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往复回旋,没有终始。②形容反复进行,没完没了。
①往复回旋,没有终始。②形容反复进行,没完没了。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97回:“家人媳妇、丫头、养娘终日猴在那千秋架上,你上我下,我下你上,循环无端打那秋千玩耍。”
春秋·齐·孙武《孙子·势》:“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往复回旋,没有终始。《孙子.势》:“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李筌注:“奇正相依而生,如环团圆,不可穷端倪也。”清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论语.卫灵公篇十九》:“如天道循环无端,而言四时者,不得不以春为始,非春前之一日不为方春之日先也。”亦形容反复进行,没完没了。《醒世姻缘传》第九七回:“家人媳妇、丫头,养娘终日猴在那秋千架上,你上我下,我上你下,循环无端打那秋千玩耍。” 述补 循环,事物周而复始地运动。往复相承,环绕不绝,没有尽头。语本《孙子·势》:“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醒世姻缘传》92回:“那媳妇、孙子你一言,我一语,~骂道:‘……养活这废物待怎么!’”△多用于事理方面。
遵守,依照沿袭:遵~。因~。~环。~规蹈矩。 古同“巡”,巡行。
中央有孔的圆形佩玉:~佩。 圈形的东西:~形。连~。铁~。花~。耳~。 围绕:~视。~顾。~拜。~海。~球。~行(xíng )。日~食。 相互联系的许多事物中的一个:重要的一~。险象~生。 量词,用于记录射击环靶的成绩:今天打了十~。 姓。
正,不歪斜:~正(a.事物不歪斜;b.正派,正确;c.使端正)。~丽。~然。~庄。~秀。~静。~坐。 正派,正直:~方。~直。~重(zhòng )。品行不~。 事物的一头:~的(dì)(a.事情的经过,底细;b.的确,果然;c.究竟。均亦称“端底”)。~倪。~详。事~。争~。 用手很平正地拿:~盆。~碗。~茶。把问题~出来说清楚。 姓。
《唐韻》詳遵切《集韻》《韻會》松倫切。 《正韻》詳倫切,𠀤音旬。 《爾雅·釋詁》自也,率循也。 《說文》行順也。 《禮·射義》卿大夫以循法爲節。 《史記·循吏傳》奉職循理,亦可以爲治,何必威嚴哉。 《前漢·賈誼傳》此業壹定,世世常安,而後有所持循矣。 《註》執持而順行之。 又《增韻》依也。 《左傳·昭七年》循牆而走。 《二十三年》循山而南。 《註》依山南行也。 又《廣韻》善也。 又《玉篇》循次序也。 《論語》夫子循循然善誘人。 又《韻會》循環,謂旋繞往來。 《史記·高帝紀》三王之道,若循環終而復始。 又巡也。 《前漢·宣帝紀》遣使者循行郡國,問民所疾苦。 又《正韻》循,摩也。 《前漢·李陵傳》數數自循其刀環。 《註》循,謂摩循也。 又撫循,慰安也。 《前漢·蕭何傳》拊循勉百姓。 《趙充國傳》拊循和輯。 又《廣雅》述也。 《前漢·馮立傳》立爲西河上郡太守,居職公廉,與其兄野王相似。吏民歌之曰:大馮君,小馮君,兄弟繼踵相因循。 又無所作爲曰因循。 《韓愈·酬裴功曹詩》多才自勞苦,無用秖因循。 又《集韻》船倫切,音脣。蹲循,逡巡也。
