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本弱支


   见“强本弱枝”。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qiáng běn ruò zhī
成语注音 ㄑ一ㄤˊ ㄅㄣˇ ㄖㄨㄛˋ ㄓ
成语简拼 qbrz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強本弱支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见“强本弱枝”。


近义词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新唐书·高季辅传》:“强本弱支,自古常事。”


成语典故

《新唐书?高季辅传》:“强本弱支,自古常事。”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健壮,有力,与“弱”相对:~壮。~健。~人。~力。~大。~劲。刚~。富~。列~。~弩之末。年富力~。 程度高:~手。~烈。~酸。能力~。 胜过,优越,好:~干。争~好(hào )胜。 有余,略多于某数:~半(超过一半)。 使用强力,硬性地:~占。~加。~攻。~悍。~横(hèng )。~梁(强横霸道)。 着重,增加分量:~化。增~。

硬要,迫使,尽力:~使。~迫。~逼。~辩。勉~。~人所难。~词夺理。

固执,强硬不屈:~嘴。倔~。

草木的根:~草(泛指中药)。无~之木。 事物的根源,与“末”相对:~末(头尾;始终)。根~(根源;彻底;本质上)。 草的茎,树的干:草~植物。 中心的,主要的:~部。~体。 原来:~来。~领。 自己这方面的:~国。~身。~位。~分(fèn )。

力气小,势力小,与“强”相对:~小。柔~。脆~。薄~。~不禁风。柔心~骨(形容人心地温柔,性格和顺)。 年纪小:~冠(泛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不够,差点儿,与“强”相对:三分之一~。 差,不如:~于。~点。 丧失(指人死):又~了一个。

撑持,伸出,竖起:~撑。~援。体力不~。 受得住:乐不可~。 领款或付款:~付。 调度,指使:~使。~应。~着儿。 附属于总体的一个部分:总~。~流。~离。 〔地~〕历法中用的十二个字: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量词:一~笔。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本』

《唐韻》《正韻》布忖切《集韻》《韻會》補衮切,𠀤奔上聲。 《說文》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草木之根柢也。 《左傳·昭元年》木水之有本原。 《班固·西都賦》元元本本,殫見洽聞。  又《玉篇》始也。  又《廣韻》舊也,下也。 《禮·禮器》反本修古,不忘其初。 《爾雅·釋器疏》柢本也,凡物之本,必在底下。  又《左傳註》豫爲後地曰張本。  又《曲禮》韭曰豐本,菖蒲根曰昌本。  又《集韻》《類篇》𠀤逋昆切。同奔。喻德宣譽曰本走。  又叶方典切,音匾。 《班婕妤·擣素賦》調非常律,聲無定本。或連躍而更投,或暫舒而常斂。 《字學三正》古文本字。○按《集韻》本,古文作𡴩。下从三口。

『弱』

《唐韻》而勺切《集韻》《韻會》日灼切,𠀤音若。 《玉篇》尫劣也。 《釋名》委也。 《增韻》懦也。 《書·洪範》六極,六曰弱。 《傳》尫劣。 《疏》尫劣𠀤是弱事,爲筋力弱,亦爲志氣弱。鄭康成云:愚懦不毅曰弱,言其志氣弱也。 《禮·曲禮》二十曰弱冠。 《疏》體猶未壯,故曰弱也。 《釋名》二十曰弱,言柔弱也。  又孅弱,體柔貌。 《司馬相如·子虛賦》嫵媚孅弱。  又弱行。 《左傳·昭七年》孟縶之足,不良弱行。 《註》跛也。  又水名。 《書·禹貢》導弱水至于合黎。 《山海經》海內崑崙之墟,弱水出西南隅。 《史記·大宛傳》安息長老傳聞條枝有弱水西王母而未嘗見。 《註》索隱曰:魏略云弱水在大秦西。𤣥中記云:天下之弱者,有崑崙之弱水,鴻毛不能載也。  又衰也。 《左傳·昭三年》姜族弱矣。而嬀將始昌。  又敗也。 《釋名》衂也。 《左傳·襄二十六年》頡遇王子弱焉。 《註》弱,敗也。言爲王子所得。  又喪也。 《左傳·昭三年》又弱一个焉。  又繁弱,弓名。亦作蕃弱。 《左傳·定四年》封父之繁弱。 《註》繁弱,大弓名。 《孔叢子·公孫龍篇》楚王張繁弱之弓。 《司馬相如·子虛賦》彎蕃弱。 《註》文穎曰:蕃弱,夏后氏之良弓名。 《說文》本作𢐅。

『支』

《唐韻》《集韻》《韻會》章移切《正韻》旨而切,𠀤音巵。 《說文》去竹之枝也。从手,持半竹。 《註》徐鍇曰:竹葉下垂也。 《增韻》俗作攴,非。  又《韻會》庶也。 《詩·大雅》本支百世。 《傳》支,支子也。 《儀禮·士昏禮》支子則稱其宗。 《註》支子,庶昆弟也。  又《廣韻》持也。 《左傳·定元年》天之所壞,不可支也。  又《周語》武王克殷,作詩以爲飮歌,名之日支。 《註》支,拄也。  又《廣韻》度也。 《晉書·職官志》有度支尚書。  又《韻府》支,券也。 《魏書·盧仝傳》一支付勳人,一支付行臺。 《韓愈·寄崔立之詩》當如合分支。 《註》今時人謂析產符契爲分支帳。  又《大戴禮》燕支地計衆,不與齊均也。 《註》支,猶計也。  又《玉篇》支離自異。 《類篇》一曰分也。 《王延壽·魯靈光殿賦》支離分赴。 《註》支離,分散也。  又《玉篇》載充也。  又《韻會》十二支,辰名。 《史記·天官書註》爾雅釋天云:歲陽者,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干是也。歲隂者,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是也。  又《後漢·王符傳》明帝時,以反支日,不受章奏。 《註》凡反支日,用月朔爲正,十二支終戌亥,反還於子丑。如朔日遇戌亥,卽初一爲反支也。見隂陽書。  又國名。 《書·禹貢》崑崙,析支,渠搜,西戎卽敘。 《註》馬云:析支在河關西。 《前漢·平帝紀》黃支國獻犀牛。 《註》應劭曰:黃支在日南之南。  又《西域傳》條支國臨西海。  又山名。 《史記·匈奴傳》出隴西,過焉支山。 《註》焉支山,在丹州。  又荔支,果名。 《後漢·和帝紀》舊南海獻荔支。  又姓。 《莊子·列禦𡨥》朱泙曼學屠龍於支離益。 《何氏姓苑》支氏,琅邪人。 《後趙錄》司空支雄。  又與胑肢通。 《易·坤卦》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 《疏》四支,猶人手足。  又與枝通。 《詩·衞風》芄蘭之支。 《前漢·揚雄傳》支葉扶疎。  又與梔通。 《前漢·司馬相如傳》鮮支黃礫。 《註》鮮支,卽今梔子樹也。  又《集韻》翹移切,音衹。令支,縣名。 《齊語》刜令支。 《註》今爲縣在遼西。  又《集韻》支義切,音寘。 《揚子·方言》南楚謂謰謱爲支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