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哲是与


   往哲:先哲,前贤;与:赞许。古代圣贤所赞许的。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wǎng zhé shì yǔ
成语简拼 wzsy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往哲:先哲,前贤;与:赞许。古代圣贤所赞许的。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夫迷涂知反,往哲是与;不远而复,先典攸高。”


成语典故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夫迷涂知反,往哲是与;不远而复,先典攸高。”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去,到:~返。~复。~还(huán )。~来。交~。向~。勇~直前。 过去:~昔。~日。~事。~古。~常。以~。一如既~。 同“望”。

有智慧:~人。~嗣(称别人子孙的敬辞)。~理(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原理)。~学(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 聪明智慧的人:先~。

表示解释或分类:他~工人。《阿Q正传》的作者~鲁迅。 表示存在:满身~汗。 表示承认所说的,再转入正意,含有“虽然”的意思:诗~好诗,就是太长了。 表示适合:来的~时候。 表示任何:凡~。~活儿他都肯干。 用于问句:他~走了吗? 加重语气,有“的确”、“实在”的意思:天气~冷。 对,合理,与“非”相对:~非。他说的~。实事求~。 认为对:~古非今。各行其~。深~其言。 表示应承或同意(单说一个“是”字):~,我就去。 这,此:~日。~可忍,孰不可忍。比比皆~。 助词,把行为对象提前表示只这样做:惟你~问。惟利~图。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往』

《唐韻》于兩切《集韻》雨兩切《正韻》羽枉切,𠀤王上聲。 《說文》之也。 《玉篇》行也,去也。 《易·履卦》素履往無咎。 《書·舜典》帝曰:兪,汝往哉。 《禮·曲禮》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又《玉篇》古往也。 《廣韻》往,昔也。 《易·繫辭》夫易彰往而察來。 《前漢·武帝紀》稽諸往古,制宜於今。  又約舉前事曰往往。 《史記·五帝紀》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敎固殊焉。  又凡以物致人曰往。 《曹植·與楊修書》今往僕少小所著辭賦一通,相與刊定也。 《王羲之帖》今往絲布單衣財一端,示致意。  又《集韻》於放切,王去聲。歸嚮也。 《史記·孔子世家贊》雖不能至,然心鄕往之。  又叶尹竦切,音勇。 《東方朔·七諫》叩宮而宮應兮,彈角而角動。虎嘯而谷風生兮,龍至而錦雲往。

『哲』

《唐韻》《集韻》《韻會》𠀤陟列切,音蜇《爾雅·釋言》哲,智也。 《書·舜典》濬哲文明。 《說命》知之曰明哲。 《洪範》明作哲。 《揚子·方言》哲,知也。齊宋之閒謂之哲。 《前漢·于定國傳贊》哀鰥哲獄。 《註》師古曰:知獄情也。  又《正字通》叶音質。 《陸機·陸抗誄》人玩其華,鮮識其實。於穆我公,因心則哲。  又《唐韻正》叶音制。 《曹植·黃帝贊》少典之孫,神明聖哲。土德承火,赤帝是滅。服牛乗馬,衣裳是制。氏雲名官,功冠五列。滅,亡例反,列音例。 《傅玄·祀景帝登歌》執競景皇,克明克哲。旁作穆穆,惟祇惟畏。 《說文》或作悊。 《廣韻》與喆同。

『是』

《唐韻》承紙切《集韻》《韻會》上紙切,𠀤音姼。 《說文》作昰。直也。从日正。 《釋名》是,嗜也,人嗜樂之也。 《玉篇》是,是非也。 《禮·曲禮》夫禮者,所以定親疎、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  又《博雅》是,此也。 《易·乾卦》不見是而無悶。 《又》是故居上位而不驕。  又姓。 《姓氏急就篇》是氏,吳有是儀,唐有是光。  又《集韻》田黎切,音題。 《公羊傳·僖十六年》是月者何,僅逮是月也。 《註》是,月邊也。魯人語也。 《釋文》是,如字。一音徒兮反。  又與氏通。 《前漢·地理志》氏爲莊公。 《註》氏,與是同。古通用。  又《韻補》叶市之切。 《蔡邕·釋誨》予惟悼哉,害其若是。天高地厚,跼而蹐之。