『无』《唐韻》武夫切,音巫。 《說文》𣞣,亡也。奇字,无通𣞣。王育說,天屈西北爲无。 《易·乾卦》无咎。 《釋文》无音無。易內皆作此字。 《藝苑雄黃》无亦作亡。古皆用亡无,秦時始以蕃橆之橆爲有無之無。詩、書、春秋、禮記、論語本用无字,變篆者變爲無,惟易、周禮盡用无。然論語亡而爲有,我獨亡,諸無字,蓋變隸時誤讀爲存亡之亡,故不改也。 又《廣韻》莫胡切,音模。南无,出《釋典》。 《唐韻》武扶切《廣韻》武夫切《集韻》《韻會》《正韻》微夫切,𠀤音巫。 《說文》亡也。 《玉篇》不有也。 《書·舜典》剛而無虐,𥳑而無傲。 又《益稷》懋遷有無化居。 又《爾雅·釋詁》虛無之閒也。 《註》虛無皆有閒隙。 《老子·道德經》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周子·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 又《禮·三年問》無易之道也。 《註》無,猶不也。 又縣名。 《前漢·地理志》越巂郡會無縣。 又姓。 《正字通》漢無且明,無能。 又《廣韻》漢複姓無庸無鉤,俱出自楚。 又文無,藥名。 《古今注》相別贈之以文無。文無,一名當歸。 又《說文奇字》作无。 《玉篇》虛无也。周易無字俱作无。 又《集韻》或作亡。 《詩·衞風》何有何亡。 又通作毋。書,無逸。 《史記·魯世家》作毋逸。 又通作毛。 《後漢·馮衍傳》飢者毛食。 《註》衍集:毛作無。今俗語猶然。或古亦通乎。 《佩觿集》河朔謂無曰毛。 《通雅》江楚廣東呼無曰毛。 又《集韻》或作武。◎按禮器:詔侑武方。註:武當爲無,聲之誤也。鄭註:明言其誤。集韻合無,武爲一。非。 《集韻》無或作橆。韻會,𣞣本古文蕃𣞣字。篆借爲有無字。李斯變隷變林爲四點。〇按說文𣠮,从亡無聲,在亡部。至蕃橆之橆,在林部。音義各別,不云相通。且有無與蕃橆義尤相反,不應借用。玉篇集韻韻會俱非。韻會蕃橆作蕃𣞣,尤非。 又按讀書通云:通作勿莫末沒蔑微不曼瞀等字,或止義通,或止音近,實非一字也。讀書通誤。 又梵言,南無呼那謨。那如拏之上聲,謨音如摩,猶云歸依也。
『端』《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多官切,音偳。 《說文》直也,正也。 《禮·曲禮》振書端書于君前。 《註》端,正也。 《玉藻》目容端。 《前漢·賈誼傳》選天下之端士,孝悌博聞,有道術者,以衞翼之。 又《篇海》萌也,始也,首也。 《禮·禮運》人者,天地之心,五行之端也。 《公羊傳·隱元年註》上係天端。 《疏》天端,卽春也。春秋說云:以元之深,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者之政也。 《左傳·文元年》先王之正,時也,履端于始。 《疏》履,步也,謂推步曆之初始,以爲術曆之端首。 《孟子》惻隱之心,仁之端也。 《註》端者,首也。人皆有仁義禮智之首,可引用之。 又《廣韻》緒也,等也。 《揚子·方言》緒,南楚或曰端。 又《增韻》審也。 《戰國策》郤疵對智伯曰:韓魏之君,視疵端而趨疾。 又專也。 《戰國策》敢端其願。 《註》端,猶專也。 又布帛曰端。 《禮·記疏》束帛,十端也。丈八尺爲端。 《小爾雅》倍丈謂之端,倍端謂之兩,倍兩謂之疋。 又《周禮·春官》其齊服有𤣥端,素端。 《鄭司農註》衣有襦裳者爲端。 《穀梁傳·僖三年》桓公委端搢笏,而朝諸侯。 《註》端,𤣥端之服。 《疏》其色𤣥,而制正幅無殺,故謂之𤣥端。 又地名。 《山海經》號山,端水出焉,東流注于河。 又國在流沙中者,墩端璽㬇。 《史記·趙世家》與韓魏分晉,封晉君以端氏。 《註》端氏,澤州縣也。 《前漢·地理志》蒼梧郡有端溪。 又姓。孔子弟子端木賜。 又宮門名。 《後漢·黃瓊傳》舉吏,先試之于公府,又覆之于端門。 《註》端門,太微宮南門也。 又獸名。 《後漢·鮮𤰞傳》禽獸異于中國者,野馬,原羊,角端牛,以角爲弓,俗謂之角端弓。 又《正韻》尺兗切。與喘同。 《荀子·勸學篇》端而言。 《註》端,讀爲喘。喘,微言也。 又《韻會小補》美辨切。同冕。大夫以上冠也。 《禮·玉藻》諸侯𤣥端以祭,天子𤣥端以朝,日于東門之外。 《註》端,皆音冕。 又《韻補》叶都元切。 《陸機·文賦》罄澄心以凝思,眇衆慮而爲言。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 又叶多汪切。 《楊戲贊秦子敕》正方受遣,豫聞後綱。不𨻰不僉,造此異端。