幺弦孤韵


   谓小曲的音韵,与具备各种乐曲乐器的大乐相对。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yāo xián gū yùn
成语注音 一ㄠ ㄒ一ㄢˊ ㄍㄨ ㄩㄣˋ
成语简拼 yxgy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幺絃孤韻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谓小曲的音韵,与具备各种乐曲乐器的大乐相对。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唐·刘禹锡《澈上人文集纪》:“如幺弦孤韵,瞥入人耳,非大乐之音。”


成语典故

谓小曲的音韵。与具备各种乐曲乐器的大乐相对。唐 刘禹锡《澈上人文集纪》:“世之言诗僧多出江左,灵一导其源,护国袭之;清 江扬其波,法振沿之。如幺弦孤韵,瞥人人耳,非大乐之音。” 并列 小曲的声韵。唐·刘禹锡《澈上人文集纪》:“世之言诗僧多出江左、灵一导其源,护国袭之;清江扬其波,法振沿之。如~,瞥入人耳,非大乐之音。”△贬义。多用于描写艺术风格。→靡靡之音?铜琶铁板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小,排行最末的:~叔。~妹。 数目一(a.称呼电话号码等;b.色子和骨牌中的一点):呼~喝(hè )六。 姓。

系在弓背两端的、能发箭的绳状物:弓~。~韦(“弦”指弓弦,“韦”是兽皮,弦紧皮软,喻性子急缓不同。古人佩弦来警戒自己的性缓,佩韦以警戒自己的性急;后遂用“弦韦”喻朋友的规劝)。~月(农历每月初七、八或二十二、三,月亮半圆,形似弓弦,故名)。上~(农历每月初七或初八的月相)。下~(农历每月二十二或二十三的月相)。应~而倒。 乐器上发声的线:琴~。~子(①指琴弦;②乐器“三弦”的通称)。~歌。管~。续~(古人以琴瑟喻夫妻,故又以“断弦”喻丧妻,以“续弦”喻再娶)。~外之音。 中国古代称不等腰直三角形的斜边。 中医脉象名:~脉。

幼年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儿。遗~。托~。~寡鳏独(孤儿,寡妇,无妻或丧妻的人,年老无子女的人)。 单独:~单。~独。~立。~僻。~傲。~茕(单独无依然)。~介。~身。~危。~芳自赏。~苦伶仃。~掌难鸣。~云野鹤(喻闲逸逍遥的人)。 古代帝王的自称:~家。~王。 古同“辜”,辜负。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幺』

《唐韻》《集韻》於堯切。 《韻會》《正韻》伊堯切,𠀤音邀。 《說文》幺,小也。象子初生之形。 《徐鉉曰》象纔有形質。 《前漢·食貨志》徑七分重三銖曰幺錢。 《註》師古曰:幺,小也。 《陸機·文賦》猶弦幺而𡽪急。 《註》幺,小也。  又《通俗文》不長曰幺。細小曰麽。 《班彪·王命論》幺麽尚不及數子。  又《爾雅·釋獸》幺幼。 《註》豕最後生者,俗呼爲幺豚。  又幺鳳,小鳥名。 《蘇軾·梅花詞》倒掛綠毛幺鳳。  又六幺,曲名。 《琵琶錄》綠腰,卽錄要也。本自樂工進曲,上令錄出要者,乃以爲名。後轉呼綠腰。  又訛爲六幺也。 《樂譜》琵琶曲有六幺。唐僧善本彈六幺曲,下撥一聲如雷發,妙絕入神。 《白居易·琵琶引》先爲霓裳後六幺。  又姓。 《萬姓統譜》弘治中有幺謙,湯隂人,爲通州訓導。 俗作么。

『弦』

《廣韻》《正韻》戸田切《集韻》《韻會》戸千切,𠀤音賢。 《說文》弓弦也。从弓,象絲軫之形也。 《儀禮·鄕射禮》有司左執弣,右執弦而授弓。  又半月曰弦。 《釋名》弦,半月之名也。其形一旁曲,一旁直,若張弓施弦也。 《前漢·律歷志》淳于陵渠復覆太初歷,晦朔弦望皆最密。  又國名。 《春秋·僖五年》楚人滅弦,弦子奔黃。 《註》弦國在弋陽軑縣東南。  又姓。 《廣韻》風俗通云:弦子後。 《左傳·僖二十三年》鄭商人弦高。 《哀四年》齊𨻰乞弦施救范氏。 《哀十一年》使問弦多以琴。  又脈數曰弦。 《史記·倉公傳》脈長而弦。  又弦蒲,弦中,皆地名。 《前漢·地理志》正西曰雍州,藪曰弦蒲。 《註》在汧縣,又雍州山北有蒲谷鄕弦中谷。  又與絃通。 《禮·文王世子》春誦夏弦。 《樂記》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

『孤』

《唐韻》古乎切《集韻》《韻會》《正韻》攻乎切,𠀤音姑。 《說文》無父也。 《釋名》孤,顧也,顧望無所瞻見也。 《禮·曲禮》君子已孤不更名。  又窮民之一曰孤。 《禮·月令》養幼少,存諸孤。  又王侯謙稱。 《禮·玉藻》凡自稱小國之君曰孤。 《曲禮》諸侯與民言,自稱曰寡人。其在凶服,曰適子孤。  又官名,三公之次也。 《書·周官》立少師,少傅,少保,曰三孤,貳公弘化。 《註》三孤,雖三公之副貳,非其官屬,故曰孤。  又凡孑處亦曰孤。 《禮·學記》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又《玉篇》特也。 《書·禹貢》嶧陽孤桐。 《註》特生之桐也。  又《集韻》負也。 《李陵·答蘇武書》陵雖孤恩,漢亦負德。 《毛曰》凡孤負之孤,當作孤。俗作辜,非。  又獨孤,複姓。 《徐鉉曰》于文子瓜爲孤,瓜聲也。子不見父,則泣呱呱也。會意。

『韵』

《集韻》與韻同。 《唐韻》《集韻》《韻會》王問切《正韻》禹慍切,𠀤音運。 《說文》和也。从音員聲。 《玉篇》聲音和曰韻。 《文心雕龍》異音相從謂之和,同聲相應謂之韻。 《晉書·律曆志》凡音聲之體,務在和韻,益則加倍,損則減半。 《陸機·文賦》收百世之闕文,采千載之遺韻。○按文人言韻,始見於此。漢魏以上之書,皆言音不言韻。自晉以後,音降而爲韻矣。至韻書之最古者,莫如魏李登《聲類》,晉呂靜倣其法作《韻集》,齊周顒始著《四聲切韻》,梁沈約有《四聲》一卷,隋秦王俊有《韻纂》,陸法言有《切韻》,至唐孫愐《唐韻》出,而諸書皆廢。宋𨻰彭年等重修《廣韻》,丁度有《集韻》,金韓道昭有《五音集韻》,元黃公紹有《韻會舉要》,明洪武中宋濂等修《正韻》,此韻書大略也。  又《正韻》風度也。 《說文》裴光遠云:古與均同。 《唐書·楊收傳》夫旋宮以七聲爲均。均言韻也。古無韻字,猶言一韻聲也。 《集韻》或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