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劳无益


   白费劲,没有一点用处。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tú láo wú yì
成语注音 ㄊㄨˊ ㄌㄠˊ ㄨˊ 一ˋ
成语简拼 tlwy
感情色彩 贬义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徒勞無益
成语英文 shoe the goose(seek a hare in a hen's nest; futility; make a futile effort)
成语俄文 дáром трудиться(толочь воду в ступе)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白费劲,没有一点用处。




成语示例


做事要讲效益,徒劳无益的事不要去做。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宋 袁燮《伐武冈林守进治要札子》:“夫溺于卑者,固不足论;而过于高者,徒劳无益。”


成语典故

白费力气,没有一点好处或成效。《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君聪明过人,宜多读佛书,莫作没要紧文字,徒劳无益。”明.沈德符《野获编.有司分考》:“况平时考官,各省俱已聘定足数。欲减其数,则苦于时迫路遥;欲听其来,则不免徒劳无益。将若之何而可哉?”朱自清《民众文学的讨论》:“我们创作时,得客观地了解民众底心,不可妄加己见;不然,徒劳无益。”亦作“徒费无益”。《东周列国志》一○一回:“赧王出兵一番,徒费无益。” 见“徒劳无功”。秦牧《愤怒的海》:“他和海打了多少交道哪,但是在统舱里,他不谈这些,因为此时此际,谈了~。”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步行:~步。~涉。 空:~手。 白白地:~然。~劳无益。 只;仅仅:家~四壁。 从事学习的人:~弟。~工。学~。师~。 同一派系或信仰同一宗教的人:信~。教~。党~。 人(多指坏人):匪~。暴~。赌~。叛~。 剥夺犯人自由的刑法:~刑。

增加:~寿延年。增~。损~。 好处,有好处:利~。~处。公~。权~。受~非浅。 更加:~发。日~壮大。 古同“溢”,水漫出来。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徒』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同都切,音塗。 《說文》本作𨑒。步行也。 《易·賁卦》舍車而徒。  又步卒也。 《詩·魯頌》公徒三萬。  又《爾雅·釋訓》徒輦者也。 《疏》會同田獵,人挽輦以徒行也。 《詩·小雅》徒御不驚。  又《玉篇》衆也。 《書·仲虺之誥》實繁有徒。 《前漢·東方朔傳》人至察,則無徒。  又《廣韻》空也。 《爾雅·釋訓》暴虎,徒搏也。 《註》空手執也。  又《廣雅》徒,袒也。 《史記·張儀傳》秦人捐甲,徒裼以趨敵。  又《正韻》但也。 《孟子》徒善不足以爲政。  又《廣韻》黨也。 《張衡·思𤣥賦》朋精粹而爲徒。  又弟子曰徒。 《論語》非吾徒也。 《後漢·鄭康成傳》扶風馬融,門徒四百餘人。  又《廣韻》徒隷也。 《周禮·天官》冢宰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 《疏》胥有才智爲什長,徒給使役,故一胥十徒。  又司徒,官名。 《書·舜典》汝作司徒。 《周禮·地官·司徒疏》司徒,主衆徒也。  又丹徒,縣名。 《前漢·地理志》會稽郡有丹徒縣。 《註》卽春秋云朱方也。 《地志》秦望氣者言其地有王氣,始皇使赭衣徒三千鑿京峴山,以敗其勢,因名丹徒。  又罪名。 《唐書·𠛬法志》用𠛬有五,其三曰徒。徒者,奴也。蓋奴辱之,量其罪之輕重,有年數而捨。  又申徒,登徒,司徒,𠀤複姓。 《風俗通》申屠氏,隨音改爲申徒氏,夏有申徒狄。 《宋玉·好色賦序》大夫登徒子,侍於楚王。 《註》登徒,姓也。 《姓譜》舜嘗爲堯司徒,支孫氏焉。  又叶唐何切,音駝。 《道藏歌》運役自然氣,於是息三徒。一暢萬劫感,慶賀西王那。