『与』

《廣韻》《集韻》《正韻》𠀤同與。 《說文》賜予也。一勺爲与。 《六書正譌》寡則均,故从一勺。 《廣韻》弋諸切《正韻》弋渚切《集韻》《韻會》演女切,𠀤音予。 《說文》黨與也。 《戰國策》是君以合齊與强楚。 《註》與,黨與也。 《管子·八觀篇》請謁得于上,則黨與成于下。  又《廣韻》善也。 《禮·禮運》諸侯以禮相與。  又《增韻》及也。 《易·說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隂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又許也,從也。 《論語》吾與點也。 《管子·形勢解》鬼神助之,天地與之。  又待也。 《論語》歲不我與。  又《博雅》如也。 《前漢·韓信傳》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與項王。 《註》師古曰:與,如也。 《司馬相如·子虛賦》楚王之獵,孰與寡人。  又施予也。 《禮·曲禮》與人者,不問其所欲。 《周禮·春官·大卜》以邦事作龜之八命,一曰征,二曰象,三曰與。 《註》與,謂予人物也。  又助也。 《戰國策》吾將深入吳軍,若扑一人,若捽一人,以與大心者也。 《註》與,猶助也。  又類也。 《周語》夫禮之立,成者爲飫,昭明大節而已,少曲與焉。 《註》與,類也,威儀少比類也。  又以也。 《詩·召南》之子歸,不我與。 《朱註》與,猶以也,以謂挾己而偕行也。  又和也。 《戰國策》內𡨥不與,外敵不可拒。 《註》𡨥猶亂,與猶和也。  又用也。 《詩·唐風》人之爲言,苟亦無與。 《傳》無與,弗用也。  又數也。 《禮·曲禮》生與來日。 《註》與,猶數也。  又語辭。 《禮·表記》君子與其有諾責也,寧有已怨。  又容與,閑適貌。 《莊子·人閒世》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與其心。 《註》以求從容自放,而遂其侈心也。 《史記·司馬相如傳》楚王乃弭節,裴回翱翔容與。 《註》索隱曰:言自得。  又《正字通》大與,官名,主爵祿之官。  又不與,國名。 《山海經》有不與之國,烈姓黍食。  又姓。  又《廣韻》羊洳切《集韻》《韻會》《正韻》羊茹切,𠀤音豫。參與也。 《正韻》干也。 《中庸》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 《周禮·冬官考工記》國有六職,百工與居一焉。  又縣名。 《史記·曹相國世家》參以中涓從,將擊胡陵方與。 《註》索隱曰:地理志,二縣皆屬山陽。正義曰:與,音預。  又《正字通》疑慮未決也。通作豫。 《前漢·昌邑王傳》楊敞猶與無決。  又《陳湯傳》士卒猶與。通作豫。  又《集韻》《韻會》羊諸切《正韻》雲俱切,𠀤音余。語辭。 《論語》其爲仁之本與。 《禮·檀弓》曾子曰:微與。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 《疏》微,無也。與,語助。  又《詩·小雅》我黍與與,我稷翼翼。 《箋》與與,翼翼,蕃廡貌。  又《論語》與與如也。 《註》威儀中適貌。  又舒也。 《前漢·禮樂志》朱明盛長,旉與萬物。 《註》師古曰:敷與,言開舒也。與,弋於反。  又人名。 《書·舜典》垂拜稽首,讓于殳斨暨伯與。 《傳》殳斨,伯與,二臣名。 《釋文》與,音餘。  又山名。同輿。 《山海經》敦與之山。 《註》按名勝志作敦輿山。 《又》苦山之首,曰休與之山。 《註》與或作輿。  又《集韻》倚亥切,音欸。与也。◎按說文与訓賜予也,一勺爲与。與訓黨與也。今俗與字通作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