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锣喝道


   古代官吏出行时,衙役在前面敲锣,吆喝行人回避。比喻替人张扬炫耀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kāi luó hè dào
成语注音 ㄎㄞ ㄌㄨㄛˊ ㄏㄜˋ ㄉㄠˋ
成语简拼 klhd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近代
成语繁体 開鑼喝道
成语英文 clear the way for(pave the way for)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古代官吏出行时,衙役在前面敲锣,吆喝行人回避。比喻替人张扬炫耀


近义词



成语示例


一到挂上隐士的招牌,则即使他并不‘飞去飞来’,也一定难免有些表白、张扬;或是他的帮闲们的开锣喝道。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隐士》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回:“每逢出门,定要开锣喝道,叫人家认得他是官。”


成语典故

古代官吏出行时,衙役在前面敲锣,吆喝行人回避。《官场现形记》第二回:“每逢出门,定要开锣喝道,叫人家认得他是官。”越剧《二度梅》第二场:“我枉为七尺男子汉,到何时开锣喝道到坟前。”亦比喻替人炫耀张扬。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隐士》:“一到挂上隐士的招牌,则即使他并不‘飞去飞来’,也一定难免有些表白、张扬;或是他的帮闲们的开锣喝道。” 见“鸣锣喝道”。《官场现形记》2回:“每逢出门,定要~,叫人家认得他是官。”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启,张,把关闭的东西打开:~启。~化。~诚布公。 分割:对~。三十二~本。 通,使通:~导。~窍。 使显露出来:~采(挖掘矿物)。~发。 扩大、发展:~扩。~拓。 发动或操纵:~动。~车。 起始:~始。~宗明义。 设置、建立:~创。~国。~设。 列举,写出:~单子。~发票。 支付:~销。~支。 沸腾,滚:~水。 举行:~运动会。 放在动词后面,表示效果:躲~。

一种乐器,铜制,像盘,用槌子敲打出来:~鼓经(戏曲打击乐各种谱式的泛称)。~鼓喧天。紧~密鼓。

把液体饮料或流质食物咽下去:~水。~酒。~茶。~粥。 特指喝酒:~醉了。

大声喊叫:~彩。~问。

声音嘶哑、噎塞:“儿生,号啼之声鸿朗高畅者寿,嘶~湿下者夭”。

路,方向,途径:~路。铁~。志同~合。 指法则、规律:~理。~德。~义。得~多助,失~寡助。 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学。传~。修~。 方法,办法,技术:门~。医~。 指“道家”(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老聃和庄周) 指“道教”(中国主要宗教之一,创立于东汉):~观(guàn )。~士。~姑。~行(háng )(僧道修行的功夫,喻技能和本领)。 指某些反动迷信组织:会~门。一贯~。 说,讲:~白。常言~。能说会~。 用语言表示情意:~喜。~歉。~谢。 线条:铅笔~儿。 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域的名称。唐代相当于现在的省,清代和民国初年在省以下设“道”。 某些国家行政区域的名称。 量词:一~大河。两~门。上三~漆。 计量单位,“忽米”的通称。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喝』

《唐韻》於介切《集韻》乙芥切,𠀤音噎。 《說文》㵣也。 《後漢·竇憲傳》憲隂喝不得對。 《註》隂喝,猶噎塞也。隂,於禁反。喝,一介反。  又《後漢·張酺傳》被矢貫咽,聲音流喝。 《註》喝,一介反。廣蒼曰:聲之幽也。 《張正見·秋蟬喝柳詩》長楊流喝盡。  又《玉篇》嘶聲也。 《王充·論衡》兒生,號啼之聲鴻朗高暢者壽,嘶喝濕下者夭。  又《廣韻》於犗切《集韻》《正韻》於邁切《韻會》幺邁切,𠀤音餲。 《廣韻》嘶聲。  又《集韻》饐聲。 《司馬相如·子虛賦》榜人歌聲流喝。 《註》徐廣曰:喝,烏邁反。  又《集韻》丘蓋切《韻會》苦蓋切,𠀤音磕。 《集韻》與𡁁同,聲也。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許葛切,音暍。 《廣韻》本作𠿒,訶也。 《戰國策》恫疑虛喝。 《又》橫人日夜務以秦權恐喝諸侯,以求割地。 《集韻》亦作𡀽。  又《集韻》何葛切,音曷。呼也。  又一曰喉喝,怒聲。

『道』

《唐韻》徒皓切《集韻》《韻會》《正韻》杜皓切,𠀤陶上聲。 《說文》所行道也。 《爾雅·釋宮》一達謂之道路。 《詩·小雅》周道如砥。 《前漢·董仲舒傳》道者所由適于治之路也。  又《廣韻》理也,衆妙皆道也,合三才萬物共由者也。 《易·繫辭》一隂一陽之謂道。 《又》立天之道,曰隂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書·大禹謨》道心惟微。  又順也。 《書·禹貢》九河旣道。 《註》順其道也。  又國名。 《左傳·僖五年》江黃道柏。 《註》道國,在汝南安陽縣南。  又《韻會》州名。漢屬零陵郡,唐營州,攺道州。  又當道,草名。 《博雅》當道,馬舄也。  又《集韻》《韻會》大到切《正韻》杜到切,𠀤陶去聲。 《正韻》言也。 《孝經》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 《大學》如切如磋者,道學也。  又由也。 《禮·禮器》苟無忠信之人,則理不虛道。 《中庸》尊德性而道問學。  又治也。與導同。 《論語》道千乗之國。 《史記·文帝紀》道民之略,在于務本。  又引也。 《左傳·隱五年》請君釋憾于宋,敝邑爲道。  又從也。 《前漢·淮南王傳》諸使者道長安來。 《山海經》風道北來。 《註》道,從也。  又《字彙補》動五切,音覩。 《易林》冬藪枯腐,當風于道。蒙蔽塵埃,左氏勞苦。  又叶徒厚切,頭上聲。 《詩·衞風》牆有茨,不可道也。叶下醜。 《集韻》道古作𡬹。註見辵部九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