有艾亭。 又姓。 《通志·氏族略》春秋大夫艾孔之後。 又《正韻》倪制切,音刈。芟也。 《詩·周頌》奄觀銍艾。 《穀梁傳·莊二十八年》一年不艾而百姓飢。 《註》艾,穫也。 又與乂通,治也。 《前漢·郊祀志》天下艾安。 又《張衡·東京賦》齊騰驤而沛艾。 《註》沛艾,作姿容貌也。 《五經文字》从义,訛。 《集韻》或作㘷。㘷字原从𡉌,作艸下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