『无』

《唐韻》武夫切,音巫。 《說文》𣞣,亡也。奇字,无通𣞣。王育說,天屈西北爲无。 《易·乾卦》无咎。 《釋文》无音無。易內皆作此字。 《藝苑雄黃》无亦作亡。古皆用亡无,秦時始以蕃橆之橆爲有無之無。詩、書、春秋、禮記、論語本用无字,變篆者變爲無,惟易、周禮盡用无。然論語亡而爲有,我獨亡,諸無字,蓋變隸時誤讀爲存亡之亡,故不改也。  又《廣韻》莫胡切,音模。南无,出《釋典》。 《唐韻》武扶切《廣韻》武夫切《集韻》《韻會》《正韻》微夫切,𠀤音巫。 《說文》亡也。 《玉篇》不有也。 《書·舜典》剛而無虐,𥳑而無傲。  又《益稷》懋遷有無化居。  又《爾雅·釋詁》虛無之閒也。 《註》虛無皆有閒隙。 《老子·道德經》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周子·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  又《禮·三年問》無易之道也。 《註》無,猶不也。  又縣名。 《前漢·地理志》越巂郡會無縣。  又姓。 《正字通》漢無且明,無能。  又《廣韻》漢複姓無庸無鉤,俱出自楚。  又文無,藥名。 《古今注》相別贈之以文無。文無,一名當歸。  又《說文奇字》作无。 《玉篇》虛无也。周易無字俱作无。  又《集韻》或作亡。 《詩·衞風》何有何亡。  又通作毋。書,無逸。 《史記·魯世家》作毋逸。  又通作毛。 《後漢·馮衍傳》飢者毛食。 《註》衍集:毛作無。今俗語猶然。或古亦通乎。 《佩觿集》河朔謂無曰毛。 《通雅》江楚廣東呼無曰毛。  又《集韻》或作武。◎按禮器:詔侑武方。註:武當爲無,聲之誤也。鄭註:明言其誤。集韻合無,武爲一。非。 《集韻》無或作橆。韻會,𣞣本古文蕃𣞣字。篆借爲有無字。李斯變隷變林爲四點。〇按說文𣠮,从亡無聲,在亡部。至蕃橆之橆,在林部。音義各別,不云相通。且有無與蕃橆義尤相反,不應借用。玉篇集韻韻會俱非。韻會蕃橆作蕃𣞣,尤非。  又按讀書通云:通作勿莫末沒蔑微不曼瞀等字,或止義通,或止音近,實非一字也。讀書通誤。  又梵言,南無呼那謨。那如拏之上聲,謨音如摩,猶云歸依也。

『益』

《唐韻》《集韻》𠀤伊昔切,嬰入聲。饒也,加也。 《廣韻》增也,進也。 《書·大禹謨》滿招損,謙受益。 《詩·邶風》政事一𡌨益我。 《左傳·昭七年》三命茲益共。 《禮·曲禮》請益則起。 《論語》益者與。 《註》疑童子學有進益也。 《春秋·繁露》有益者謂之公,無益者謂之私。  又多也。 《史記·酷吏傳》上問張湯曰:吾所謂,賈人輒先知之,益居其物。  又盈溢也。 《莊子·列禦𡨥》有貌愿而益。  又易卦名。 《釋文》益,增長之名。  又以弘裕爲義。  又《金史·國語解》益都,次第之通稱。  又《六書正譌》二十四兩爲益,假借別作鎰溢。  又草名。 《詩·王風疏》蓷卽茺蔚。一名益母。  又《爾雅·釋草疏》蛇牀,一名思益。  又果名。 《博雅》益智,龍眼也。  又州名。古蜀國,漢武帝置益州。 《釋名》益,阨也。所在之地險阨也。  又姓。 《印藪》漢有益强,益壽。宋有益暢,紹興進士。 《六書正譌》益,器滿也。故从水从皿。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