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来回地行走。形容应该决断时犹豫的样子。
孙中山《第二次讨袁宣言》:“至袁氏今日,势已穷蹙,而犹徘徊观望,不肯自归于失败。”
徘徊:犹豫不决的样子。观望:在旁边看势态。形容那种应如何行动还不能作出决断的神情。孙中山《第二次讨袁宣言》:“至袁氏今日,势已穷蹙,而犹徘徊观望,不肯自归于失败。”(袁氏:袁世凯。)《六十年的变迁》第六章:“并不是黄銮鸣阻挠出兵,而是因为谭延闿徘徊观望。”又有 ① 【彷徨四顾】。(彷徨:徘徊。)宋.陈亮《酌古论四.崔浩》:“数日之间,众未及聚,谋未及生,彷徨四顾,而莫知所以为御。” 连动 停留在原地犹豫观望。比喻犹豫不决。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并不是黄銮鸣阻挠出兵,而是因为谭延闿~。”△多用于表现人事行为方面。→犹豫不决 ?当机立断
〔~徊〕❶来回地走,如“他在那里~~了很久”;❷犹疑不决,如“左右~~”。
〔徘(pái)~〕见“徘”。
环绕;回转。也作“回”、“迴”。宋玉《神女賦》:“徊腸傷氣,顚倒失據。”
看,往远处看:~见。眺~。张~。~尘莫及(喻远远落后)。~风捕影。 拜访:看~。拜~。探~。 希图,盼:期~。欲~。喜出~外。 人所敬仰的,有名的:~族。名~。声~。威~。 向,朝着:~东走。 月圆,农历每月十五日前后:~日。 埋怨,责备:怨~。 姓。
《集韻》同俳。 《說文》本作裴。
『徊』《廣韻》戸恢切《集韻》《韻會》胡隈切《正韻》胡瑰切,𠀤音回。 《玉篇》徘徊,猶彷徨也。 《集韻》徘徊,不進貌。 《史記·呂后紀》徘徊往來。 《古詩》淸商隨風發,中曲正徘徊。
『望』《唐韻》《正韻》巫放切《集韻》《韻會》無放切,𠀤音𧧄。 《說文》出亡在外,望其還也。从亡,朢省聲。 《釋名》望,惘也,視遠惘惘也。 《詩·邶風》瞻望弗及。 又《詩·大雅》令聞令望。 《疏》爲人所觀望。 又《孟子》望望然去之。 《趙岐註》慚愧之貌也。 《朱傳》去而不顧之貌。 又《博雅》覗也。 《韻會》爲人所仰曰望。 又責望。 又怨望。 又祭名。 《書·舜典》望于山川。 《傳》皆一時望祭之。 《公羊傳·僖三十一年》望者何,望祭也。 又《廣韻》《集韻》《韻會》武方切《正韻》無方切,𠀤音亡。義同。 《詩·小雅》萬夫所望。 《釋文》協韻音亡。 又《釋名》月滿之名也。月大十六日,小十五日。日在東,月在西,遙在望也。 《易·小畜》月幾望。 《左傳·桓三年疏》月體無光,待日照而光生,半照卽爲弦,全照乃成望。 《韻會》从壬,譌从王。 《說文》日月之望作朢,瞻望之望作望。今通作望,而古文制字之義遂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